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058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docx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带答案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劣币驱逐良币:

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无限法偿:

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国家信用:

是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借贷主体,根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或国外政府举债的一种形式。

商业信用:

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

金融市场:

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金融资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为交易主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其关系的总和。

直接融资:

资金需求方直接从   供求方获得资金的方式。

间接融资:

资金需求方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方式。

货币市场:

又名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

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指融资资金在一年以上即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市场。

期限长、流动性相对弱、风险性也更强。

基准利率:

币市场基准利率一般是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它是一种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的参照作用,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债券:

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名义利率:

是政府官方制定或银行公布的利率,是包含信用风险与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

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率后的利率,它是在没有通货

膨胀风险前提下,指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相对稳定时的利率。

商业银行:

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

原始存款:

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

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它是商业银行在其超额储备的基础上,由负债贷款转化的存款货币。

现金漏损:

是指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随着客户从商业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现金漏损会降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

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基础货币:

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货币乘数

投资基金:

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同业拆借:

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贴现政策:

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

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货币政策:

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

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从需求与攻击决定价格的那张图上看,由于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价格增高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反之,由于成本升高导致攻击下降从而价格上升称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流动性陷阱:

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流动性偏好:

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1.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2.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金融创新对其有何影响?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量层次时,一般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流动性的强弱; 

(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情况。

 

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例如,M0的变化主要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反映的是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1对经济的影响比M2更直接、更迅速,因为M1是现实的购买力,它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而M2由于没有直接的支付和转帐功能,只有转化为M1后,才会产生这种影响。

因此,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按流动性来划分的货币层次的方法越来越复杂。

如自动转帐系统(ATS)、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定期存单(CDs)。

可以预见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将不断深化。

3.简述金融体系的功能。

(1)支付结算功能;

(2)聚集资源功能;(3)跨时空配置资源功能;(4)管理风险功能;(5)解决激励问题功能;(6)提供信息功能。

4.试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行为;而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其次,是鉴丰金融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是核心中介机构;在直接融资方式中,以证券公司为核心。

第三,是风险不同:

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风险小;而且间接融资的成本低、流动性好。

5.简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和相互关系。

一级市场指的是证券、票据、存款凭证的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关系密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级市场所提供的证券及其发行的种类,数量与方式决定着二级市场上流通证券的规模、结构与速度,而二级市场作为证券买卖的场所,对一级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组织完善、经营有方、服务良好的二级市场将一级市场上所发行的证券快速有效地分配与转让,使其流通到其它更需要、更适当的投资者手中,并力证券的变现提供现实的可能。

此外,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供求状况与价格水平等都将有力地影响着初级市场上证券的发行。

因此,没有二级市场,证券发行不可能顺利进行,初级市场也难以为继,扩大发行则更不可能。

6.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指:

假定远期汇率高于未来即期汇率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的试验;放开外币利率等一系列改革。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额活期,后大额定期。

 

实现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条件如下:

 

(1) 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 

(2) 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 (3) 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大致均衡; (4) 人民币自由兑换。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方式是合适的。

8.为什么说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利率反映银行的资本投资收益,而资本收益完全受市场或者说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因此利率水平也完全是市场决定的。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违背市场的发展,起不动调节经济的作用。

但是,利率杠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不会完全放任的。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

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会影响当期损益的业务,都可以是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按照文件上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说白了就是银行不动用自身资产,仅以中间人身份提供的服务。

这两个定义,一个是从会计准则上出发,一个是从业务类型上出发。

在两者的关系上,一般来说,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中间业务,关键看是否涉及到银行自身。

表外业务可以涉及银行自身,但是根据会计准则不体现在资产负载表上,而中间业务则是不涉及银行,银行只起到中间人的作用。

比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就属于表外业务,但不能归入中间业务。

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

2、商业信用的客体主要是商品资本,因此,它是一种实物信用。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即商业信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的数量、规模是相适应的,在动态趋向上是一致的。

银行信用:

1.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

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贷给上游。

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

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

2.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

3.能够创造信用。

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再次贷款给其他企业。

在货币供给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

(1)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这相当增加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可以扩大其派生存款能力。

(2)中央银行可以调低存款准备率,这也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可用存款额,可以增加派生存款数。

(3)中央银行增加现金发行,相当于商业银行增加原始存款,可以扩大派生存款。

试述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1)利率分别受到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决定因素的影响。

(2)又受到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而且由于利率变动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各国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利率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

国家往往根据其经济政策来干预利率水平,同时又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

13.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1)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2)金融监管(3)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14.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①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②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之间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

如果中央银行完全按政府指令行事而缺乏独立性,一是可能出现用货币发行弥补政府赤字,从而导致通胀,二是可能降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波动;③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能使中央银行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④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可以使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而少受地方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增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中央银行运行的效率。

15.一般性货币政策有哪些?

(1)存款准备金政策

(2)再贴现政策(3)公开市场操作

16.为什么说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表现在哪儿?

首先,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是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回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但是,商业银行又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体现在:

它经营的商品是特殊的商品——货币,而货币又是一种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其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信用中介功能、支付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政策调节功能、服务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比一般的企业大得多。

17.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弗里德曼理论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出发点:

把货币需求当做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 影响财富所有者赤壁冤枉的因素:

财富总量,恒久性收入(正比);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反比);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正比);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反比);其他因素 货币需求函数M=f(P,rb,re,1/P dP/dt,W,Y,u)。

18.信用的主要经济功能有哪些?

(1)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

通过借贷,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可以使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资金,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2)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通过信用调剂,让资源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3)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通过信用动员闲置资金,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直接投入生产领域,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也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19.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什么?

(一)银行券发行问题:

中央银行形成后,集中货币发行,克服了分散发行的混乱局面.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中央银行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性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三)最后贷款人问题: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起到了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时予以必要贷款支持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问题:

中央银行专门对金融业的监督的管理,保证了金融业的安全与规范.

20.怎样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四)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

  

21.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2)货币政策包括: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既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就紧缩货币供给量.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一些或缓慢增长,即紧缩性货币政策.

22.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

1、促进论:

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

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3、中性论:

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

计算题:

现假设银行系统的①原始存款为2000万元;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③现金漏损率为15%;④超额准备金率为3%。

(1)此时银行系统的派生存款总额是多少?

(2)此时银行系统的派生乘数是多少?

(1)派生存款总额=9000000/(6%+15%+3%)-9000000=28500000元

(2)存款乘数=1/(6%+15%+3%)=4.1667

 

三、论述题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希望大家要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分析

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现状:

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著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第三种,,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

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著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条件:

作为位居全球前三的大经济体,中国的主权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

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条件有赖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以本土消费市场的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主要特征;

(2)具有健全的以保护产权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这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相对独立的立法和司法程序;

(3)建立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即本土拥有规模巨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兼具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

必然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稳定的政治格局;强大的经济实力;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充足的国际储备。

利弊分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尤其依赖于资金财富。

因此,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弊:

利: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

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从别国征收铸币税,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

弊: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不仅可以取得铸币税的收入,还可以部分地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既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也将为本国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

如何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对本国经济的有利影响的同时,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是一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坚定信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民欢迎和接受的货币。

2、利率市场化问题分析

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经济理论基础的缺陷;(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半数国家引发了金融危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

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

但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

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大。

但在长期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经济史上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典型代表是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管制后集体亏损了三年,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台湾银行业发展过多过快,产生了过度竞争。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

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失衡相对较为严重,因此,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环境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因素分析。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加入WTO后的影响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3.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分析。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内部环境分析:

遇到的问题1.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2.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

3.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