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785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练习题.docx

《心理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练习题.docx

心理学练习题

注意习题

单选题

1.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A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B)无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2.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两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D)。

(A)不可能的(B)不良品质(C)无条件的(D)有条件的

3.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D)。

(A)注意稳定性(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性(D)注意广度

4.注意愈集中,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C)愈强。

(A)正诱导(B)负诱导(C)优势兴奋(D)抑制状态

多选题

1.注意的种类分为(ABC)。

(A)无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广度(E)注意转移

2.注意的特征有(ABCE)。

(A)注意广度(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分散(E)注意稳定

3.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BDE)。

(A)个体神经过程的强度(B)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C)原来注意的时间长短(D)原来注意的强度(E)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4.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AB)

(A)语言(B)思维(C)感觉(D)知觉(E)记忆

判断题

1.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觉知性、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制约性。

(√)

2.正在上课,A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所引起的大家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

(╳)

4.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

感觉知觉习题

单选题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A)。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是(A)。

(A)感觉阈限(B)差别阈限(C)最小可觉差(D)感受性

3.明适应和(A)是视觉的两种适应现象。

(A)暗适应(B)光适应(C)色适应(D)闪光适应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C)。

(A)感觉(B)反应(C)知觉(D)阈限

5.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的知觉特性是(A)

(A)知觉整体性(B)知觉恒常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选择性

6.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B)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性

多选题

1.空间知觉包括(BCDE)。

(A)时间知觉(B)大小知觉(C)距离知觉(D)形状知觉(E)方位知觉

2.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视觉范围内有(ACDE)。

(A)大小(B)方向(C)明度(D)形状(E)颜色

3.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分为(AB)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

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________和_________。

提高降低

4.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

(A)大小(B)提高(C)降低(D)方向

判断题

1.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同时对比.(╳)

2.一支白粉笔无论在明亮处或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3.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的特性。

(╳)

4.知觉是人脑对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反映。

(╳)

问答题及其答案

问:

如何对感觉进行测量?

答:

感觉测量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感受性大小来说明。

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人的感觉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受性低即为该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

差别感觉阈限是差别感受性的客观指标,差别感受性高即为该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较低。

韦伯定律、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的乘方定律揭示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

记忆习题

单选题

1.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

2.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C)

(A)意识识记(B)机械识识记(C)有意识识记(D)不随意识记

3.人脑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B)。

(A)感觉记忆(B)形象记忆(C)记忆表象(D)想象记忆

4.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C)。

(A)2秒(B)3秒(C)4秒(D)5秒

5.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C)项目。

(A)5-7(B)7-9(C)5-9(D)5-7

6.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A般很难言传的记忆是(D)。

(A)陈述性记忆(B)情节性记忆(C)语义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

7.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而造成的遗忘是(C)。

(A)前摄抑制(B)遗忘规律(C)倒摄抑制(D)接近律

多选题

1.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AC)。

(A)意义识记(B)有意识记(C)机械识记(D)无意识记(E)编码识记

2.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ABCDE)。

(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E)运动记忆

3.按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把记忆系统分为(BCD)。

(A)表象系统(B)短时系统(C)瞬时系统(D)长时系统(E)语义系统

4.长时记忆所具有的A般特点是(AB)。

(A)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C)长时记忆的内容主要以意义为主(D)长时记忆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E)长时记忆的单位是组块

5.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ABCD)。

(A)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B)识记材料的数量(C)学习程度(D)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E)识记时的生理状态

6.为有效防止遗忘,应该做到(ABCDE)。

(A)及时复习(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D)复习多样化(E)以人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结果作为识记的对象

判断题

1.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必须进行复述才能永久存储。

(╳)

3.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

4.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

5.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

(√)

问答题及其答案

问:

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

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

思维习题

单选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B)。

(A)概念(B)思维(C)想象(D)语言

2.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D)。

(A)概括性(B)直接性(C)抽象性(D)间接性

3.思维反映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A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思维特性是(C)。

(A)创造性(B)聚合性(C)概括性(D)间接性

4.学生能够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C)。

(A)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

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以及(C)。

(A)创新与保持(B)判断与推理(C)抽象与概括(D)酝酿与辨别

6.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C)。

(A)辨别(B)抽象(C)推理(D)发散

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是(A)。

(A)概念(B)词汇(C)经验(D)问题

7.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当前的知觉是(B)。

(A)思维定势(B)知觉定势(C)心理定势(D)功能固着

多选题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ACD)。

(A)动作思维(B)直觉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E)创造思维

2.一般认为概念的形成要经历的阶段是(ABC)。

(A)抽象化(B)类化(C)辨别(D)酝酿(E)比较

3.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E)。

(A)必须有主动的态度(B)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C)必须有A系列操作程序(D)必须有情绪和意志成分的参与E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判断题

1.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指把同一5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2.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

3.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称作动作思维或实例思维。

(╳)

4.概念的学习与掌握受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

5.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要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问题解决者应保持较高的唤醒水平。

(╳)

问答题及其答案

问:

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认识活动。

感觉和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想象习题

单选题

1.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是(B)

(A)感觉记忆(B)记忆表象(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D)

(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3.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B)

(A)想象(B)表象(C)映象(D)表征

多选题

1.根据创造性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随意想象(D)有意想象(E)记忆表象

2.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

(A)创造性(B)独立性(C)新颖性(D)有意性(E)再造性

判断题

1.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最重要的特征是直观性和概括性.(√)

2.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灵感.(╳)

3.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想象.(╳)

问答题及其答案

问:

什么是记忆表象。

答: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复现。

表象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是保持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映象,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特征。

表象与感知的直接性特征相比,

表象的形象在反映事物主要(突出)特征外,其他特征就显得不稳定而且较模糊。

表象是在多次感知基础上经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形象,因此,与知觉相比具有更大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不同。

表象是事物形象的概括,含有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而语词则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紧密联系。

从表象的直观形象性特征看,表象与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性特征看,表象又与思维相似,但表象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介环节,是人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动机习题

单选题

1.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C)

(A)感觉(B)思维(C)需要(D)性格

2.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3.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D)

(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

4.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A)

(A)动机(B)需要(C)兴趣(D)理想

多选题

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

(A)生理动机(B)社会动机(C)成就动机(D)避免失败动机(E)追求动机

2.交往动机又称之为()

(A)亲和动机(B)亲合动机(C)成就动机(D)追求动机(E)避免失败动机

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ABCD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动机具有(ABC)的功能

(A)指引(B)发动(C)激励(D)追求(E)信念

判断题

1.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级需要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

2.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

3.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

(√)

4.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

人际关系习题

单选题

1.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D)

(A)知觉(B)情绪(C)动机(D)态度

2.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D)

(A)印象形成(B)态度(C)首因效应(D)社会印象

3.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过程(D)

(A)印象形成(B)态度(C)首因效应(D)归因

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A)上的关系。

(A)心理(B)态度(C)效应(D)归因

多选题

1。

态度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们是(ABC)

(A)认知(B)态度(C)意向(D)归因(E)

2.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有()

(A)包容需要(B)控制需要(C)情感需要(D)态度需要(E)情绪需要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ABCDE)

(A)外貌(B)能力(C)邻近(D)相似互补(E)性格因素

判断题

1.群体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并在一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

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是一种服从。

(╳)

3.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是从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