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3384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

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

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

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

随兴而写的诗。

昼:

白天。

耘田:

在田间锄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儿女:

男女。

当家:

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

孩子们。

解:

理解,懂得。

供:

从事。

傍:

靠近。

阴:

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

(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

(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

(童孙)他们在做什么?

(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

么?

(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从哪里看出来?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

)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

(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

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

(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

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

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

(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

(彩丝穿取:

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

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

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

)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

(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

(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

)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

(不是,是一种玉石。

)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

(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

)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

(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

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

(地点、时间)地点在哪

里?

(乡村)时间呢?

(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

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

(牧童)他在做什么?

(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

(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

(无腔:

没有曲

调;信口:

随口。

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

)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课后写下来吧!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

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

吗?

(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

吗?

(喜欢)为什么呢?

(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

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

思考:

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

(昆虫)有哪些昆虫?

(蜜蜂、蝴蝶、蜻

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

(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

(树)哪些树?

(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

了(大榆树)。

(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

(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

树。

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

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

(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

(人)主要是

谁?

(“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

(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

(不是)为什么?

(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

)从哪里看出来?

(重点词:

瞎闹、乱钩、马马虎

 

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

(没有)从哪里能看出?

(“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

(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

(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

(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

“下

雨啰!

下雨啰!

”)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

凡是⋯⋯回答。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

)太阳底下除了这个,

还有什么呢?

(出示句子:

黄瓜愿意⋯⋯问它。

)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相关句

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

(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

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

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

试着把它写下来。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

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

(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

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

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

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

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

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

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

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有___,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______,而且

____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

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

 

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

季老思念的是他

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

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

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

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

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

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

 

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

那我想问: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

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四、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

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

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

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

独”等词语。

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