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895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二第4课秋天含答案

第4课

秋天

在很短的篇幅里,作家通过精巧的构思,情景交融的叙述,描写了一个普通轮渡工曲折不幸的爱情故事。

从他的人生沧桑里,折射出时代的片片阴影,留给读者不尽的感叹和思考。

这篇充溢着秋天的无奈和感伤的作品,充分展示出舒克申作为一代短篇小说大师独特的艺术匠心和超人的功力。

(潘月琴《方寸之间见匠心——舒克申短篇小说〈秋天〉赏析》)

 

对应学生用书P14

 

一、字音识记

(一)单音字

1.泥泞(nìnɡ)  2.噬咬(shì)   3.嗥叫(háo)

4.船坞(wù)5.挪动(nuó)6.懵懂(měnɡ)

7.紊乱(wěn)8.撂手(liào)9.灵柩(jiù)

10.绯红(fēi)11.怨忿(fèn)12.酗酒(xù)

(二)多音字

1.臭

   2.倔

3.臊

4.吭

5.称

6.应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若有所思:

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形容沉思不语。

2.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不相合。

也说驴唇不对马嘴。

3.心急火燎: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4.招摇过市:

故意在公共场合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5.乳臭未干: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含讽刺意),有时用来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蔑或不信任。

6.进退维谷:

进退两难。

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7.步人后尘:

踩着人家脚印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

8.黯然神伤: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9.高谈阔论:

原指言谈高明广博,现在多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10.一筹莫展:

形容想不出一点办法。

11.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二)熟语应用

1.对于警察的仔细询问,这名醉酒男子的回答是牛头不对马嘴。

2.中国不甘心在下一代新型显示产业中再次步人后尘,正在酝酿筹建OLED的产业联盟。

3.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的差异性令贵金属进退维谷,目前这种高位震荡的走势还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4.一群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企业老总,居然栽在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手中。

四、词语辨析

1.继而 既而

例句

  ①绝大部分维修“李鬼”所采用的招数,就是夸大维修问题严重程度,甚至制造虚假维修问题,继而收取高价维修费。

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红酒也既而变身“健康”“高档”“情调”甚至“奢侈品”的代名词,成为我们这个酒类消费大国的新宠。

辨析

  “继而”是连词,表示紧接在某一动作或情况之后,相当于“接着”。

“既而”是连词,表示前文所说的情况过去不久。

2.做客 作客

例句

  ①7月5日,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应邀来到河南博物院做客中原国学讲坛,为河南观众作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讲座。

②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作客加拿大。

辨析

  做客:

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作客:

寄居在别处。

对应学生用书P15

 

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1929-1974),苏联作家、电影导演。

生于农民家庭。

中学毕业后曾当钳工,后服兵役。

1955年加入共产党。

1960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擅长写短篇小说。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居民》(1963)、《我的兄弟》(1975),中篇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1968)、《观点》(1974)、《晨鸡三唱之前》(1975),长篇小说《柳巴文一家》(1965),电影剧本《有那么一个青年》。

他的作品大都反映农村生活,主人公多半是普通农民、司机、工人和农村妇女,侧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道德面貌,歌颂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和俄罗斯农村纯朴敦厚的道德风尚。

二战后初期40年代末,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些“粉饰”现实的所谓“集体农庄小说”,尤其是“粉饰”农村生活的矛盾。

但从5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奥维奇金派”,一批人开始农村题材的特写,随后出现了一大批出身农村或着重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其中就有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

60年代中期,这一批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小说家更加积极地加入农村题材作家队伍,许多有明显道德哲理探索倾向的农村题材作品出现,形成了一个题材和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

他们更加注意农村社会的心理和文化方面,关注农村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人们在农村生活变革时期的心理和对生活的看法。

他们也更加注重展示普通农民生活中带本质性的东西,表现农村人的心灵美、性格美,更加执著地探讨人生哲理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道德根源。

《秋天》就是舒克申这一时期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

舒克申主要写“城市化”了的农村居民:

司机、民警、营业员,他们过的是城乡混合的生活。

《秋天》通过轮渡工菲利浦·丘林一天摆渡某车队的事情展开情节,对菲利浦性格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做了叙述,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信仰下一个纠缠不清的三方情感悲剧。

菲利浦·丘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激扬上进的时代,最高意志对个体人性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既能使个体生命以饱满的情绪投身社会和生活建设中,又能使人性的温馨受到或多或少的泯灭。

菲利浦·丘林年轻时处处积极、风风火火,因为去不去教堂这样一个细节失去了心爱的人,并且一直坚信自己的正确性,直到爱人已经逝去,压抑心中的感触才喷薄而出,但斯人已去,有的只能是一切无法逆转、不可挽回,苦闷而无奈的人生。

对应学生用书P15

[赏情节]

1.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极其精巧,小说开头对菲利浦的性格描写加上之后的迎亲和送葬构成了小说的主要部分,分析作者是如何环环相扣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明确: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从早晨听广播引出菲利浦热衷政治的性格特点,然后从容不迫地补叙他“积极”的历史,并为此而丢失了珍贵的爱情,这样就由表及里地揭示了言行引人发笑的菲利浦充满痛苦和悲哀的内心世界。

作者颇具匠心地选取了最具色彩的两次摆渡——喜车和灵车。

迎亲和送葬一方面构成了小说表面情节的戏剧性,一喜一悲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又生动描述了主人公的感情由隐痛到绝望的发展过程,既简约又可信地将主人公一生的爱情在一娶一葬两个情节中完整地表现出来。

作者把这三个部分安排得错落有致,脉络清晰,读起来感到自然流畅,入情入理,无一赘笔。

[赏环境]

2.小说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

找出小说中集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语句

简析

  九月将尽,秋雨以后是秋风,带来了泥泞与寒意。

  点明季节时令,正对应小说标题“秋天”,渲染了凄冷萧瑟的氛围。

  村上百货商店的喇叭里响起了广播体操音乐,随风飘来时断时续的乐曲声和精神抖擞的莫斯科口音的广播声。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的典型画面,描绘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暗示着菲利浦生活的这个时代,即使是普通的小村庄,也卷在社会发展的洪流和思潮中,为菲利浦性格的成因作了一定的铺垫。

  风势明显地减弱了,天也放晴了,太阳照耀着,但是很冷。

四周显得光秃秃的,寒气逼人。

这也自然,秋天了,秋天怎么会暖和呢?

  这种寒气与其说是季节的缘故,不如说是菲利浦心理的外化。

永远地失去了玛丽娅,他的生命里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温暖,而被彻骨的寒意浸透,景物描写在这里成为表达菲利浦心理和性格的有效手段。

[赏形象]

3.读完小说,你认为菲利浦的个人悲剧能否避免?

菲利浦年轻时很积极,热衷于政治讨论,老年时菲利浦的性格有没有变化?

小说塑造的这个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明确:

菲利浦的个人悲剧对于个人而言有可能避免,但对于社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

小说中老年的菲利浦性格并未变化,小说中对此写道:

“菲利浦后来也没有改变性格,他没有后悔过自己把全副精力扑在了建设新生活上。

”这也可以从小说开篇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中看出来,他一直没有改变自己对政治的热衷。

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

不健全的社会状态导致人心理状态的不健全,在追求所谓的积极社会立场时,更需要自己的头脑和思考。

[赏主题]

4.小说题目“秋天”有什么具体含义?

明确:

秋天在文中有三层含义:

一层是故事发生的季节,现实的秋天,九月将尽,秋雨以后是秋风,带给人们的是泥泞与寒意;另一层是故事主人公人生的秋天,已近老年,年轻时的积极性已经开始消减,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与回忆与日俱增;再一层是故事人物思想的秋天,故去的种种行为受当时激进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也走到了秋天,走到了尽头,而对自己人性的关注才是最主要的。

5.为什么说菲利浦的性格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

明确:

菲利浦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这个悲剧具体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典型的社会生活,那时的苏联也是“左”倾思潮泛滥,人们都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在那种政治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环境里,内心严肃的使命感、历史感就成为那个时代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必备的价值观念,但问题在于对政治近于狂热的宗教式的追求导致了这样一批青年的盲从、愚昧、头脑简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

所以说菲利浦的悲剧具有时代典型意义。

但同时我们又说菲利浦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虽说菲利浦的悲剧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他个人思想性格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追求进步和觉悟”是他一生始终不渝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理想,坚持“原则”,它的愚昧盲从、固执己见毁掉了自己的爱情,虽有铭心刻骨的痛楚,但一生执迷不悟,由于他的个性原因,也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赏语言]

6.小说善于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细致的刻画,表达他的内心痛苦、矛盾。

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明确:

(1)小说第31节,在菲利浦回到船舵时,“他走的时候打车身后面绕过带篷的汽车往里一瞧——是口棺材”。

看起来仿佛很平淡的动作——“绕”过汽车,却可以想像此时菲利浦的紧张和胆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同样是那么不经意的一“瞧”更显示出他的慌乱和忐忑。

已知道这是玛丽娅的灵柩了,但是仍不甘心,仍要反反复复在心底确认:

如果不是她就好了。

可是现实却冷酷无情:

“是的,是玛丽娅。

”小小的细节却刻画出菲利浦内心和外表的巨大反差,内心痛苦异常却仍要表现出淡淡的不经意,这种刻意的压抑反会加剧痛楚的体验。

(2)第34节,在玛丽娅灵柩前,菲利浦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是最痛苦最哀伤的那一个,为此,他甚至埋怨起所有人,认为玛丽娅是属于他自己的,没有人有权送走她。

此时的菲利浦内心强烈感受到的不只痛苦,还有空虚。

这种空虚感来自于玛丽娅的离去,一直以来,玛丽娅都在他心底好好活着,有她的生活才有意义,现在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小说对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刻画细致,或是人物独白或是作者叙述,都生动表现了他失去挚爱后内心的巨大痛苦。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小说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菲利浦收听广播时对“轰炸越南”事件义愤填膺的咒骂,把人物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使菲利浦的性格一目了然:

单纯质朴、热心国家大事又自以为是。

作者的笔触中充满了善意的揶揄。

2.细致的心理刻画

舒克申非常善于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小说或通过内心独白或借助人物动作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如小说第31节和34节对菲利浦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生动表现了他失去挚爱后内心的巨大痛苦。

3.典型的环境描写

《秋天》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作品,小说中寥寥几处景物描写为阐发主题、衬托人物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秋天,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于阴冷不断加深的秋天描写,秋天的阴冷肃穆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全文充溢着秋天的无奈和感伤,“秋天”是菲利浦人生秋天的象征。

对应学生用书P65

(时间:

40分钟 满分:

6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坞(wū)      时髦(máo)

拌嘴(bàn)黯然神伤(àn)

B.绯红(fēi)害臊(sào)

懵懂(méng)气闷难受(mèn)

C.灵柩(jiù)怨忿(fèn)

和睦(mù)一念之差(chā)

D.酗酒(xù)别扭(biè)

牲畜(xù)熙熙攘攘(rǎng)

解析:

A项,船坞(wù);B项,懵(měng)懂;D项,牲畜(chù)。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稀罕  震荡  未婚妻  指天画地

B.泥浆  思绪  手风琴  明枪暗剑

C.轮渡  车箱  美国佬  史无前例

D.就范  隐痛  小品文  消声匿迹

解析:

B项,明枪暗箭;C项,车厢;D项,销声匿迹。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人他都不认识,不是本地人,是到什么地方去________的。

一个戴帽子的大叔最招眼了……

②他积极投身于新生活,积极参加建立集体农庄的运动……________他没有去没收过富农的财产,________为了说服那些观望不定的人们,也曾大喊大叫,争论得面红耳赤。

③痛苦并没有随着岁月________,当然也并不像新婚的头几年那样催人肝肠。

A.做客 虽说/但  流逝

B.作客虽然/但是流失

C.作客虽说/但是流失

D.做客即使/也流逝

解析:

“作客”是长期客居在外;“做客”是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虽然……但是”表示事实性让步转折;“即使……也”表示假设性让步转折;“虽说”是口语。

“流逝”指像水一样流去,形容迅速消逝;“流失”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制造大国的盛誉让我们自豪,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让我们振奋,而核心技术的缺位却让我们若有所思。

B.周某私下配备了全套警察装备,并伪造警官证,以警察的身份招摇过市。

C.班级团支部准备组织同学们星期日去秋游,大家兴致勃勃,王小亚同学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同学们搞生态自助游。

D.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解析:

B项,“招摇过市”,故意在公众场合大张声势,引人注意。

A项,“若有所思”,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形容沉思不语,用“若有所失”更为合适。

C项,“推波助澜”,从旁鼓动,以增加声威和力量,多指向坏的方面。

D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

答案:

B

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成分赘余、语序不当角度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

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

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菲利浦走到车后……双手攀住车舷……秋天怎么会暖和呢”,完成6~9题。

(20分)

6.菲利浦和帕韦尔对对方都是“恶狠狠”的态度,他们的这种态度缘于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菲利浦恶狠狠的是因为帕韦尔抢走了他爱的人;帕韦尔恶狠狠的是因为菲利浦带走了玛丽娅的心,他得到了她的人却没有得到她的爱。

7.“菲利浦内心痛苦……而现在,这种痛苦里又加进了对玛丽娅的怨忿。

”你认为菲利浦的痛苦有哪些?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一生挚爱的玛丽娅去世了,没有了感情的寄托;他想看玛丽娅最后一眼,却遭到了帕韦尔的怒骂;怨忿玛丽娅急不可待地出嫁,没有享受爱情的幸福。

8.帕韦尔说:

“你那股得意劲儿,我很清楚!

”结合全文,说说“那股得意劲儿”指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菲利浦年轻时热衷于政治,高谈阔论,指天画地,倔强,笑话乡下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的愚昧,甚至为了追赶一时的政治时尚不惜放弃了让他刻骨铭心的爱情。

9.为什么菲利浦骂帕韦尔是“叫花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帕韦尔娶到了玛丽娅的人,却没有得到她的爱情,没有领略生活的欢乐,在爱情上是贫穷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 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

土地和树木都是灼热的。

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河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

他脸上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

“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

“我给您画张像,可以吗?

”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而且还有病。

”他说。

“为什么?

”少女有点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少女对着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

“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

”老人低声赞叹说。

“怎么好?

”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地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了。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色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

”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那个小角落里坐下,默默无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老人挨在桌子边喝着汤,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还剩下两个。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

”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

艰难?

”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走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仿佛他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些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

”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接连几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打量她。

“原来在……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

”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

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0.小说主要写老人与少女交往的故事,为什么中间要插入老人家庭生活的情节?

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②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或对比);③更加突出了老人从容达观(或“豁达”等同义词均可)的性格。

11.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对刻画老人与少女形象分别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