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721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docx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

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况概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第一次舆情指数显示,在最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方面,食品安全的选择比例最高,达到70.4%。

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今年上半年,与此相关的话题仍层出不穷,热点问题事件与政府重拳监管成为舆论关注的"双焦点"。

  一、整体舆情情况

  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较去年同期波动明显,热点事件有所增加,舆情数值总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病死家畜处置、养殖环节药物滥用、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方面。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正确引导舆论,全面强化监管,相关表态和举措也受到舆论聚焦。

  注:

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全国性与区域性重要新闻网站、主流商业门户网站、农业行业网站、境外中文网站等;新闻数据包含转载量。

  就热点事件而言,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较为频繁,特别是"湖南镉超标大米"、"黄浦江漂浮死猪"、"海南毒豇豆"、"山东潍坊毒生姜"、"江苏无锡假羊肉"、"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等事件引发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

5月份,受到"镉大米"、"毒生姜"、"假羊肉"等事件影响,网络媒体舆情攀升到半年顶点。

  2013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热点话题新闻排行

  二、月度舆情关注重点

  1月,"速生鸡"事件虽已接近尾声,但网络舆情热度未减,受其影响,当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舆情指数较高。

另外,"番禺垃圾菜"、"郑州假兽药"、"石家庄注水牛肉"、"农药920遭菜农滥用"等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

此外,"新西兰奶粉二聚氰胺"、"挂牛肉卖马肉"等国外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吸引了世界目光,也引起了国内舆论的聚焦。

  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指数有所下降。

其中,"海南毒豇豆"、"宁波鲜奶合格率68.88%"、光明牛奶"保鲜剂"风波虽吸引了媒体关注,但由于各方及时应对,事态迅速得以有效控制,事件影响力相对有限。

此外,月底"湖南镉超标大米"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但未对本月舆情指数造成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本月,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欧美鱼肉造假、德国鸡蛋造假、荷兰牛肉受致病菌污染等均被媒体报道并引发关注。

  3月,受"黄浦江漂浮死猪"、"湖南镉超标大米"、"河南废水灌溉"、"美素过期奶粉"几个重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舆情指数小幅攀升,事件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乳品行业。

此外,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其中乳品安全、重金属污染等成为讨论重点。

  4月,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指数下降明显,"H7N9禽流感"疫情成为主要话题。

此外,受到"美素丽儿奶粉造假案"和"多国限购令"等消息影响,乳品质量安全再次引发关注。

  5月,"山东潍坊毒生姜"及"湖南镉超标大米"两个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此外,公安部公布十起肉制品犯罪案例,特别是江苏制售假羊肉案、福建制售近40吨病死猪肉案引发舆论聚焦。

频繁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安全再度成为公众热议和焦虑的社会问题。

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两度提及食品安全监管,李克强总理强调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的言论,得到媒体和网民一致响应。

频繁出现的质量安全事件和国务院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的态度,受到高度聚焦,致使本月舆情指数达到今年上半年的最高值。

  6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事件相对减少,"农业部批准进口转基因大豆"事件受到舆论关注,并引发了争论。

此外,广州和山东农民滥用"禁限农药"、蔬菜可能"喝了"高度农药、"樱桃生虫"、"陕西渭南滥用高毒农药"、"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等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舆情的小幅震荡。

另外,工信部发布"双提"行动方案以及九部门联合颁布奶粉"新政"等国内乳业监管改革相关信息成为社会热点。

  三、热点舆情分析

  综观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舆情,从行业分类上看,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乳业、疫情、转基因等领域。

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占比较大;乳业方面,热点话题不断,但因上半年未发生重大乳品质量安全事件,舆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洋奶粉质量安全、贴牌生产等方面。

另外,相较于2012年,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重拳监管也成为舆情的一大亮点。

  

(一)种植业相关舆情热点

  种植业方面,上半年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

其中,前4个月舆情指数较为平稳,5月份开始受"毒生姜"、"镉大米"等事件影响,舆情迅速攀升。

  1.农药残留超标与滥用问题依然是高热舆情爆发口,关注范围已从果蔬扩展到中药材。

  1月初,《羊城晚报》报道"神奇黄瓜"放冰箱自动生长与滥用一种叫920的农药有关,此消息引发了媒体关注,分别以《农药滥用四川现神奇蔬菜:

黄瓜咬一口长一截》《农药920遭菜农滥用打了"激素"的蔬菜你还敢吃吗?

》等为题进行了转载。

舆论调侃"农药滥用催生神奇蔬菜",并关注果蔬中含有过量激素是否影响身体健康。

1月底,《南方日报》报道称广州市江南市场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发现来自海南三亚崖城镇的豇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

时隔近3年,海南问题豇豆再现江南市场,受到舆论聚焦。

海南省、三亚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事件调查,在查明问题豇豆源头后公开向社会致歉,并在全省下发了加强豇豆等瓜菜质量检测的紧急通知,对平息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应对及时透明,豇豆的价格和销量未受到明显影响。

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以《管不住的"神农丹"》为题爆料,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发现,有人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种植生姜,并且山东"毒生姜"不出口专内销。

消息曝光后,有400多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各地纷纷围剿山东姜,网民对该事件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华网发表题为《第一追问:

"毒姜"上餐桌,都是姜农的错?

》的评论文章称,农民用剧毒农药种地,固然是"小人心态"作祟,但根子上还是药残检测监管不力、把关不严、内外有别、外严内宽造成的。

5月29日,《新快报》用5个版面,分别以"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剧毒农药上的厂址只是居民区"、"国家禁用农药为何禁而不绝?

"为题,对广州番禺、白云等地,以及山东沧县部分地区的菜农违规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问题进行报道。

系列报道再次引发了舆论对滥用农药的关注,网络媒体分别以《菜农称蔬果不用毒农药普通人吃不起》、《禁用高毒农药"使劲用"菜农儿子不敢吃父亲种的菜》、《广州多处菜地滥用禁限农药菜农称什么虫都能杀》等标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转载。

6月23日,《法制日报》报道说,蔬菜从田间到市场,需要对农药残留经过数十种检测方可走上餐桌。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抽查检测项目不足、抽检人员不足、抽检仪器不足等问题还很普遍,看上去青绿一片的蔬菜,很可能是"喝"了高毒农药的问题菜。

6月末,央视曝光陕西渭南滥用农药的消息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

报道称,陕西渭南农药市场各种高毒农药随处可见,农药经销商违法违规随意销售;当地菜农对高毒农药的危害心知肚明,家家都有自留地,从不敢吃大棚菜。

媒体还关注了山东、东北等地农村的"新自留地"现象(即大田里施过化肥、洒过农药的蔬果粮食卖给城市,小块"自留地"里的"绿色"蔬果自己食用)。

新华网指出,"新自留地"现象正在使城乡农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在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当下,这不仅是农民"自保"的选择,也是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警示。

  此外,中药材农残问题也开始引发媒体关注。

6月下旬,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使得"中药材农残超标"成为热议话题。

舆论呼吁反思"救人之药为何变害人之物",建议从严把关药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有机种植。

"中药材农残问题"在7月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2、"镉大米"事件引发了舆论对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2月底,《南方日报》以《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向广东餐桌》为题报道,2009年深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在湖南购买了上万吨食用大米,经深圳质监部门质量标准检验,该批大米质量不合格,重金属含量超标,但随着大米市场价格的上升,深粮集团又将这批问题大米向外销售,流入口粮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

该消息被曝光后,受到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

深粮集团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报道不实。

由于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对及时,此次事件的舆论影响得以迅速平息,相关事件后续报道多以零散式呈现。

"镉大米"问题再度被舆论关注,则源于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5月16日公布广州市第一季度的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镉超标",并表示"不便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

"消息发布后,新华网等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新华网在文章《湖南"镉大米":

核实三月仍无果》中梳理了自今年2月份以来湖南镉超标大米的相关信息,称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就有关情况核实了近三个月仍旧没有明确答复。

文章说,"受损的农民、停工的米厂、忧心的公众,仍在浓重的'镉霾'中茫然等待。

"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对粮食重金属检测缺失问题予以关注,文章说"重金属检测技术已非常成熟,关键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力量进行检测"。

  随着对"镉大米"事件的深度挖掘,舆论逐渐将关注重点转移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中国土壤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相关立法亟待提速》、《全国1/6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资金需求超数万亿》、《我国绘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11省份耕地遭镉污染》、《"镉大米"背后的土地污染之痛》等报道不断出现。

6月初,人民网援引相关数据称,目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

6月中旬,《京华时报》援引相关研究报告称,我国11省25个地区的耕地涉及镉污染,目前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全面会诊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6月下旬,新华网报道说,由于土壤污染,珠三角多地蔬菜重金属超标率达10%-2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问题较突出。

此外,新浪微博中关于"美杂志称中国移民体内重金属超标"的消息被网民大量转发,网民调侃"每个中国人站起来都是钢铁侠"。

舆论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以立法形式保障土壤环境。

  

(二)养殖业相关热点舆情

  养殖业方面,上半年相关事件发生较为频繁,事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热点舆情主要集中在病死畜禽处置、养殖环节抗生素和重金属滥用、问题肉制品等方面。

其中,1月份"速生鸡"事件、3月份"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和5月份"肉类食品犯罪"典型案例舆论影响较大,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周期较长,话题延展性较强。

  1、受"黄浦江死猪事件"影响,病死畜禽处置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3月初,养殖户将死猪弃置河道致黄浦江上流水域出现大量死猪的消息曝出后,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和热议,使得"黄浦江死猪事件"成为当月热点舆情事件。

此次事件还在全国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间各地纷纷曝光丢弃病死禽畜的消息,包括湖北宜昌长江支流发现大量死猪、陕西咸阳渭河城区段出现死猪、四川彭山河道散落千只死鸭、江西河流发现大量死鸡、湖南浏阳河漂浮70多头死猪、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水域漂浮死猪等等,新华社"中国网事"综合媒体报道制作"'猪漂流'阶段性地图",并指出"尽管其他地区尚未出现类似沪浙两地数量庞大的死猪漂浮现象,但死猪漂浮已不是一个小区域的问题"。

有媒体评论指出,这充分暴露出国内养殖户集中区域的病死家禽家畜无害化处理机制和监管层面存在严重缺失。

  2、养殖环节药物滥用依然是舆论紧盯的常态话题,重金属滥用则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

  2012年,养殖业抗生素滥用问题就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出现了多个热点新闻,特别是12月份"速生鸡"事件则成为了年度热点舆情事件。

综观今年上半年舆情热点,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问题依然被媒体关注。

  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调查:

饲养牲畜吃人药谁受害?

》为题报道了河南海润兽药厂在生产兽药过程中添加违禁抗生素事件,消息曝光后,引发大量媒体转发。

当晚,农业部责成河南省有关部门迅速查处,并派出工作组前往河南督导。

事件发生在速成鸡事件后,形成了连锁式的负面影响,部分网友认为,速成鸡事件并非个案,而是国内普遍现象。

《京华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地地方执法部门对养殖用药情况缺乏基本监管,每一次执法的"姗姗来迟",都意味着纳税人购买的公共服务严重短缺。

如果公共服务者始终不用看纳税人的脸色行事,那么这种懈怠与失职便很难彻底纠治。

3月上旬,《南方周末》、《财经》杂志等媒体报道了我国养殖业存在的抗生素和重金属滥用问题。

媒体介绍,中美两国科学家分别在北京、福建、浙江的三个大型养猪场检测到149种耐抗生素基因,养猪场还在饲料中超量添加铜、锌和有机砷制剂,使得生猪体内重金属超标。

《财经》杂志指出,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和重金属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不可小觑,亟须充分评估与应对。

4月中旬,《第一财经日报》在广东一家饲料厂暗访后指出,含砷添加剂的使用面并未如传言那么严重,但不排除小型猪场超量使用含砷添加剂的可能,并质疑监管部门在实际的监管工作当中,还存有种种不足。

  3、问题肉制品案例频繁曝光,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

  今年2月和5月,媒体集中报道了"公安部公布6起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和"公安部公布了打击食品犯罪专项行动中的10起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等消息,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涉及到辽宁假羊肉卷、贵阳"毒鸡爪"、江苏犯罪团伙用狐狸和老鼠肉冒充羊肉、福建40吨病死猪肉流入餐桌等案例让公众震惊,也引发了国务院的关注。

  对此,舆论指出,肉制品质量问题事件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和监管力度问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论称,面对这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些庞大数字和血的教训之下,任何的诸如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都显得苍白无力。

新华社评论称,假劣肉制品背后有多少"假劣监管者"?

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追问。

老鼠多固然是老鼠的问题,但同样也是猫的问题。

猫不会捉老鼠,老鼠焉能不多?

假劣肉制品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假劣监管者"却无需为失职渎职担责,好比只用一只手拍巴掌,因为无法形成合力,自然也无法拍响。

  此外,1月初,《法制日报》曝光河南大用集团长期加工病死鸡卖给肯德基麦当劳;1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题为《问"水"牛横行到何时》的报道,揭露了石家庄牛肉市场乱象;6月,《羊城晚报》爆料,深圳惠州交界处存在不少私宰场,每日有超过万斤的注水牛肉流入深圳市场。

以上报道,均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三)乳业相关舆情热点

  上半年,乳业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舆情主要围绕婴幼儿奶粉展开,其中洋奶粉质量安全和贴牌生产成为关注重点。

同时,政府部门强化乳业监管的一系列举措,也受到舆论聚焦。

  1.国内乳业质量安全舆情相对平稳,但争议不断。

  上半年,国内乳业舆情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其中网民爆料的个别事件由于各方应对及时,处置得力,舆情较快平息,未形成热点话题。

主要包括光明"保鲜剂"事件、"宁波抽检六品牌鲜奶合格率仅为68.66%"、"南山婴儿奶粉维生素K超标900多倍"等。

  虽然,上半年国内乳业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但围绕国内乳业的议论一直不断。

2月份,香港、澳门出现"奶粉荒"的消息被媒体不断报道。

媒体称香港拟出台措施限定大陆游客在港最多购买两桶奶粉。

对此,《人民日报》联系之前曝出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限制中国人采购奶粉的消息,发文《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

》说,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到海外购买婴儿奶粉,是对国内奶业的失望。

4月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召开"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称"检验证明国产婴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

消息发布后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媒体指出,检验结果还需要对"受检测的奶粉品牌、检测参照标准、覆盖率"等信息予以说明。

网民认为,报告结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相矛盾,且中乳协作为国内乳企的"娘家",难逃为国内品牌代言的质疑。

5月5日,央视"面对面"采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就网络舆论的各种质疑作出回应。

对此,300多家网络媒体以《中乳协回应国产奶粉优于进口质疑:

抽检主流品牌》等为题进行转载。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文章说,"国产婴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的消息引发数万网民吐槽,其中顶起者寡而拍砖者众。

应清醒地看到,国人热衷国外奶粉、拍砖国产奶粉的背后,推崇的其实是国外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2.洋奶粉质量安全受聚焦,"洋奶粉贴牌生产"成为上半年乳业的新话题。

  1月下旬曝出的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致洋奶粉质量安全受到聚焦。

《北京晚报》消息称,外媒报道称,新西兰牛奶中检出一种名为双氰胺的有毒物质。

新西兰农民通常会在牧草上喷洒双氰胺,防止肥料的副产品硝酸盐流入河流和湖泊,同时促进牧草生长。

事件曝光后,引起了部分国内消费者的担忧。

对此,国内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新西兰政府积极回应,事件波及到国内外乳品企业、市场和相关产品,舆情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各方反应之迅速,远远超过预期,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月中旬,人民网报道称,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在入境口岸约有649批次进口食品化妆品查出质量问题,国内消费者偏爱的新西兰进口奶粉中,又有善臣婴儿配方奶粉、贝姬优选婴幼儿奶粉、贝唯乐婴儿配方奶粉查出不合格被销毁。

舆论指出,洋品牌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3月中旬,广东奶爸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其4个多月的女儿在喝雅培奶粉一个多月后出现右胸肿大现象,医生诊断怀疑为性早熟。

随后,"雅培奶粉致女婴性早熟"的消息在论坛、微博中引发高度关注,猫扑论坛相关网帖的点击量达79万余次。

雅培声明该奶粉不会导致婴儿性早熟,称网帖消息"不实",要求发帖人删帖并书面道歉。

对此,网易财经文章感叹洋奶粉的牛气范儿,呼吁中国家长积极发声,不要让追捧与认可成为洋奶粉脱责的底气。

3月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标榜为荷兰原装的"美素丽儿"奶粉,实际上是被不法进口商掺杂过期奶粉后重新灌装的问题奶粉。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指出,"美素丽儿"问题奶粉事件,不仅让消费者看清洋奶粉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也再次折射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

  洋奶粉贴牌生产问题也受到舆论关注。

3月末,标榜为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造假遭曝光后,引发了媒体对洋奶粉产地的关注。

《南方日报》援引业内人士言论称,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超过100种,其中有近80%的品牌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混淆视听。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约八成洋奶粉是国内企业贴牌生产,其中有些企业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包装上却写着"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

《法治周末》指出,海外商标注册便利、国内外信息不对称、奶粉代购者恶意炒作,让国内"伪洋奶"泛滥。

舆论呼吁有关部门对洋奶粉加强监管,民众也应理性消费,不要一味迷信洋品牌。

5月1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聚焦洋奶粉乱象",对"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等问题进行曝光。

节目播出后700多家网络媒体予以转载报道,媒体纷纷痛斥贴牌洋奶粉"挂羊头卖狗肉",并认为这种乱象的背后是质量监管的失灵。

  3.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受到关注,舆论提出要"让婴儿奶粉成为食品安全突破口"。

  5月16日,工信部印发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行动的方案》(简称"双提"行动方案),旨在重点解决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问题,重塑人们对国产婴幼儿乳粉的信心。

6月18日,在全国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上,工信部消费工业司的副巡视员高伏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解读。

舆论指出,建立严厉的惩处机制是当前提高乳制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此外,5月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强调会议指出,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

当前要把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作为突破口,把优质国产品牌树起来,使消费者的信心提起来。

"按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成为关注热点,200多家网络媒体对此予以报道。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提升婴儿奶粉质量安全之箭,挽弓月满,已在弦上。

要保证离弦之箭准确中的、不偏不倚,仍需各方用力。

政府的每一分努力,企业的每一分改进,都应该让全社会看得到、感受到,以此提振信心。

6月中旬,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被舆论称为"奶粉新政",受到高度聚焦。

舆论认为,"奶粉新政"将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奶粉的竞争力,有利于国产品牌的长期发展。

此外,6月初,新华网以《农业部要求从源头上提高国产牛奶质量》为题,对辽宁锦州召开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现场会进行了报道,近百家网络媒体予以积极转载。

  (四)舆论聚焦政府重拳监管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举措

  2013年上半年,针对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相关举措,高调倡导重拳出击加强监管,相关新闻也成为上半年舆论关注的热点。

  1.李克强总理对食品安全的多次表态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1月23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并严肃指出,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

他突出强调:

"要把食品安全要作为考量各级政府转变职能的一把重要标尺。

"有舆论指出,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这样的表态非常必要且意义非凡。

但接下来需要努力去做的是如何有效落实。

3月,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再度指出,"食品安全,那可以说是天大的事",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代价。

这样的表态受到关注。

  5月份,李克强总理更是多次提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

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严格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肉类产品掺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此,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中央的态度和部署给了人们信心,而维护这种信心,需要监管执行真正严起来、硬起来,以实际行动惩处害群之马、震慑不良商家,营造起安全健康的食品生产经营环境。

中国新闻网评论指出,本周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两度提及食品安全监管,显现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5月13日,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指出,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最近掺假羊肉、毒生姜事件接连发生,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这些事情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

""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决不能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指出,李克强总理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番话,引起强烈共鸣。

在掺假羊肉、"毒生姜"等事件接连发生之际,"重典治乱"这一共识更加凸显。

近来,从有关食品安全的"最严"司法解释出台,到"最严格""严厉打击"等词语频现食品安全工作部署,一再释放依法治理、从严监管等明确信号。

高压线通电才有威慑力,捍卫餐桌安全,既要织密法网,更要不断打出执法重拳,使不法分子"步步惊心"。

如此,才能让老百姓餐餐放心,持续提振对"盘中餐"的信心。

  2.各部门重拳整治,合力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受到舆论聚焦。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应对,重拳频出,相继出台一系列整治措施,合力打响了"食品安全保卫战",受到了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

  4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将严惩违法犯罪,加强应急处置。

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重典治乱,对有危害食品安全等违法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