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598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docx

第1课商周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1课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单元综述

古代政治文明史,其核心是政治制度演进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分析、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⑵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难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

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一.知识梳理

1.夏商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掌握背景(早期政治制度出现)、确立(夏朝)、含义(以国君利益为核心的维护王位正常继承秩序的专制制度)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为以后历代继承)

补充:

了解禅让制概念、选拔标准(贤、能)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大体现。

但无法保证王位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易产生腐败与暴政。

(2)行政管理制度

①中央:

政务(相)掌管政务②地方:

侯、伯

A身份:

臣服商朝的方国领袖,商朝高官B职责: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理解相与秦朝以后相的区别,掌握侯、伯的几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重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目的:

巩固周王室权力,进行有效统治(根本);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直接)

(2)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周王室(3)内容:

①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目的是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②原则:

授土授民;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③诸侯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④诸侯权利:

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维系分封制的关键是王室的强大和血缘关系密切,周天子与诸侯纽带是土地与义务⑤分封国家:

鲁、齐、燕、魏、宋、晋(4)特点:

分封对象类型多,以同姓亲族为主;规定周王与诸侯相对严格的君臣关系;层层封授,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5)积极作用:

a.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国家稳定b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王权c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d开发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强化中央控制能力、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6)弊端:

诸侯独立性大,易造成王权衰弱;按血缘关系继承权力,不利于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7)演变:

①西周后期遭破坏②春秋诸侯争霸原因:

分封制局限、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楚王问鼎、春秋五霸③战国时期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的宗法制(重点)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和确立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

①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父权家长制和男权至上的体现):

即嫡长子继承宗主地位,余子分封。

他们之间有双重,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②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男系血统为中心(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与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族血缘关系明确);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等级、辈分分明);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5)实质:

等级有别,贵贱有序(6)作用: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③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7)与现实联系: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和增强宗族观念等。

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即沿用宗法世袭制,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者一般称“……宗”。

北京的太庙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民间的这种场所则称为家庙、宗祠或祠堂。

①与当今民间的修家谱、家族祠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社会现象联系,如凝聚亲情传统节日(清明祭祖扫墓、中秋、春节)、寻祖探源叶落归根、传统观念重男轻女;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成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等,中国人普遍重视血缘亲情,尊宗敬祖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品德。

②积极作用: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完全统一③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如重男亲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家长制作风等,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问题:

现代社会能否以宗法分封制进行企业管理?

4.礼乐制度

(1)含义:

是对西周统治阶级(贵族)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3)实质:

贵族内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二、易错知识点

1.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分封制是分级立宗制。

不仅仅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士以下不再分封。

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上下级的臣属关系,体现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而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4.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宗法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就是皇位家族世袭制。

三、核心突破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维护工具

(1)分封制是分封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与周王建立明确的臣属关系。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政治稳定。

二者之间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推行依据和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3)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共同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与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1)目的:

①分封制:

巩固周王室权力,进行有效统治②宗法制: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内容:

①分封制:

分封贵族、规定诸侯的权利与义务、森严的等级结构②宗法制:

依据父系血缘亲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大宗与小宗

(3)相互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影响:

①分封制:

加强统治、开发边疆、国家强盛②宗法制: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集团内部稳定

(5)结果:

①分封制:

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走向瓦解②宗法制:

宗法观念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

(1)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分封制﹑宗法制)

(2)政权、族权和神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神权色彩和专制色彩(夏商周是部族国家,神秘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四..探究总结

以西周的兴衰为依托,探讨以分封制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内容和特点

五.考情分析

1.有关分封制要注意①分封制的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分封制在西周以后仍有一定的影响,西汉、晋、明等朝代都曾经实行分封制,但其权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这些差异;分封制对当今行政区划的名称仍有影响。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关联性

2.对于宗法制考查较为集中,主要考查对宗法制历史概念的迁移应用,考查角度呈现发散趋势,既要理解宗法制是一项巩固统治的制度,对中国社会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又要理解宗法制对中国文化传统观念(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高考命题一般以当代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认识这些现象与宗法制的关系。

六.方法点播

1.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

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为特点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于专题知识的始终。

2.要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

上述矛盾典型地体现在秦汉、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时期

3.要注意对重要概念的讲解和训练。

如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内阁、军机处等。

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

4.对本专题的重点概念加以纵横比较。

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七.知识链接

1.与必修二联系: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了解井田制的内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与必修三联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与必修一联系: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八..典型试题

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天文历法。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B

A.天干地支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2.(09江苏)“九鼎既成,牵之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D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利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

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3.《史记·楚世家》中写道:

〝楚之祖先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西周此类分封的目的是B

A.显示周王室的特权地位B.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维护社会秩序

C.奖励为周朝的建立有战功的人D.保护贵族的高贵血统

4.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B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5.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华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收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6.(09天津文综)下列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C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即位D.清康熙死后黄四子即位

【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7.(09辽宁、宁夏)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在A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8.下表是“西周贵族使用乐器及乐舞的规定”,从中得出的历史信息有B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

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宫悬:

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宫悬:

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32人

宫悬:

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①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西周的宗法等级关系④西周的礼乐制度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

9.《礼记》说:

周公“制礼作乐”,关于“礼”和“乐”,说法错误的是D

A.“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的主框架B.“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

C.“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D.“礼”和“乐”的使用,适用于当时的整个社会阶层

10.(09全国卷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仲叔季;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11.(2010年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

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1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C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13.(2010年上海历史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B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解析】“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指秦朝。

“封建时代”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

1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B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分析题干里的信息“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从而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16.(09年北京文综)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C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

分封制开始于西周。

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

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

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故正确选择C项

17.(09年广东历史).“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B

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在结合图中“封建论”的字样,就可以判断题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封建”概念的理解,“封建”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所以选B。

18.《国语·晋语》曰: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这种现象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

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A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宗法制

解析:

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层层剥削的情况”,容易错选B。

通过材料可知,“公”、“大夫”、“士”、“庶人”是分封制的体现,故选择A。

19.(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B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解析】图片所示是叶氏宗祠牌匾。

祠即宗祠,“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

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

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

直接读取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挂钩。

20.“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B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1.下图所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C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D.与分封制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

22.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说明周王对于功臣的重视

23.(2011·南京模拟)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间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权力分配关系:

嫡子中的长子继承王位,嗣为诸侯;庶子人数众多,为凝聚宗族,制定宗法制进行约束。

说明宗法制是贵族维系政治联系和政治等级的纽带。

答案:

D

24.(2011·浙江湖州模拟)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思是同姓男女成婚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同姓不婚,惧不殖生”的意思是同姓不婚,避免婚后不育,①正确,③错误;“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认为“姓”决定亲疏关系,②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25.(2011·安徽安庆模拟)《左传·召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些可以体现出的是等级观念。

答案:

A

26.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对应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

材料信息“周部族”说明这一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或分封制。

这两种制度中,形成中国文化的“重心”即内核的只能是宗法制。

答案:

A

27.下列甲骨文中描述分封制的是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赐给诸侯臣下,以让他们拱卫王室,维系统治。

A、C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只是保卫“城邑”安全;只有D项保卫“社稷”符合题意。

答案:

D

28.(2011·山东枣庄模拟)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期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的思想开始出现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因功受爵禄的历史现象,这说明分封制下血缘政治的削弱。

答案:

A

29.(2010·浙江衢州)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宗法制

答案:

D

解析:

由“郑氏义门”“同居共食”“孝义家风”可知,题干所反映的是家族聚居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宗法制。

30.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到台湾的最早记录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