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437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oc

小学数学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数学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最大不同是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对学生来说,是学会与人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标准里处处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把合作交流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要求体现的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堂。

反观现在的课堂,是沿用了300多年的班级授课制,它集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为一体,课堂上缺少人际间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它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根据目前我校存在的情况:

教学信息的传播模式单一,缺乏多向性和层次性。

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在合作意识上的缺乏。

中高段学习合作意识差。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1、探索优化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

2、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3、探索小组合作的最佳内容和最佳时机。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历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搜集合作学习的资料,落实实验班级。

确定了实验班级为一

(1)班40人,一

(2)班40人,各班都分为了9个合作小组,其中7组为4人,2组为6人。

2、研究实施阶段:

分为两步。

第一步:

调查了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发现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合作能力还很低,特别是一年级的上学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大家都在说。

只有说的,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这说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合作。

他们只知争抢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得好。

这充分体现了一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

2.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完成得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一旦出现“空档”,学生就“乱说”起来。

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

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做“记录员”时,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会写的字太少,记录的能力很有限(只能记一部分),因此存在客观上的困难。

6.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而言之,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对于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

教师的组织管理策略一定要建立在这一起点之上,不仅要“放开”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步: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主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及实效性。

3、总结验收阶段。

汇总资料,收集课例,完善报告。

五、研究成果。

(一)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类(新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因为一年级小朋友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类的问题,因此对教学内容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片断一:

把四人小组中的铅笔进行分类。

片断二:

把四人小组中的打乱的学习用品进行整理。

片断三、由组长负责把卡片进行分类,这些卡片可以根据颜色分,根据形状分,可以根据水果种类分,还可以根据数字分。

我预想: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更加高涨,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充分发挥,学习的过程一定会充满情趣,我怎么也没想到实际的情景会是这样……

片断一:

铅笔老师手里,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请把四人小组中的铅笔合在一起,再分一分。

学生开始分铅笔。

教室里乱哄哄的,有的学生不愿把自己的铅笔拿出来。

有的学生开始说,老师他看我分的,老师他分也不分,老师他用铅笔弄我……

这时我请小组长来汇报一下找到的方法。

(在小组长汇报时,有的学生仍旧在整理自己的方法,有的在玩铅笔,有的听到别人的不同方法,马上改掉自己的方法……)

接下来我请学生把学具合在一起,学生有的找到自己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座位上,不给组长,有的又开始告我,教室里又是乱哄哄的。

结果小朋友东西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急得她哇一声大哭起来。

这下,静静的教室像炸了锅,学生哭了,小朋友开始分心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缺乏周全性。

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考虑:

学生刚入学不久,合作能力还没有达到4人小组程度。

从小组活动的次数来说,3次太多。

从活动的秩序上考虑,我给学生安排的学具不合理,学生有一种提防的心理,还不能对这个四人小组的团队完全信任。

在学具操作时,我也没有交代清楚,先拿什么,再拿什么。

于是,我在一

(1)班改变了教学的策略。

片断一:

我让同桌合作铅笔可以怎么分,要求如果同桌分得不对你要提出意见。

我巡视,指导。

(同桌都轻轻在分)再请两人小组介绍,你们是怎么分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分得的情况图贴在黑板上。

片断二、我发给两人一组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图片。

要求仔细观察。

把分好的物品放在纸上摆一摆。

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友爱。

与前一次截然不同,这次的合作效果非常好。

可见学生的合作活动需要教师周全的设计。

“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我终于坚信了这句名言。

合作学习的不成功,主要原因在教师。

案例二、人民币的认识

小组合作并不是“放羊式”地无的放矢,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中往往会不懂自律,形成表面看似热闹,实际没有达到合作目的的局面。

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前明确提出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每个组员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并且要细化要求,不可过宽过泛。

合作不能是为了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下面我以《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有三次合作的机会,在每次合作前,我都提出了明确的目的:

1、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一认”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盆子,盆里放着一些人民币,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来认识人民币。

要求:

由组长主持,一张一张地拿,组员一个一个轮流认一认,如果有谁认错了,其他同学可以帮他纠正,看哪一组快速、有序!

(学生在组长主持下开始有序地认人民币)

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举一张说一张。

2、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分一分”这些人民币。

你能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吗?

请同组内小朋友商量一下,然后由组长主持分一分。

(学生在组长主持下开始分类)

生汇报交流,并且在实物投影上边展示边交流。

有的组是按面值分类的,有的组是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分类的,有的组是按材质(硬币、纸币)分类的。

3、在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拿一拿”人民币。

小朋友到邮局去买邮票,一张邮票8角钱,请四人小组合作拿一拿。

要求:

组员在组长安排下一个一个轮流拿,其他组员帮他数一数,看拿得对不对,组内每个组员要尽可能拿得不一样。

学生一个组一个组交流,组内学生一个一个说自己的拿法。

有的学生是8张1角的;有的学生是4张2角的;有的学生是1张5角、1张2角、1张1角。

在课上学生共有三次合作的机会:

(1)认一认自己已经认识的人民币。

(2)分一分这些人民币。

(3)拿出不同的8角钱。

第一次的合作有效地利用好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好多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这次合作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既满足了学生跃跃欲试的需要,又省去了老师重复的讲解。

第二次的合作提出分类要求后,存留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类,此次合作,学生除了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尊重组内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全组共识,使学生懂得只有共享和共创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

第三次合作在学生自由交流各种8角钱的拿法后,组内同学加以补充,同伴之间互相帮助。

三次合作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有效合作。

由此可见,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一年级小组合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合作学习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

先从两个同学的小组合作开始,老师在合作前要有适当的方法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学生不会合作。

我也经历过“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

究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过多。

改为2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人听的现象。

交流时可以告诉他们,两个人交流时,一个同学先说,另一个同学认真听,然后交换过来.再如:

当两个人讨论书上某一个问题时,两人要同时看一本书,看着书上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

我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经常问你同桌是怎么说的,你的意见和他一样吗?

这里有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老师要观察到,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慢慢地学生就知道该怎样去做.

有时也可以讲究一定的策略,促使学生合作,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讲“6的组成与分解”时,每人只发给5根小棒,并启发学生:

我们需要6根小棒,可每人只有5根怎么办呢?

这就促使学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使每个学生受到人人需要合作的教育。

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人中还要有分工.有组长、汇报发言的同学、噪音控制员、记录员等不同身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要注意,由2人组过渡到3人组是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飞跃,一定要周密设计,不然就会乱。

2、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型。

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小组活动。

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

如一年级上册第82页“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3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

三个学生手里都拿着l~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9,并说:

“我出9”,第二个学生接着说:

“我出2”,第三个学生说:

“我对7”,最后三人同时说出:

“2和7组成9”。

这样依次进行:

“1和8组成9”,“3和6组成9”……,没等9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

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三)异质分组一定要与同质分组相结合,轮换实施

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各有利弊,两者可相互补充。

异质分组是小组间力量相当、平等,利于竞争,但组内水平不一,这是造成优生活动多,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