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推断题各种题型完整版.docx
《初中化学推断题各种题型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推断题各种题型完整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推断题各种题型完整版
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
2、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钾和硝酸钡。
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得无色透明溶液;
(2)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逸出无色气体,所得溶液澄清透明;
(3)最后加入稀硫酸,又立刻出现白色沉淀。
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二、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1、已知A、B、C、D、E、F,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A+B→C+H2O
(2)C+KOH→D↓(蓝色)+E(3) B+D→C+H2O(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变化关系,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2、有属于酸、碱、盐的5种常见物质A、B、C、D、E,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A+B→C+H2O
(2)C+H2SO4→D↓+A(3)E+AgNO3→AgCl↓+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3、A、B、C、D、E是初中化学中的五种常见物质。
C、D是单质,C为紫红色固体,D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
B的浓溶液常用做干燥剂。
已知Fe和A、B的水溶液分别能发生反应:
①Fe+A→C+E; ②Fe+B→D+E。
写出化学式:
A;B;C;D;E。
4、根据下述反应,判断未知物。
(1)A+HCl→B+H2O+CO2↑
(2)B+AgNO3→AgCl↓+C
(3)C+CuSO4→BaSO4↓+D(4)D+NaOH→E↓+NaNO3(5)(5)E+F→D+H2O
已知A是一种盐,则A~F的化学式为:
A、B、C、D、、E、F。
5、A、B、C均为初中化学已学过的三种化合物,它们都能通过分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如下所示(反应条件略去):
(1)A→E+G
(2)B→M+N;(3)C→E+Q.其中G为一种可作为化学肥料的盐,其水溶液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M能跟水化合生成一种微溶水的碱;Q为一种可燃性气体.试推断(填写化学式):
G为__________________、M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格型推断题:
1、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实验现象如右表:
其中“↓”表示有沉淀产生,“↑”表示气体放出,“—”表示无明显现象。
试推断:
A B C D (填化学式)
A
B
C
D
A
—
↓
↑
B
—
↓
↓
C
↓
↓
↓
D
↑
↓
↓
2、有A、B、C、D、E5种无色溶液,它们是待鉴别的硝酸钙、稀盐酸、硝酸银、碳酸钠和氯化钡溶液。
各取少许进行两两混合试验,结果记于表。
表中“↓”表示有沉淀出现,“↑”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现象。
据表可以判断(写化学式)A为,B为,C为,D为,E为。
A
B
C
D
E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3、 将Ba(NO3)2、NaOH、H2SO4、K2CO3四种无色溶液编号甲、乙、丙、丁,并两两混合,现象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丁
甲
沉淀
无明显现象
气体
乙
沉淀
无明显现象
沉淀
丙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丁
气体
沉淀
无明显现象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排序符合表中甲、乙、丙、丁排序的是:
()
A.Ba(NO3)2、NaOH、H2SO4、K2CO3 B.H2SO4、K2CO3、Ba(NO3)2、NaOH
C.NaOH、Ba(NO3)2、H2SO4、K2CO3 D.H2SO4、Ba(NO3)2、NaOH、K2CO3
四、实验型推断题
1、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调查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
废水略显蓝色,无悬浮颗粒,透明。
实验过程:
①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的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沉淀物和滤液。
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②将所得滤液分成两份,一份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物中加人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③向另一份滤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只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结果:
废水中含有的大量的阴离子是,肯定含有的阳离子有,它们都是重金属离子。
对环境有污染。
针对上述情况,某同学设计了一种从废水中除去重金属离子的方案(已知白色的Fe(OH)2沉淀在氧气和水的存在下会转化成红褐色沉淀)
假设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均恰好完全反应,则:
(1)X固体为,A固体中肯定含有的物质为。
(2)B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A.K2CO3B.Fe(NO3)2C.MgCl2D.Ba(NO3)2
(3)写出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2、H2O(气)、CO2、H2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中试剂足量):
该学生观察到如下化学现象:
装置A中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装置B中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C中浓硫酸无明显变化,装置D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一种亮红色物质,装置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装置F中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该学生从上述实验现象中得出如下结论:
气体中①肯定不含CO2;②肯定含CO;③肯定含H2O(气);④肯定含H2;⑤可能含N2。
你认为不正确的结论是。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得到正确结论,须将上述实验中的仪器装置重新连接,你认为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其中C中浓H2SO4的作用是,F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3、在下图中,A是通入的气体,可能是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B是黑色粉末,可能是CuO、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
C是澄清的石灰水。
假设A、B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
(1)若A是纯净物,B是纯净物,根据下列现象判断A、B,将A、B的化学式填入表内:
编号
A
B
B处现象
C处现象
D处现象
Ⅰ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珠
_______
_____
Ⅱ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Ⅲ
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_______
有蓝色火焰
(2)若A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B是纯净物,根据下列现象判断A、B,将A、B的化学式填入表内:
编号
A
B
B处现象
C处现象
D处现象
Ⅰ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珠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Ⅱ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珠
有白色沉淀
______
Ⅲ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3)若A是纯净物,B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根据下列现象判断A、B,将A、B的化学式填入表内:
编号
A
B
B处现象
C处现象
D处现象
Ⅰ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有水珠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Ⅱ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Ⅲ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有白色沉淀
_______
五、流程线式推断题:
1、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指向生成物。
)其中B是红棕色粉末,A、C常温下均为气体,F是一种可溶性碱,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
请回答下面问题:
(1)物质E的化学式:
(2)反应① (填“是”或“不是”)置换反应。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少量气体C通入F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 。
(5)一定量的物质D能与少量G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化合反应,且反应后溶液颜色呈浅绿色,
试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2、A---H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其中B为紫红色固体,E、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A、H为黑色固体。
他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16(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反应A→B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写出沉淀D的化学式
(3)写出反应E→F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G的一种用途
3、已知A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F、H、I是无色气体,
B通电时,电源负极产生I,正极产生H.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铜生锈与空气中氧气、水和 (填化学式)有关。
(2)写出F和I的化学式:
F:
;I:
;
(3)在①~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4)在实验室里加热一种固体可制备气体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4、以下物质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D、E对维持自然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A、B为黑色固体,
C是红色金属单质,H是一种能燃烧的无色气体。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 I
(2)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5、以下是一些常见物质间互相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未注明)
(1)将固体A充分加热至不产生气体,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在与无色液体E的反应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气体Z是常用燃料气体,它在气体X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热量。
试写出X和Z反应生成M和F的化
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M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大理石主要成分,B是人体胃酸的一种主要成分,E是钠盐,它们之间有如右图所示的相互转换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的俗名是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与B:
;E与F:
;
(3)反应③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7、A、B可发生中和反应,D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
通常情况下,F、G、I为气体,且F是一种清洁能源。
X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Y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各物质问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个别产物略去)。
(1)B俗称 。
(2)F与G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 ,与F此性质相似的气体还有 。
(写一种物质化学式)
(3)反应③的反应类型是 ;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8、A~K均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其中A、D、G、I为单质,A、H、G为黑色固体,E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常温下,C、D、F均为无色气体,B为常见液体,J为蓝色硫酸盐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③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写出E和F的化学式:
E ;F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9、下图表示某些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
其中C、X为单质,A、B、D、E、F、H、Y均为氧化物,E为红色固体,固体F可用于人工降雨,H为白色粉末,Z具有腐蚀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F的俗称 。
(2)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 。
(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点即可)。
(4)写出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 。
(5)若将I溶液与G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其溶液中溶质组成可能为
六、框图型推断题:
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B、C中含有相同元素,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1)物质D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它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2、右图中的A、B、C、D、E、F分别表示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
氯化钡溶液、盐酸和金属铁,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试根据图中关系确定A、B、C、D、E、F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3、初中常见A、B、C、D、E五种物质中均含铜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已知A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黑色物质B;E溶液与铁反应可得到A,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可得到D,同时有白色沉淀生成;D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C,结合信息推断:
(1)B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 .
(2)D→C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______ .
(3)写出以下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E:
_________ ;
E→A:
_________ ;
E→D:
_________ .
4、A、B、C、D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无色液体。
其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表示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__
(2)若B、C、D三种物质组成元素依次为
一种、两种、三种,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B ; C→D 。
(3)若B、C、D三种物质组成元素均为三种元素,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B ; B→C
5、图中A~F分别表示一种常见化合物,A、B都是氧化物,
A通常为气态,F常用于实验室制取A(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F的化学式为 。
(2)B→D反应的现象是:
(3)写出A→C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4)A~F中还能相互反应的两种物质是(用字母表示) 。
6、A~E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
表示两端物质可以转化)。
其中A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E是一种氧化物。
(1)物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C→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
(3)E→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D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写出1种即可),
上述5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填化学符号)
7、如图中A、B、C、D为初中常见的四种化合物,其中“﹣”表示两端的物质在
一定条件下能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已知A、B、C中都有两种相同的元素,其中一种为金属元素,另一种为非
金属元素,D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
(1)推断A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 ,D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 ;
(2)反应“B﹣D”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且X为黑色固体,Y为红色金属,
Z是生命活动不可少的气体。
A、B为化合物。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
(1)请写出Z和B的化学式:
Z B ;
(2)写出A与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
其中A、D是黑色固体,
B、C、E是无色气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D中含有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C是 (填化学式);
⑵写出E转化成D的化学方程式 ;
⑶写出B在高温条件下还原D的化学方程式 _;
⑷评述B物质的“利”与“弊”:
(各举一例)
10、物质A~F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若A为气体单质,E为红色固体,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
(2)若B为一种碱,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则B、E的化学式为:
B_________、E_________;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已知A、B、C、D、E、F为六种常见化合物,它们的相互反应及转化
关系如图,B为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E通常为无色液体,请回答:
(1)B的化学式为 ;
(2)D的俗称是 ;
(3)D→F的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为:
。
(4)B与C反应生成E和F的化学方程式:
12、图14所示的是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B,C,D,E是单质,
甲、乙、丙、丁是氧化物。
已知:
丙是红色固体,E是最清洁的燃料,
丙高温下与乙反应可生成D。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己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
(2)甲的化学式可能为 (只写一种)
(3)丙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A的一条用途:
13、甲~己六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己是无色溶液,能在某种黑色固体物质催化下,生成可供给呼吸的气体。
(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转化)
(1)丙的化学式 。
(2)己→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戊转化成甲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则丙→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乙生成甲和丁在常温下能进行,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如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H、C、O、S、Cl、Na、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有刺激性气味;I俗称小苏打,C、I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I的化学式 ;E的化学式 .
(2)在C物质的水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 色.
(3)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G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A、B、C、D、E、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期中B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重要原料,C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印染。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有关反应条件和其他物质已经略去。
)
(1)已知反应①、②、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反应④、⑤、⑥中,一个有沉淀生成,另一个有气体生成还有一个没有明显现象。
B、E不含相同元
素,D、F只含有一种相同元素。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反应⑤:
反应⑥:
16、A、B、C、D、E、F六种物质均由非金属元素组成,C、E是单质,其余四种都是化合物;A、B组成元素相同,D、F组成元素也相同。
常温下C、D、F都是气体;E为黑色固体,它们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
(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E:
;D:
。
(2)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D→C:
;
②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