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635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形成了集群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鲜明特色。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海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完工或开工投建的前湾电厂、东部LNG电厂、岭澳核电二期、孖洲友联修造船基地、机场扩建、沿江高速公路(段)、城际轨道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优质、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四大战略、九大工程和五大保障”为抓手,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有序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有效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塑造海洋城市精神等方面推动我市海洋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形成人海和谐的良好局面。

同时,根据国务院要求市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如既往地发挥好改革、示的先锋作用。

  一、“十一五”回顾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特点突出、优势明显:

海洋经济在国外的竞争压力下呈现出高度集群化、都市化、国际化特征。

集群化特征表现在已形成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商务服务业、滨海清洁能源产业等类型各异的高密度海洋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都市化特征表现在海洋经济与城市协同发展,融合共生;同时,我市海洋产业天然地具备了国际化的属性,全球前五大石油服务公司聚集蛇口赤湾、外籍海员来往不断、各种海洋国际会议会展相继举行,我市作为海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正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海洋经济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市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等政府规章和产业政策,海洋行政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市民的海洋意识进一步提升,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视,全市上上下下对海洋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发展基础。

  1.海洋经济波动回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受外部因素影响呈现波动回升。

2006—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833亿元增长到9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

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后全面回升,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为9.3%。

2006—2010年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及海洋生产总值

单位:

亿元

海洋产业

海洋相关产业

海洋生

产总值

海洋经济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

旅游业

海洋

油气业

海洋

船舶

工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

渔业

海洋设备制造业

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

2006

273.74

117.27

415.51

2.19

6.75

14.85

2.74

833.04

14.33%

2007

311.01

130.05

411.74

3.87

0.19

5.16

18.14

2.73

882.88

12.98%

2008

328.6

131.76

485.31

8.28

0.12

6.59

17.19

3.39

981.25

12.57%

2009

301.22

.48

297.52

5.70

5.17

3.34

10.70

762.13

9.29%

2010

343.73

159.79

339.40

9.31

0.16

4.93

15.22

15.16

887.70

9.26%

  数据来源:

统计年鉴2007-2011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我市海洋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逐年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度化、合理化。

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比重较低,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比重较高,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稳步上升。

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6∶42.7∶56.7,其中海洋第一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基本持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3.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加强。

  按照“强化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要求,妥善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之间的矛盾。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保障、技术支撑,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坚持高标准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十一五”规划》和《海域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推动“数字海洋”工程和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海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市海域管理条例》立法进程,为海域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加快推进海监基地等海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化海洋装备水平和维权执法能力。

  4.海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铜鼓航道、西部公用航道、孖洲岛修造船基地、LNG接收站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盐田东港区一期、西部港区疏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东西部港区海铁联运快速发展;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海上运动基地、航海学校、七星湾游艇会、东部LNG电厂、沿江高速公路(段)、机场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还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海洋意识缺位,信息支撑不足。

  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当期经济价值,海洋开发利用密度过大,护海意识相对淡薄。

职能部门及企业“重使用、轻规制”、“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倾向严重。

海洋主管部门对海洋资源使用的宏观指导与协调管控能力不足,缺乏中长期的海洋事业规划和海域开发利用规划。

在涉海信息及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方面,主管部门与其他涉海单位及统计部门尚未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透明度与统计数据获取能力较弱。

  2.发展方式粗放,涉海主体协调度低。

  海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岸带、过度集中于近海,对近岸海洋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承载力,对远洋深海资源的利用程度弱,暴露出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和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的弱点。

市直部门与区政府之间、政府各涉海部门之间、政府与岸带资源权益主体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海域与岸带的开发、利用持续性差,用海需求增长与海域空间不足矛盾加重。

  3.科技支撑不足,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在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未能充分向海洋科教领域倾斜,不利于我市营造发展海洋经济的土壤和环境。

海洋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同国海洋科教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我市的城市地位和海洋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指标下降。

  我市海域水质及海底沉积物指标处于整体下降状态。

受陆源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沉降、海洋自源性污染等因素影响,湾和珠江口海水水质及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低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大鹏湾、大亚湾水质均有所下降,大亚湾生物多样性下降明显。

  5.公共空间缺乏,自然岸带破坏严重。

  经营项目、房地产项目挤占公共岸带资源,岸带的部门化、单位化、企业化程度高,公众强烈的亲海意愿与狭小的公共岸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

全市超过50%岸带已人工化,珍贵的自然岸带资源遭到破坏。

  二、“十二五”展望

  我市既是南海开发服务基地又是粤港合作前沿地带,《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获批开启了我市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新征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优势与不足同在,优势表现在海洋经济已具备集约化、城市化、国际化基础,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设备制造业、远洋渔业等五大集群将逐步介入价值链高端,有能力实现高端跨跃,带动整个海洋产业升级。

深能源滨海电厂的投建将使大鹏半岛清洁能源岛、复合功能岛的地位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陆域空间有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科研能力欠缺和深海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

  

(一)面临形势。

  1.海洋工作重要性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家面临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海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要求,为我市海洋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2.沿海地区竞相获取国家支持。

  “十二五”初期,《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示区规划》、《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群岛新区也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成为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题。

  3.南海开发成为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南海问题仍将是吸引全球关注的热点。

国家已批复省落实“以陆地为支撑,以岛屿为基点,着力推进南海深海工程,加快南海油气等战略资源和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提高南海执法保障能力”的开发策略,我市的地缘优势和油气服务基础优势将愈加突出。

  4.深港海洋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深港合作是两地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2009年出台的《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2010年获批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均反映了这一诉求。

我市将与香港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建设全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

  

(二)约束条件。

  1.近海承受巨大的生态压力。

  我市陆域空间狭小,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非常迫切,通过填海增加城市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构成了对海域的持续压力。

入海陆源污染物排放超标,赤潮时有发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近岸油气仓储、临海工业、城市密集区功能冲突,亟待调整优化。

  2.岸线、海域围填空间有限。

  受珠江制导线、伶仃水道等刚性壁垒影响,我市沿岸海域可大规模围填海的空间十分有限。

根据我市海域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经过综合评估,西部的福永西和东部的坝光海域是今后实施围填海的较可行区域,其中福永西海域理论可围填海面积为31平方千米,坝光海域理论可围填海面积为13.9平方千米(市海洋局2011年调研数据),这是全市可用于规模围填海的极限容量,事实上,受潮流等海洋变化因素的影响,实际可围填海面积要远远小于极限容量。

但即便如此,距全市的填海造地需求仍相距甚远,我市的海洋资源利用方式,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3.深海服务能力有限。

  和是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前沿地带,是南海诸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理应在深海科技、陆上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市深海科技力量、国家深海科研项目支撑、油气开采综合服务能力等都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与国家海洋战略对接、与政府共建南海服务大平台方面先行先试。

  (三)前景展望。

  “十二五”期末,初步摆脱海洋资源索取型的发展路径,提升海洋经济涵,大力提高海洋科技研发水平,科技贡献明显上升,海洋经济复合功能布局特点突出、集群效应明显,邮轮、游艇产业形成规模。

  一是依托品牌科研机构,稳步提升我市的海洋科研教育水平,推进国家海洋大科学工程。

  二是初步优化岸线布局,有效遏制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生态修复取得长足进步,其模式在全国形成示效应。

  三是充分发挥前海片区在深港合作、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借助香港因素,在制度层面大胆突破,发挥大空港地区和坝光片区的潜力。

  四是积极探索自由港政策的可行性,突破硬环境的紧约束,释放海洋经济生产力。

  五是建立对企业海外基地的城市支持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企业的产业先导作用,充分发挥央企政策资源优势,扩大我市的经济版图和政治影响力版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为使命,拓展海洋经济空间,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吸引要素投入,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发挥集群优势,形成综合效益显著的海洋都市产业。

  积极发展海洋科研教育与海洋金融,大规模参与国家海洋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国际海洋交流活动,推动海洋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市海洋经济的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海陆统筹,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完善海洋法规规章,加大海洋执法力度,深化围填海研究,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构建特色鲜明的海洋政策体系。

  强化海洋意识,弘扬海洋精神,制定具备战略高度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增强我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海洋城市价值。

  

(二)基本原则。

  ——先行先试原则。

  在制度层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一切与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方向不相符的成规,率先扩大服务业对港开放,推动涉及邮轮业、游艇业、航运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制度变革,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示效应。

  ——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更加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平衡。

  ——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原则。

  合理、适度、有序利用海洋资源,建立“区划统筹、规划引导、技术支撑、法制保障”的海洋管理体系,实现对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遏制对海洋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无序开发,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海洋经济总量稳步提高,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合作更加密切,海洋生态逐步改善,海洋科技贡献度明显提升,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的示效应初步显现。

  ——总量目标。

  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以上。

  ——结构目标。

  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代表的海洋传统服务业巩固提升,以海洋金融、海洋商务、海洋信息和海洋油气服务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增量方面,海洋油气业实现翻番,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滨海旅游业取得突破。

  ——空间目标。

  科学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形成海陆统筹、功能协调的良好局面。

以岸带更新促进岸带保护,实现交通节点区与产业密集区的高密度开发、集约利用,其余岸带保留尽可能多的生态、生活功能,形成疏密有致的海岸带利用格局。

  初步建立覆盖近中远海的全方位、立体型海洋资源保护开发框架,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有效缓解近岸海域生态压力。

  ——科技目标。

  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申请建设一批国家级海洋研发基地,吸引一大批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落户我市,建设科技兴海示区。

  ——生态目标。

  进一步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主要河流的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比2010年减少5%以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有效遏制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四、实施四大战略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实施四大战略:

  

(一)创新示战略。

  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在对接国家战略、推进示市建设、理顺体制机制、深化深港合作、改善基础设施、发挥金融优势等方面大胆探索、引领示。

  科学发展创新示。

加强规划制定、政策落地、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在重要海洋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确保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迅速启动、高效推进、示效应显著。

  方案制定创新示。

坚持开门做示市方案,与各部门共同推进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建设;实行市区共建,率先推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区;密切周边合作,利用现有的跨界合作平台,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关系,以便实施方案顺利推进;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实施方案制定班子,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综合管理创新示。

以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市为契机,建立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增强海洋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新措施、新办法。

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密切与国家和省海洋管理部门的联系互动,提高我市海洋综合管理创新的示效应。

  开发远海创新示。

从国家层面把握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树立南海价值观、太平洋价值观,在南海大战略和太平洋板块中明晰我市海洋经济、海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我市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全力以赴加入国家层面各项海洋政策制定和国家海洋行动,争取建立以为基地的南海服务体系和南海诸国及西太平洋岛国服务体系。

  深港合作创新示。

深化深港在海洋层面的合作,积极推进自由港政策,从制度设计、业务运营层面积极推动与香港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海洋经济生产力、增强城市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密切合作,延伸前沿、拓展腹地、优化大珠三角海洋资源配置,共同建立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都会区。

  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示。

统筹涉海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都会型、市政型、生产型涉海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预防型海洋基础设施,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挥金融优势创新示。

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涉海企业融资,成立海洋产业基金,鼓励设立各种涉海投资基金,探索建立各类涉海产品交易平台,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方面大胆尝试、取得突破。

  

(二)优质高速战略

  贯彻生态、集约、优质、高效理念,坚决摒弃资源扩型的粗放发展模式,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与海洋生态的关系着手,实施优质高速战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优质高速型海洋产业体系。

  ——确保生态优先。

  一是按照生态扰动最小、综合效益最大原则,引导我市海洋经济活动,制定海洋产业引导目录。

  二是对在生态敏感地区进行的重大涉海项目,实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把对环境的扰动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生态补偿措施。

  三是对拓展我市陆域发展空间而进行的围填海工程项目,尽量采取离岸式、人工岛式、栈桥式等链式的开发模式;加大公共财政专项投入,加强海洋生态养护,实现新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四是对全市重大涉海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对海洋生态扰动程度,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实施措施,并上升到制度层面,使之具有示、推广价值。

  五是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开展珠江口围填海工程的整体影响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产业素质。

  一是提供充分的海洋公共产品和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科研能力和“走出去”能力,着力提升优势海洋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突出产业链、集群化特色,在制度设计、政策投放、服务体系建立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海洋核心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增强对全球优秀海洋企业的吸引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物色、大胆引进、贴身服务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有效弥补我市海洋产业短板、具有示效应的海洋战略产业。

  (三)科技兴海战略。

  以科学发展、率先示为导向,集合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力量,着力突破我市海洋经济、海洋事业发展中的科研瓶颈,加强研发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适合我市科研基础和企业特点的海洋科技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海洋科技参与度,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作用。

  构筑海洋公共研发体系。

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成立市级海洋研究机构,形成开放的海洋公共研发平台,引进专业检验检测机构,以优秀的平台吸引高端海洋人才,服务海洋企业。

积极开展国际海洋科研合作,迅速提升我市的海洋科研水平。

  创新海洋应用技术体系。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建设一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区网络,全面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

  建设区域海洋科技体系。

联合发展一批区域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区域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监测、示、推广基地和网络,形成合理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和我市的区域影响力。

  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需求,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油气资源、战略性资源为重点,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推进海洋开发技术由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拓展,提升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四)文化润海战略。

  通过群众性的海洋活动和丰富的海洋文化产品塑造城市的海洋精神。

  一是大力支持专业机构对海洋历史、海洋景观、海洋美食、海洋民俗、海洋竞技和涉海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形成我市的海洋文化资源体系。

  二是通过各种海洋文化公共产品建设,提升海洋城市形象和气质,积极推动各种海洋体育、文化节事活动,营造海洋生活空间,提高海洋文化的民众参与度。

  三是以多种方式增加海洋文化传播渠道、扩大海洋文化传播围、提高海洋文化传播层次,增强我市作为海洋城市的影响力。

  四是促进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外向度和文化产品输出能力。

  五、实施九大工程

  

(一)优势海洋产业提升工程。

  1.海洋交通运输业巩固提升。

  一是进行面向全球的港航业制度创新,建设世界级的交通枢纽,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加强深港机场连接线等各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推进两地港口业务互动,提升深港组合港区的国际竞争力;深入研究自由港政策,力争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港海关监管制度,吸引大型航运公司在我市设立总部;推动港航业与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跨产业合作;推动港航业与金融服务业、法律服务业、信息咨询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进一步实施对港服务业开放,吸引香港专业人才进入服务领域。

  二是整合优化港口资源,发挥现有港口基础设施潜力,提高吞吐能力,科学配置港口码头资源,疏浚航道。

建设完善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加快完成铜鼓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蛇口太子港片区改造工程,适时启动宝安综合港区和盐田东港区的项目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陆—空—铁”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广深沿江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博深高速、南坪快速二期,与现有路网构成高速疏港通道,使城市交通、疏港交通和过境交通相分离的大交通战略布局更加完善。

整合铁路系统,发展海铁联运,发挥铁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综合优势。

实施“珠江战略”促进江海联运,与境中小港口群合作,形成“干线港—支线喂给港”的结盟关系。

  2.滨海旅游业高端化发展。

  一是依托滨海旅游优质资源,积极拓展近海旅游及远海旅游,依托邮轮母港开发万山群岛、香港离岛以及、东南亚的海岛观光、海上观光旅游项目;将大鹏半岛打造为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把我市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