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264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docx

高二月考历史含答案

2021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3.《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4.据史书记载:

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

“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

收支多少钱粮?

”周勃惶恐不能答。

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B.管理百官之职

C.上传下达之责D.专司行政之事

5.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6.“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

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

7.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8.“(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9.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10.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12.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

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

”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1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14.“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5.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

“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16.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

“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17.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18.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

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

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

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军队

年份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

127万

430万

1947

195万

370万

19.观察右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军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军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20.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4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6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

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6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4分)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

(6分)

23.(10分)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

(4分)

(2)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

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

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变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

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1分)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

(2分)

25.(13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

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

……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3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

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4分)

 

命题、校对、审核:

高二历史备课组

 

高二()班考试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选修)xx.6

一、选择题:

共60分。

本题答案请填涂于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

(1)

 

(2)

 

(3)

 

22.

(1)

 

(2)

 

(3)

 

23.

(1)

(2)

 

24.

(1)

 

(2)

 

(3)

 

(4)

 

25.

(1)

 

(2)

 

(3)

 

江苏省扬州中学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选修)xx.6

一、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B

B

C

B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C

D

B

D

C

C

B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4分)

(1)焦点:

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

(2分)

理由:

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

(2分)

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

(2分)

(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

(2分)

(3)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2分)

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2分)

22.(13分)

(1)寄希望于外国干预;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4分)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分)

(3)相同:

进行持久抗战。

(2分)

不同:

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2分)

共同因素:

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2分)

23.(10分)

(1)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戊戌变法: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分)

(2)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力量软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变法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

(4分)

看法:

改革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支持与反对变法双方的力量对比,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言之成理即可,2分。

答其它看法,如改革者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态度推进变法,才能排除反对势力的阻碍,取得成功;或者,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循序渐进,确保措施取得成效等。

都可。

24.(10分)

(1)措施:

整顿太学。

(1分)

目的:

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分)

(2)内容:

扩大大学的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分)

(3)指导思想:

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魂洋才)。

(2分)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分)

25.(13分)

(1)角度:

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1分)

功绩:

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分)

(2)不同看法:

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2分)

理解: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2分)

注意:

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2分)

(3)变化: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分)

因素:

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

(任答2点得2分)x

256676443摃K2173354E5哥314727AF0竰244125F5C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