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458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docx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一: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

如何健全养老

  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

  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

  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

  空前沉重。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

  速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

  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将超过20%。

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

  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

“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

  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

  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

  确定性。

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

“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

  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但是,目

  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

  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

  一个养老问题凸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但是,中国的养老

  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深化二次分配改革来破解。

  政府应在完善养老制度上着力,而不应先将目标盯在房子上面。

在“以房养

  老”推行过程中,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须在贷款担保、确保房价预期稳定、

  明晰房屋产权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

  国家政策普惠高端和普通的养老项目,是为了多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但实

  际操作中却可能变生寻租风险。

在“未富先老”的警报早已鸣响、养老资源高度

  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价拿地、市场价卖房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了政策红利,使养老

  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养老市场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均衡,必须引起政策设

  计者和监管者的注意。

(即国家应加大在具体执行上的监管力度)

  2、公务员道德失范、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寻租问题严重。

  由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

  收个人全部财产一案,刘志军和雷富政性贿赂案件,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政府公

  务人员的形象,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美色开道加上巨额金钱贿赂,是涉案人赢得刘志军欢心,得到一系列铁路项

  目、获取铁路车皮计划的重要原因。

而雷政富同样涉嫌多次接受性贿赂后发包工

  程。

虽然上述案件中性贿赂确实存在,且在刘志军、雷政富腐败案中起到了关键

  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无性贿赂的相关规定,检方根本无法就此提出指控。

  所以,有必要尽快修改刑法,将性贿赂纳入受贿罪中。

性贿赂的确难以量化

  为具体的受贿金额,但除了可作为从重情节,还可按接受性贿赂的次数处罚。

  了性贿赂,接受奢华宴请或其他高价值的服务,也应以受贿论处。

比如现在很多

  企业都会请官员去高档会所消费,即使没有提供色情服务,其消费金额也令人咋

  舌。

这么大手笔的投资怎么可能没有回报?

有些官员也许不敢明目张胆的受贿,

  但接受这样的宴请却是心安理得。

如果受贿行为只限于“收受财物”,却将高价

  值的服务排除在外,怎么能防止行贿者和腐败官员钻法律漏洞?

要遏制腐败就更

  难了。

  政府公信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不少人在谈及软实力的时

  候,往往把软实力单纯理解为文化的力量,并且经常以“文化软实力”等同于

  “软实力”。

实际上,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把政治价值观和政

  治制度也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关键内容。

在我国,包括现代政府建设在

  内的“制度软实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鉴于此,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

  政府的打造,对于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的、关键的意义。

  3、近两年地震、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如

  何应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减少人财物的损害问题,但多是事后救援,

  前期预警工作较差。

  4、公益组织发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善款去向披露较差。

“捐你妹”曾经一度风行,在一些慈善组织丑闻不断、无法自证清白的当下,“无

  公开,不捐款”无疑是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最有力的“话外音”。

随着公

  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广大捐赠人对知情权、参与权、问责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慈

  善机构的公开性、透明度严重匮乏,当然制约了公民的捐赠积极性。

《中国基金会

  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基金会全行业的透明度仍偏低,行业平均

  得分55.58分,仅占总分129.4的43%。

这几年,很多爱心人士绕开慈善组织,自己不

  远千里去灾区定向捐赠,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形式去帮助灾民,足以说明

  很多问题。

  基金会透明度整体不合格,善款账目不清,去向不明,显然是慈善捐赠总额下

  降的关键原因之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尴尬是,大多数慈善组织都面临公众对其透

  明度、执行力、工作效率的质疑。

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慈善机

  构,公信力跌入谷底,因为不信任政府和慈善机构,一些公众和一些重要捐赠人、

  捐赠机构,开始减少捐赠行为,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捐赠量。

而如今各地慈善组织

  “政出多门”,竞相接受捐赠,也让民众感觉慈善变了味。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取决

  于它的透明度和严格、专业的财务审计。

如果“我捐的钱物用哪去了”的问题还

  是不能有效解决,善款继续下降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你到香港红十字会的官网查询,可以看到香港红会近十年的年报,每一

  份年报均列出筹款报告和财务收支。

而且,每份年报均附有“核数报告”,即长达

  50页左右的全英文专业报表,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网页或电话查询善款流向。

  门红十字会在前往灾区援建项目时,工作人员的住宿是由红会统一管理支付费用,

  但餐费、水电费等都是自掏腰包。

所有这些透明化措施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民众清

  楚他们的捐赠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这些组织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内地很多慈善

  机构却做不到,忍心放任公信力流失?

  在问责制度不断发力的今天,慈善组织更需要问责的“火力”来确保其透明

  度,主动公开慈善捐助信息甚至是每一笔善款的去向,理应是慈善组织必须尽到

  的义务。

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善款去向的慈善组织,有关监管机构应勒令其及

  时公开账目,并视情节暂停其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直至取缔,倒逼慈善组织提高透

  明度。

刘佑平表示,透明是全行业面临的挑战,仅仅专注自身建设,期待行业“优

  胜劣汰”是不够的,政府应尽早出台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信息

  公开标准,慈善组织也应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

  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5、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一些私人企业受到追逐利益

  的驱使,违背市场原则,而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

央视曝光天津某些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接受企业贿赂,给新生儿喂奶粉,试图通

  过“第一口奶”使婴儿对特定品牌奶粉产生依赖、上瘾等,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

  波。

除了怒斥乳品企业与医护人员的利益关系,让“第一口奶”变了味,众多网

  友对“上瘾”、“依赖”、“排斥母乳”等说法,也大呼“恐怖”,并提出质疑。

  最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生产经销者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

  定。

其中,医护人员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及其人员:

不得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

  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接受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馈

  赠和各种形式的赞助等行为。

  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枣加糖精钠和热水变红枣。

篇二: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A、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2

  1、案例内容介绍:

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2

  1、案例内容介绍:

“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4

  B、案例分析:

非营利性组织........................................................................................5

  1、案例内容介绍: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5

  1、案例内容介绍:

“儿童村丑闻”与慈善监督盲区...................................................6

  案例内容介绍:

“炸楼是民意所向”.............................................................................7

  1、案例内容介绍:

国税局改革.....................................................................................8

  案例内容介绍: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中巴禁运的文件...................................9

  1、案例内容介绍:

湖南的发展战略...........................................................................10

  1、案例内容介绍:

湖南衡阳县工商体制实行改革...................................................13

  C、公共危机管理过程.................................................................................................15

  (三)对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

.....................................................................16

  2、处理。

发生阶段抓措施到位。

...............................................................................17

  3、守法。

处理阶段抓严格执纪。

...............................................................................17

  4、“倒查”。

对发生的非正常集体上访由上级纪检、组织、信访等有关部门联合进

  行“倒查”。

...................................................................................................................17

  5、反思。

平息后进行深刻反思。

...............................................................................17

  1、案例内容:

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呼唤统一立法.......................................................17

  案例内容:

密云事故暴露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软肋”.............................................18

  A、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

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

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

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

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

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

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

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

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危机后公开表示:

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

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

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XX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

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

20XX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XX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XX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

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XX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

在20XX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XX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

  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

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

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通过提高牌照费、养路费、燃油费、停车费等做法来限制私家车,是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共同做法。

但限车的前提是通过引导,实现城市道路和交通资源的最优化配臵。

而北京市道路交通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是摆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出租车和私家车大幅增长的同时,北京市地铁和公共车加起来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却不足30%,离80%的期望值相距甚远。

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

  许多去过欧美国家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与东京、纽约、巴黎等国际城市相比,北京的马路并不比人家窄,停车场不比人家少,车辆也不比人家多。

但交通拥堵现象却日趋严重,难以缓解,以致严重影响城市运转效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家大型出租公司老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抛开别的不谈,单单十字路口的管理、出口和路标设臵的混乱,就使得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除了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外,北京市有关部门还针对一些车辆采取限行举措。

北京市公安局和环保局联合宣布,从20XX年9月1日开始,在部分路段对黄标车限行。

  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解释说,限制黄标车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提出大气环境质量。

他们从今年3月就开始研究、认证这项规定的可行性,所以这项规定“绝不是仓促出台的”。

但黄标车主们却普遍有遭遇突袭的感觉。

因为,限制黄标车出行的措施,从发出通知到开始执行,只有一个来月的时间。

他们的质疑是:

这项措施涉及30万辆车,事关数十万人的利益,为何事前不搞听证?

从3月份就开始研究、论证,为什么外界一点不知道?

据了解,黄标车改造的费用动辄三五千元,有的多达数万元,一些进口车根本就没办法改。

但两部门对其新政策带给这部分人的损失,没有考虑做出任何补偿的规定。

  一位车主在互联网上质问:

按北京市的规定,一部汽车使用寿命私家车为10~20年,我们在1995年买的汽车,符合当时的所有法规。

为什么突然要让旧车实行新标准,这符合法律吗?

(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作者胡奎的文章改编)

  2、思考题:

你如何评价北京市政府的限制措施?

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评析。

  第一,北京市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统,确保多元信息过程的常规运作。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公共管理的行动。

广大车主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布信息的突然性太强,让人措手不及,这有损人民利益。

因此,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信息系统也可在公共事件的早期预警方面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类似情况,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以保证政府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决策,协调行动。

  第二,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对个人利益有所损害,要由政府实行公共补偿。

这一措施这在国外是很普遍的。

改善交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应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安全,其相应的成本付出应由政府承担,而不应当是个人独自担承。

政府应把个体经济利益摆上适当的位臵,实现了二者的有效平衡。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心,百姓对政府也会更加信任,更有安全感,以便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动机制,形成应对公共事件的高效运转的社会机制。

  第三,系统分析造成北京拥堵的多方面原因,多渠道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靠这一个措施。

比如交通问题除了车辆过多的原因,还有道路本身的问题、交通设施不完善、标志信号模糊、甚至信号不健全等问题。

就针对各方面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案例二:

  1、案例内容介绍:

“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曾经断言: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

”犹如一句谶语,长沙市银盆岭老鸦冲“一座垃圾山,十年搬不走”的“公地悲剧”的上演恰不幸被言中。

十年,一道山清水秀的天然谷地被堆积成臭气扑天的垃圾山,直至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十年,相关管理部门推诿扯皮的“责任死角”在政府与市民心理之间又活生生开辟出一道“天然谷地”。

  英国科学家哈丁用“公地悲剧”描述了理性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

在老鸦冲谷地这块产权不明的公共用地上,社区居民乱倒垃圾,不缴费用的“搭便车”行为,企业、街道办事处、环卫部门责任划分不清相互推诿的行为,使诸如垃圾清运之类简单的公共管理工作陷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之中:

“我不做总有人去做”,社区居民将垃圾随手一扔,方便省事还不失动作潇洒;“别人出钱我不出照样能办好”,拖欠乃至不缴卫生费用或期冀政府买单,每个理性居民的最优选择均是“不缴费”;“我不管总有人去管”,企业盼着社区管,社区盼着环卫部门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是费力又费钱的公共事务。

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中,“尽管各方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却始终没能明确各方的责任,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结果正如哈丁设想的一样,发生的是一场无人缴费、无人管理、垃圾成山的“公地悲剧”。

勿庸臵疑,垃圾堆积的不仅仅是一座臭气难闻的“卫生死角”,也堆积出相关部门在卫生管理中“踢皮球”的一块“责任死角”,更透露出政府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弊病与危机。

(《湘声报》04-04-22)

  2、思考题:

如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卫生死角”问题?

  可以通过政策配臵或制度安排来达到目的:

  第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

公共资源的使用必然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性,并确定负责任的提取方式,以使公共资源可持续发展。

边界的不清晰和非确定性,只能使公用资源过分提取直至耗竭(天然谷地环境的恶化)。

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要落实到事,责任到人,否则无人负责,一片混乱,公共产品供给势必短缺,公共组织效率势必缺失,公共秩序无法安排(“公地悲剧”发生)。

因此,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合理界定居民、企业、街道办事处和环卫部门四者的责、权、利关系,化“责任死角”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自主经营的“责任田”。

土地代理所有者享有土地的处分、收益权利,环卫部门、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城市公共卫生的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在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站)和垃圾清运工作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区居民作为直接受益人,也应为垃圾清运工作买单付费,积极缴纳卫生费用。

  第二,市场交易,降低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消费是非排他的和不可分割的,我消费,你也消费,我付出成本进行消费,你不付出成本也可得到同样的消费。

这表明正外部性的存在。

“公用地”过度使用,我要得到最大利益,你也要满足最大利益,于是资源耗竭——负外部性出现了。

为降低外部性,使收益与成本对称,必然要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引入市场交易的办法,垃圾有偿处理制度正体现了这一点。

在垃圾山治理工作中,也可引入市场运

作的办法,如通过让渡老鸦冲谷地部分使用权解决垃圾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