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2241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docx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

作者:

证严法师

佛陀的苦行因缘

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

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烦恼。

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了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

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迟了六年才成道。

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佛陀问弟子们:

「为什么我修行的过程,花了那么多的时间?

碰到那么多的困难?

尤其是天魔来扰乱那么久,因缘从何来?

你们知道吗?

弟子答:

「不知,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说:

「迦叶佛的时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两人感情很好,他们不管是志向、行动、兴趣,都很契合。

有一位叫护喜,他在外面听人说,迦叶佛福慧威德无量,正在化度人间;他听了很欢喜,知道有这么好的法,有尊贵的佛在人间,心想绝对不可错失良机,要赶快去亲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愿意他的朋友——火曼错过时机。

他欢喜雀跃地来到火曼的家,对他说:

「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

朋友问:

「是什么好消息?

他回答:

「很难得的世间圣人——迦叶佛,他已来到我们的城市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也应该赶紧去赴会,以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礼!

火曼说:

「有什么好看?

有什么好听?

只不过是一个秃头道人!

护喜看到他没有一点儿兴趣,也不欢喜,于是等了三天。

那时,护喜还是不断听到大家的赞叹,他又赶快去向火曼说:

「走!

赶快去,机不可失,时光易逝,机会难得呀!

要赶快把握时间。

但是,好朋友还是一样的态度——非常的轻视,也非常的傲慢。

他说:

「没什么好听啦!

再讲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了。

」又再拖了三天的时间。

护喜越想越不对劲,一眨眼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再拖下去,机会就错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还是摆出很骄傲的态度,护喜禁不住火气上升,抓起他的头发,拽紧他的头发说:

「由不得你不去,走!

跟我走!

」火曼发现护喜这么认真地要勉强他去,心想:

或许真的值得去吧!

他明白应该前去拜访这位世上稀有的圣人。

他向护喜说:

「请把我的头发放开,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气啦!

于是,雨人欢欢喜喜地到迦叶佛的面前,护喜向佛跪拜顶礼,火曼看到护喜的虔诚,也一样跟着跪下礼拜。

那时,护喜就向迦叶佛说:

「佛陀,我这位朋友不知什么是珍贵的佛法,不知道惜缘,请佛慈悲开示化度他,让他提起虔诚之心,奉行佛法。

」那时,迦叶佛看到这两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赞叹护喜,然后开示很多的妙法,来转动火曼的心。

释迦牟尼佛说:

「那位火曼就是现在的我——释迦佛,当时的护喜就是最初助我越城的天子,他引导我,让我的马腾空越过城去,走出城门。

佛陀又说:

「因缘一点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出差错,那时我只不过一时怠慢,时间浪费了六天,就招来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扰,一直到现在成佛,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时间。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坚守道心呀!

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碍,原来也是有其因缘:

佛陀是出世的圣人,还是要承受因果,何况我们尚是凡夫。

初发心只要方向正确,便要步步精进,甚至要感恩周围的环境未障碍我们:

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碍和烦恼。

除了要自我排除烦恼,也要己度度人。

金地藏的故事

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

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

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们还是本着那分悲智愿力,不断在人间显迹,救度众生。

在中国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

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

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所显迹的地方。

地藏菩萨在九华山显迹,大约是在释迦佛灭度后的一千五百年间,那时在新罗国——就是现在的南韩,王族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字叫金乔觉,他因喜好佛学而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想:

一定要到中国才能求得佛法。

所以,他搭船带着白狗「善听」,渡海到中国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阵大风将船吹至岸边。

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弃船、带着白狗,向山的方向前进,不知不觉中来到山岭处,放眼一看,山下尽是一片平原,风景十分优美。

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山中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因欠缺粮食,仅以野草、山果充饥,甚至在传说中他曾吃土维生,称为「观音士」,这是传奇的记载。

不过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见。

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处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内为了取水而必须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传奇中还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当金乔觉打坐时,忽然被一条虫咬到,他吓一跳出定后,见到一位身穿黑纱的妇人,在他面前叩头跪拜说:

「非常忏悔,我的儿子不懂事,冒犯了圣体。

为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边化出一条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

」妇人说完话即消失了,之后果然离洞口不远的山崖出现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

听说无论如何的干旱,泉水仍是不断流出,这也是传奇之一。

金乔觉比丘在九华山修行经过多年,有一群诗人到那里游山玩水,想寻找灵感作诗,忽然间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锅子放在石头上,柴火已熄灭了。

看看锅内,只有野菜混杂着观音土,大家又探头往洞内看,原来有一位修行者在那里打坐。

大家在洞口静静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时分,修行者终于出定,走出洞来。

他看起来不太像中国人,据传奇的记载地藏菩萨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身高约七尺高,额头很高很宽,所以那些诗人问他从何处来?

比丘即自我介绍,并说他来自新罗国。

那些诗人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让他过着这么刻苦的日子,从此那群诗人就成为他的护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

闵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时,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赶紧去拜访。

看他住在那么简陋的山洞内,闵公也觉得很不忍心,因此决定和诗人们一起为修行者盖一座简单的精舍。

金乔觉比丘生活安定后,他更加用功修行、研习佛法,护法的这群人也常来请教佛法。

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三宝,每天都要供养一百位僧众;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请,总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专程去邀请金乔觉比丘,才会正好满一百位,长此以往金乔觉比丘经常到闵公家里应供。

闵公对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让儿子随他出家。

有一天,闵公向金乔觉比丘说:

「您应该扩大修行的道场,因为前来求法的信众愈来愈多,将来也会有人来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扩建道场呢?

」金乔觉比丘说:

「只要有足够的地方就可以扩建。

」闵公说:

「您看,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

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乔觉比丘说:

「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范围即可。

」闵公说:

「那一点点怎么够呢?

」金乔觉比丘说:

「这件袈裟的影子能盖住的地方,就够用了。

」闵公不甚解地答应了。

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扬去,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

闵公既惊讶又欢喜地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

这群诗人即思惟着:

到底怎么为这座山命名呢?

应称为「九子山」还是「九方山」?

若以看莲花的心看这座山,它就像九瓣层叠的莲花,于是大家提议以「九华山」定名。

从那时起,护法的人愈来愈多,道场也很顺利地扩建完成,这位金乔觉大师在当时度人无数,从韩国渡海来跟随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后来僧众太多,发生缺粮的情况,而「僧多粥少」这句成语就由该地传衍出来。

金乔觉比丘想把僧众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乐佛法,虽然生活困顿,还是为法忘躯要跟随金乔觉法师,不愿离开九华山,有所谓「枯槁众生」用来形容在那儿好乐求法的人。

为什么后来大家会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呢?

因为,白天他为弟子们说法,一到黄昏时他就入定了:

据说,到了夜晚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发出地狱刑具的声音。

所以,很多人传说金乔觉法师夜晚时分,会到幽冥界去度众生,所以称他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岁上九华山,直到九十九岁的七月三十日圆寂:

在九华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岁月,可见地藏菩萨和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长者之子悔过记

佛陀住世时,把辅导众生当作一种「社会心理」的治疗,人心有何病症,佛陀就针对其病加以辅导。

过去有一位长者子,是独生子,长者非常宠爱他,百般的依顺他;因此,这位长者子仗着大家对他的宠爱,完全不顾礼义,日日花天酒地,无论父母怎么劝导都没有办法改变他。

长者心想,可能是因为没有让他担负责任,所以他天天消磨时光浪费生命,倒不如把家业传给儿子,有了责任,看他是否就会安分守了?

继承家业之后,长者子不仅没有安分守己,还变本加厉,经常一出去就十天、八天不回家,又结交一群酒肉朋友,整天于声色场所流连忘返。

经过几年,家产被他喝光、赌光了,落魄得必须乞讨维生,而过去那群朋友早已不知去向,偶尔在街头巷尾相遇,请求他们接济一餐都不可得。

最后,他只好沿街乞讨,有人想施舍东西,抬头一看是他,就把东西再收回去。

过去曾被他欺侮过的人,一看到他就赶着追打,实在非常狼狈。

后来,长者之子想回家去哀求父母收容接纳他:

家里即使再穷也还有三餐温饱,但是,父母也不认他了……。

他听说天下最慈悲的人是佛陀,他的心胸开阔,愿意宽容一切众生。

长者子心想:

我不如去投靠佛陀,皈依其座下,以后衣食就不必烦恼,也不会受欺负了。

于是,他就往佛陀的精舍出发了。

佛陀看到他,问道:

「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

」长者子说:

「我已经没有居住之所,生活也没有着落,希望佛陀慈悲收留。

佛陀说:

「天底下最慈悲、最关心你、最能容纳你的莫过于父母,只要你能浪子回头,父母必能再接纳你:

如果心地不清净,即使在佛门,也一样藏垢不净。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清净你的心,然后趁着父母还健在时,回去向他们求忏悔,让老人家欢喜安心。

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勤劳,并好好孝敬父母,调和声色,选择良友、做事真诚信实,回去之后,你一定能东山再起呀!

佛陀对他谆谆教诲,长者子真的回去了。

不管父母怎么赶他走,他心里知道,天下没有比父母更慈悲的心,一时的错误,父母难免会生气:

不过,父母一定会宽恕孩子,他还是很真诚地向父母忏悔。

其实,父母心里也担心万一态度太强硬,孩子会真的一去不回;但形式上总是要表现生气的样子,这是身为父母的心理。

后来,他的父母看到孩子真心忏悔了,就说:

「你如果真心想回来重建家园,我们可以原谅你。

「知子莫若父」,当初长者并没有把全部的家产传给儿子,还保留部分的产业。

现在浪子回头了,长者把剩下的资财拿出来给儿子重整家业。

果然「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确实彻头彻尾地改过了,而且东山再起。

他非常认真工作,讲话有信用,对父母孝顺、对人礼让诚实,行为端正,更博得亲朋好友的好评;三年之后,他完全成功了,变成一个真正的孝子。

雪山仙人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的社会状况十分复杂,所以佛陀时时教诫四众弟子要好好控制欲心。

有一天,佛陀对一位居士说了一个故事,因为这位居士的家庭面临即将破裂的边缘;由于他有了外遇,他的太大受不了,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所以,佛陀对他说了这个故事。

佛陀说「欲心」是最可怕的,不只是在家居士会被「欲」火熏心,就是修行者,哪怕他已得到神通、禅定,一旦遇到「美色」当前,定力不够的也会退失道心、迷惑颠倒。

过去有一位仙人在雪山修行,有一天,他要下山到城里采购一些油、盐、米。

那天到山下时天色已经黑了,他就在国王设于城里的房子歇息,就如同现在所谓的「招待所」,可方便远途来的人晚上住宿,那天晚上他就住在那儿。

天刚亮时,他收拾行李、整装搭起身上树皮所编的衣服,担起行李就出门了。

正当早晨,他精神很好、走路的姿态很有威仪,走到城门时,国王看到他,觉得这位修行人一副仙风道骨,令人从内心起了敬意,于是向前和他打招呼,又请他进宫内,准备了丰盛的餐点招待他。

国王看到仙人的一切举止动作都令人打从内心生出欢喜,所以等他吃饱之后就向他请法。

仙人口才很好,就将自己的心得一一传授给国王。

国王听了以后,法喜充满。

遂向仙人说:

「请你不要回去,希望你留在宫中,便可以时时说法,让我了解人间以外的仙法。

」这位仙人也很高兴,因为他觉得在宫中传授仙法也是好事,于是就答应国王的请求。

这一留即过了漫长的十六年,国王和仙人相处得很好,彼此都能受益。

有一天,边境的敌人来侵犯,国王将带兵去平定乱象,临出门前,国王交代一位王妃要好好款待仙人。

于是,王妃很用心地料理送仙人的三餐饮食。

有一天,王妃将中餐准备好之后,仙人迟迟未到,王妃觉得累就先用香水沐浴,沐浴后穿着单薄的衣服,斜躺在床上打盹。

当她正欲入睡时,忽然听到有脚步走近的声音,她知道仙人已经到了,赶紧要起床,而仙人已走到了门前。

匆忙之中,她一不小心让那翠薄的外衫滑落到地上,仙人在门外正好看到王妃的肌肤和身体。

他的眼睛停留在那儿,刹那间整个人眼前一片空白,只见眼前这女人细嫩白皙的躯体。

那时,王妃觉得很尴尬,赶紧将衣服搭好,请仙人进来,招待他用餐:

这时虽然有满桌丰盛的食物,但是仙人却心神恍惚食之无味。

仙人吃饱以后,回到休息的地方,躺在床上时他的精神却无法专一了,心绪起伏不定。

从那天开始,他七天七夜吃不下、睡不着,躺了七天、病了七天。

当时,国王已经平乱回来,还未入宫以前,国王先在皇城的四周巡视了一遍,刚好来到仙人休息的处所,他想先看看仙人。

结果,一进去发现里面又脏又乱,看到仙人躺在床上好像病了,国王就命侍卫将里面清扫干净,然后坐在仙人的床沿,关心地问仙人:

「你到底得了什么病?

仙人回答说:

「国王啊!

我没什么病,但是我的思绪很纷乱烦恼!

国王又问:

「你为什么会纷乱、烦恼呢?

这位仙人很老实地答说:

「我看了王妃的美态,让我的心灵不安。

国王就说:

「仙人啊!

只要你想要,我就将那位妃子送给你,起来吧.和我一起进宫去。

仙人就跟国王一起进宫了,国王将那位王妃召来,告诉她:

「从今天开始,妳就跟这位仙人一起生活吧,」

国王又偷偷告诉王妃:

「仙人为了妳才生病,妳要好好拯救他。

王妃答应说:

「我知道,我不会孤负你的期待。

就这样她跟着仙人出了宫门。

王妃就跟仙人说:

「你带我出来,要去哪里呢?

我们应该要有一栋房子。

仙人说:

「我哪有房子呢?

王妃说:

「你去向国王要一栋吧,」

仙人就真的去向国王要一栋房子,国王答应了,给他一栋城里专门堆积垃圾的房子。

他带着王妃去,王妃看了看就说:

「你看!

房里都是垃圾,那么脏乱必须清理干净。

第一、你要将这房子打扫干净;第二、你要将房子四周的墙壁抹干净。

仙人说:

「这么脏,我要从哪儿开始打扫呢?

王妃说:

「你进城里去拿畚箕、扫把,把这些清洁的工具都拿来,然后要把里外完全清扫干净。

仙人只好又回宫里,向宫里的人拿了清扫的工具回来,又乖乖地将里面仔细打扫一番,弄得满身大汗和污垢,好不容易将房子打扫好了。

王妃又说:

「现在房里空空的,应该搬一些家具来,要桌子、茶几、床……。

他真的乖乖地又去向国王要了家具,很辛苦地一一搬来。

搬好之后,王妃又说,「浴室里面需要水,我要沐浴,你赶快去搬洗浴用的束西来吧,」于是他又去搬浴具,王妃洗完后,才换仙人去洗。

仙人洗完澡后,坐在床上,那王妃突然将仙人的胡须抓过去,拉近靠着她的脸,告诉他:

「你忘了自己是修道的人,现在这么近,你爱看我的脸就看个清楚吧!

那时仙人忽然间眼前又是一片空白,脸贴着脸,怎么看得清楚她的脸?

一天下来又是那么累,当下他恍然大悟了——「美色」真是害人精啊!

他想:

一整天这么辛辛苦苦的,所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只是一片空白!

这种污染的心害我禅定的功夫全消失了,满心的烦恼就是为了女色。

他觉悟了,赶紧离开王妃身边,他跟王妃说:

「王妃啊!

我想通了,我要将妳送还国王,我还是回雪山去过修行的日子,享受禅定清净的境界!

」仙人说完后,立即将王妃送回,不再留恋城市王宫的生活,就这样回雪山去了。

佛陀把这个故事说完后,又向那位居士说:

「一位修行仙道者也会为了色欲而失去道心,何况你是在家居士,生活在五浊不清净的环境里面,有时心生色念是难免的,但要赶紧将心收回来,好好回去照顾家庭,照顾你的太大,负起做丈夫的责任,才能建立美好的家庭。

这是佛陀对一位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段故事,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人都是在「贪欲」中造业受苦报,而「欲」之大患莫过于「色欲」,色欲害人不浅;不管是家庭或是社会的混乱,多数都是由色欲而起,尤其是人伦的破坏也是以「色欲」为因,才会乱了人生的秩序。

所以,我们要学习时时制心一处、要把心念照顾好啊!

王子与仙人

有一回,佛陀看到弟子们围在一起谈论着,他走向前去和弟子们围坐,聆听他们探讨的主题——谈心。

有一位弟子请问佛陀:

「为什么有的人终身都抱着感恩心,却有人不知道要知恩图报?

这样的人实在很矛盾、很可怜。

佛陀说:

「你举个例子,是谁这么矛盾和苦恼?

弟子说:

「是您的堂弟提婆达多,在俗亲算来他是您的堂弟,出家后便是佛弟子,为什么他却常常要害佛陀、破坏僧团?

像他这样的人生不是很苦吗?

佛陀就说:

「对啊!

是很可怜、很值得怜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怨恨、充满烦恼。

而知情达理的人会唾弃他,所以他很不快乐、很可怜。

那位比丘说:

「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想不通,他已接受佛陀的教法,了解一些人间出世的道理;他应该感恩,但为什么做不到呢?

佛陀说:

「这是他长久累积的习惯,不是今生此世才如此,过去生无量劫来,他就不知感恩,甚至还恩将仇报,我告诉你们提婆达多过去世的因缘。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个国家的王子生性充满嫉妒,对人都以怨恨之心对待,对宫中的佣人很刻薄。

不论别人多么爱护他,他都没有一点点感恩心,对人无丝毫爱护之意。

随着年纪增长,他的嫉妒怨恨和瞋怒也同时增长,全宫中的人都敢怒不敢言,连大臣们也都知道王子生性非常凶恶。

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想到湖边游泳,但是当时天色已暗,可是他不听别人劝告,执意一定要去,大家也只好随他的意思。

到了湖边,那些长久受到王子欺负的人早已埋怨于心,当风雨渐渐变大时,他们就趁机把王子推落湖中,那时风大雨大雷声也大,而王子的随从却一转身赶快回去了。

大臣问他们:

「怎么只有你们回来,王子呢?

王子的随从说:

「风雨太大,大家就四散了,王子还没回来吗?

」大臣心想:

这可能凶多吉少了,他赶紧到宫内去报告大王。

大王很烦恼,立即命令大家开城门去找王子,但是寻遍了还是找不到。

当王子被推到湖中时风雨很大,他在水中挣扎,正好抱到一根大木材,好不容易挣扎爬到上面,正巧有一条蛇也游到木材之上,另有一只老鼠也暂栖于上,还有一个鸟巢被风吹落,小鸟也停留在木材上面,他们在湖中漂浮:

王子害怕地大声呼救,那声音非常凄厉。

当时,湖边有一个茅棚,里面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他听到有人求救的声音,看到外面风雨很大,天色一片黑暗,他认为生命宝贵,所以赶快跑到湖边去。

他看到呼救的人飘摇于湖面,工即不顾自身的安危,跳入湖里用力将木材推上岸,他先将人拉起来,又看到蛇、鸟和老鼠也被水打得伤痕累累,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救起来,带到茅棚里。

仙人立即生起火堆,先料理蛇、为它敷药,再料理老鼠、鸟,最后才为王子敷药,向他问安。

那时王子不但没有感恩心,还生起一分瞋怒;他觉得自己受到轻视,认为这个仙人很奇怪,他想:

我是一国的王子,你不先对我好,倒先去关心鸟、蛇、老鼠;当下,他内心就很不平衡。

那位仙人很有爱心地准备好食物,同样也是让鸟、蛇、老鼠吃完后,才拿另一份给王子吃。

经过一天一夜的疗养,他们体力都已复原,仙人就说:

「现在你们都已复原,可以各自回去自己的地方了。

那条蛇就对仙人说:

「你的恩德我永远难忘,你有困难时,不论在何处,只要叫声:

『蛇啊!

蛇啊!

』我就马上来帮助你。

老鼠也说:

「我也感恩你的恩德,我应该回报你:

你需要我时,只要叫着:

『鼠啊!

鼠啊!

』我就马上来。

小鸟也说:

「不论你在何处,需要我的时候,叫:

『鹦鹉啊!

鹦鹉啊,』我就会马上来。

」然后它们都各自回去了。

王子也说:

「谢谢你救我、帮助我,我若登基后,你来找我时我会好好报答你。

」王子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准备等他来时,要回报他的是仇而不是恩。

王子回去后不久,果然继承王位了。

那位仙人想看看人心、兽心和众生心到底有什么不同?

因此预备到城里参加王子的登基仪式。

走在路上时,他想看看蛇是不是会依约出现?

他就叫:

「蛇啊,蛇啊!

」蛇真的就出来了,蛇对仙人说:

「很高兴看到你,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告诉你,我在过去生中存了一些金条埋在地下,因有这种贪执才会生为蛇身,守护我的金条。

希望你救救我,我把这些金条给你之后,我就能心无挂碍,才得以解脱。

仙人说:

「只要你有这分心,这些金条就暂时放着吧!

」他表达对蛇的谢意,也祝福蛇能早日解脱。

又走了一段路,他心想老鼠不知如何?

就叫:

「鼠啊!

鼠啊!

」那只老鼠也很快就出现了,它说:

「我过去生和蛇是好朋友,彼此都想赚取金钱,并且希望永远为己所有。

但人生无常,生命有限,不多久我就往生了,为了守护这些钱财才沦为畜生类,我现在觉得很痛苦,希望你能接受这些钱,让我能心无挂碍。

」仙人也告诉他:

「先放着,将来用得到时我会来。

」并对它表示敬意。

再向前走,仙人又想鸟不知会怎样?

他就随口再叫:

「鹦鹉啊!

鹦鹉啊,」鹦鹉真的也及时飞来,鹦鹉说:

「恩人啊,你若需要时,我可以召来一大群鸟,将稻种集中在一起来回报你。

仙人说:

「你有这股力量,我当然是很感恩,等我需要时再招唤你,希望你们全力来支持。

仙人继续向前,进城时,正好遇到王子登基后在街上游行。

王子远远看到他,就向侍卫说:

「前面走过来的是个很怪异的人,不要让他走近我面前,你们把他捉起来打,再把他赶出城,不要让他见到我。

」侍卫真的走到仙人身边,不由分说捉起来就打,仙人向前跑,他们就边追边打,追打出城外,当仙人被打得遍体鳞伤时,他喊道:

「古圣先贤说——人心、兽心同一类,我救的人竟然叫人毒打我!

打他的人听到仙人这些话时觉得很奇怪,其中一位就叫大家停手,问他为什么说这样的话,问明原由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前不久王子落水就是被他救起来的!

侍卫回到城里就对王子游行的队伍宣布真相,又向百姓宣布说——可敬的人是城外那位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人,而新登基的国王是个凶狠阴毒的人。

于是大家对国王凶狠的心态都很厌恶,不禁哗然。

众人就将国王从马上拖下来赶出城外,将仙人接进城里,为他敷药疗伤,复原之后即拥戴他登上国王之座,很受人民的爱戴。

后来仙人想到之前老鼠和蛇说的话,就告诉人民说哪个地方埋藏着金条,要赶快取出来布施,随后又举行一个「无遮大会」把财物布施给全国穷困的人。

故事说到最后,佛陀又说:

「当时那位王子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而仙人就是我:

累生累世以来,恩恩怨怨一直延续到今生,而提婆达多恩将仇报的习气仍未断除。

」人心就是这么善变,众生心也是一样,有的人懂得感恩图报,有的却比兽类还要来得凶狠,无法体会他人的恩德,这就是善变的心啊!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

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

「为什么提婆达多对佛陀那么不满?

为什么他要在外面散播许多谣言呢?

佛陀刚好走过,问道:

「你们在议论什么?

有一位回答:

「佛陀,我们都很疑惑——提婆达多和佛陀是堂兄弟,又是您的弟子,为什么他事事都要障碍佛陀,甚至听到有人赞叹您时就想尽办法散布谣言、诽谤佛陀,提婆达多和您曾结了什么样的因缘呢?

佛陀说:

「提婆达多诽谤我不只是在今生此世,在过去生中他就一直抱着嫉妒心,常以险恶之心加害我。

」佛陀接着又说:

「你们坐下来,我告诉你们过去生中的提婆达多。

以前有一个摩伽陀国,国王养了一头大象,是一头洁白的大象,不论行走、外貌都是上等之选。

国王请了驯兽师来调教,这头白象很聪明、人见人爱备受赞叹。

有一次在祭拜大典上,国王骑着这头白象在人群中巡视祭拜的队伍,大白象一走出来,全国的人民都大开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