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577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x.docx

第四部分专题二第二节理解词句含义Word版含答案docx

第二节 理解词句含意

        

西北有高楼

1935年,法国巴黎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

主考官向中国学生陆侃如提出一刁题:

“在《孔雀东南飞》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陆侃如答道:

“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意思是说,西北的高楼高耸云际,孔雀怎能飞得过去,只好改向东南飞!

这一回答,赢得了一阵阵赞扬声。

(1)陆侃如为什么不从解释“孔雀东南飞”在原诗中的意思入手来回答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呢?

(2)陆侃如的回答巧在何处?

答案:

(1)陆侃如看出主考官提出的是一个刁题,如果按原诗的意思回答,不仅显得平淡,而且显得笨拙。

(2)陆侃如运用了“引事附会”的答话技巧,即针对主考官提出的刁题,巧妙地引出一个根本连不到一起的事物,附会到对方所提的问题上去,又查而有据(出自《古诗十九首》),显示出回答的机趣韵味。

1.高考散文理解词句含意题的考查角度有哪些?

常考角度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散文理解词句含意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词句内涵的把握,二是对语句所用手法的理解与鉴赏。

这两方面内容有时并不是孤立考查,而是多数情况下二者结合起来考查。

3.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

一般为主观题,从文中标示出关键词或句子,让考生加以赏析。

如果是对句子的考查,一般选取两句来考查。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

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

“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

”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

”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

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

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有删节)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

也作“碗”。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呢?

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本文说的是儿时“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一些”的困惑。

文章最后又说:

“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题干的几句话,是母亲在安慰“我”,并感叹拥有和失去是人生的常态。

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有对这样人生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所以很轻很轻,又是对“我”善意的提醒:

对于这样的人生中的拥有和失去你应该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答案:

①母亲的话含意丰富:

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②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月,山楂红了

潘克静

①十月,山楂红了。

一簇簇,一串串,挂在枝叶间。

压弯了的枝头上,绿的叶成了陪衬。

从树下或从远处望去,十月的天空也成了它的背景。

②想起春天的清晨,揉着惺忪睡眼端着相机站在山楂树下,一个快门按下去惊扰了它的梦,从春日的这一刻,山楂树在我的取景框里不停地变幻着……但不能不说,我并没有按照原有的打算为它写下生长日志,尽管每天不断与它相遇,甚至不得不与它擦肩而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仍旧不经意地忽略了它的存在。

③在我的视线中,山楂树是跳跃的。

它的生长像童话里的故事——“忽然间”开了花,“忽然间”结出了果,“忽然间”红了一树,仿佛总被一缕忽如一夜的“春风”拂过,我则通常在这样“忽然间”的惊喜中才去关注它,品味它。

④山楂树每天都在生长、变化,时间每天都在奔跑,而我身后的光阴也变得越来越浓重。

实际上,山楂树离我很近,根本无需特意抽时间“去”看它。

一天,朋友说:

“你们公司大院种的山楂树真美,写一篇山楂树的文字吧。

”其实,我是写过山楂树的,只不过是我家门前的那棵,且记得一位文友读后说“正意犹未尽怎么就戛然而止了?

像是没有写完”。

我虽莞尔未语,但事实上,这个疑惑是有答案的,且是我内心的一个情结。

而每每看到山楂树,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

⑤山楂说红就红了。

在十月朗阔的天空,果子们挤来嚷去,一个挨着一个,它们笑声嘎嘎,没有一丝掩饰或修饰地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四下到处是喜悦,到处是嘎嘎的笑声。

仿佛中,山楂不是一天一天长红的,而是日复一日笑红的,从未经历风雨,从未饱尝暑寒,咄咄的红里全部是欢喜。

感慨中,禁不住又想起那个春天的清早,邻居李嫂呵呵地笑着,从集市上带回这棵幼苗,从那一天,李嫂每天站在山楂树下瞧个没够。

李嫂呵呵地笑着,山楂树悄悄地长着,久而久之,李嫂的笑声成了山楂树特殊的养分。

那天,得知李嫂患下绝症的时候,李嫂正和旁人说笑,我定下神来望向她,四目刚一相碰,笑声便随着一张绽开的笑颜响彻云霄。

第二年春天,山楂树还未开花,李嫂便匆匆走了,带着她的笑声。

山楂树对于我,除去追忆,因为李嫂的豁达和乐观,从此更多了一种鼓舞。

⑥临近下班时间,带着对山楂树别样的情怀,我来到山楂树的近前。

真美!

想必是因为日照充足,公司院里的山楂格外红,相比我家门前因楼房挡遮缺少阳光照射的果子颜色要鲜艳得多。

此时,在秋阳的笼罩下愈加显得密匝匝、红彤彤。

站在树下向上望,秋光挂在浓密的枝叶间闪烁晕染,像一幅镂空而斑驳的画。

真美!

而并排的另一棵山楂树,和树下站着的同事——两位年轻的孕妇组成的画面更令人怦然心动。

两人手牵手仰头看山楂,不时抬手指指点点,隆起的肚子和树上的果子相映成趣,甚是动人。

孕育,生长,成熟。

我突然觉得植物和人类是多么相似——果子是植物孕育的结果,宝宝是人类相恋的结晶。

大自然繁衍不同的物种,同时又赋予共同的使命。

只不过人类的孕育和生长相比植物要张扬热烈得多,但每一种生命的形成和延续却都有着自我的从容,都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与无从计量的恩赐。

孕育是喜悦,生长是喜悦,成熟更是喜悦。

在这么多喜悦的包围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欢喜和热爱地行走?

有什么理由拒绝鼓舞、丧失热情和爱的能力呢?

⑦生命无所谓来去。

每每看到山楂树的时候,脑子里总出现这样的一种思绪。

因为在我心深处,一个人的来去对于整个世界就好比大海里多了或少了一滴水而已,而真正能够激荡、影响你一生,抚慰你心灵,敦促你,激发你,让你以最佳的姿态从生活、从人生获得欢喜、从容和幸福,能够收获这些能力才是弥足珍贵的。

像那一树火红的山楂,无论曾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都尽可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而最终,所有的过往,都会像枝叶或者天空,成为它的背景。

(选自《岁月》,有删改)

1.简要说明⑤⑥两段中对山楂的描写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文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⑤⑥两段中对山楂的描写,内容上——使对山楂和李嫂的描写相融合,借山楂的“笑”,来表现“李嫂的豁达和乐观”和对他人的“鼓舞”;结构上——通过对山楂的“开花、成熟、结果”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孕妇的赞美(隆起的肚子和树上的果子相映成趣,甚是动人)和对人生的感悟(每一种生命的形成和延续却都有着自我的从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满怀欢喜和热爱地行走?

有什么理由拒绝鼓舞、丧失热情和爱的能力呢?

)。

答案:

第⑤段描写山楂,也是在描写李嫂,通过描写山楂的“笑”,表现李嫂的豁达和乐观;第⑥段通过对山楂的描写,引出对两位孕妇组成的画面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2.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李嫂的笑声成了山楂树特殊的养分。

答:

                                    

                                    

(2)带着对山楂树别样的情怀,我来到山楂树的近前。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赏析

(1)应着重分析“笑声”(乐观)和“养分”(“滋养”山楂树成长的呵护)的含意。

赏析

(2),应着重分析“别样的情怀”的含意。

这种“情怀”,是指第⑤段中的“第二年春天,山楂树还未开花,李嫂便匆匆走了,带着她的笑声。

山楂树对于我,除去追忆,因为李嫂的豁达和乐观,从此更多了一种鼓舞”,这“情怀”,包含着怀念(“李嫂便匆匆走了”“除去追忆”)、鼓舞(“更多了一种鼓舞”),还有感悟(“李嫂的豁达和乐观”等)。

答案:

(1)“笑声”写出了李嫂乐观的人生态度,“养分”写出了李嫂对山楂树的精心呵护,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李嫂乐观精神的赞美。

(2)“别样的情怀”含有对李嫂深情的怀念,也含有从李嫂身上受到的精神鼓舞。

作者正是带着这种特殊的情感观赏山楂,才有了下面的人生感悟。

3.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重点语句的能力。

赏析句子,应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拟人:

“挤来嚷去”“笑声嘎嘎”,通过对山楂树果实累累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通感:

“挤来嚷去”“到处是嘎嘎的笑声”是听觉描写,此处作者用听觉描写来表现自己看到的果实鲜艳、稠密。

化静为动、想象:

“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等,化静态画面为生机勃勃的动态场景。

此外,注重炼字,如“挤”“挨”“笑”“飞”等。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楂挤满枝头的美好景象,“挤来嚷去”“一个挨着一个”,写出了山楂树果实的稠密和作者的喜悦。

②运用通感手法,用听觉中的笑声表现视角中山楂的色彩、形态,生动地描写山楂的鲜艳和稠密,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通过想象,写笑声“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等,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好场景。

④运用“挤”“挨”“笑”“飞”等词语,生动地写出山楂树果实累累、色彩鲜艳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

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

直到宋代。

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

细细一读,果然是好。

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画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解析:

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

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于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

E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答案:

BD

5.文章开头说: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粗糙”一词的含意需要从词语所在的段落入手理解,根据文段内容,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有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解答第二问需要对文段内容进行整合,从二者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入手即可。

回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含意:

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理由: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

不同的地方有:

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人;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

作用: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总领本段。

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找出本题的答题区间,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两段。

找出关于“安静”的语句,这两段内容关于“安静”的阐述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魏晋名士的安静,屈原、司马迁的安静,陶渊明的安静。

把这三个层次的关于“安静”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的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

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

7.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

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佛蒙特的钟匠

于 坚

佛蒙特是美国新英格兰的六州之一。

沿着公路,随处是英格兰风格的乡村、小镇和教堂,熟人或素不相识的人整日里彼此微笑招呼。

生活方式比较传统、保守、节省。

在野心勃勃,普遍崇尚积极进取的美国,佛蒙特懒散,知足常乐,享受自然。

佛蒙特的“落后”受到保护,这是人们自愿选择的,这个州没有因为不思进取而被强力开发。

我住所附近的大道边有一所旧房子,与众不同,一般的房子都是草坪环绕,整洁干净。

这房子却有点奇怪,它的外走廊被蓝色塑料布包起来,只留下中间的门和小楼梯,看上去像废品收购站。

旁边立着一个旧电子钟,指针还在乱转。

我一直以为里面没有人住,已经被废弃了。

忽然一天傍晚,看见有人坐在那垃圾站的木梯上向我招手。

房子前已经冒出一位流浪汉模样的男子,很可怕,被酒精泡红的脸上胡子拉碴,酒糟鼻,胖得像一只木桶。

衣冠不整,油亮污秽。

蹬着一双就要踏扁的旅游鞋。

我以为是一个醉鬼或者乞丐。

不是,他是这房子的主人,修钟匠约翰大叔。

稍攀谈,就邀请我和我的朋友进屋小坐。

屋子里堆积着各种废品,罐子、旧电视机、塑料品、汽车零件什么的,一直蔓延到门口,中间还剩一条勉强可以穿行的羊肠小道。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极其浓烈,那是长期不洗澡的味道和酒精、动物气味的混合,我几乎要窒息。

客厅里有一只破沙发,已经睡得塌陷下去,旁边堆积着啤酒罐,看得出他经常在这沙发上躺着喝酒。

一个标准的流浪汉房间,好莱坞如果要用,道具都不需要增加。

里面还有屋子,他示意我们进来——哦啊,摆着一屋子的钟,一排排靠墙陈列着,四面墙壁都做成了钟架。

那些钟各式各样,铜的、铁的、镀银的、镀金的、塑料的、木钟……蒙着灰尘。

阴暗的房间,时间的内部,约翰的脸看上去忽然不再那么凶恶,温馨而慈祥起来,这是一位时间诗人。

他把几只钟取下来给我看,这是17世纪的钟,这是某厂的第一只钟,这是瑞士的钟……他又取出一只,让我摸,这是一只给盲人用的钟,上面的字母是凸出来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钟,在中国,盲人可不比美国少。

电话响了,约翰去接电话。

我注意到,墙上挂着一排照片,约翰青年时代,也是西装笔挺,英姿勃勃。

我给他看我的怀表,他说NO,我只修钟,从来不修表。

约翰说,几十年,镇上的所有钟都是他在修,修钟的人络绎不绝。

钟表可以说是西方生活的命根子,一旦失去格林尼治时间,一旦时间错误,你就要被世界抛弃。

钟乃是重要贵重之物,看起来,钟匠约翰并不缺钱用。

为什么不生活得体面些呢?

这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这是他的生活方式。

他喜欢这样生活,他喜欢像一个流浪汉那样生活。

如此生活是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创造的一个作品,有点杜尚的意思。

他喜欢表演一种流浪汉或者乞丐的生活,为什么不可以呢?

他这么做,并没有危害他人,也没有违反法律。

这就是美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方式并没有是非,只要这么生活是你喜欢的。

我想起遥远的云南,在我的青年时代,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如今已经千篇一律了。

从前住在热带地区的佤族人本是裸体的。

裸体与羞耻无关,在那样的气候里,穿着衣服很受罪。

怒族人本是文身的、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