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688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docx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精品大全

一、读图题解题方法

一、审图

(一)地理的图象特点

地理形象材料表达方式有:

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1、“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

2、“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3、“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

4、“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

(河流流向、地球运动;洋流、大气、生态物能、地壳物质等的循环)

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

(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力、产品、市场信息等)

③工艺流程等。

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二)地理的数量特点

定量定性分析地理数理统计图表。

1、表格统计—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约算勿精算:

①一定的时间比较空间发展差异;

②一定的空间比较时代、时段差异;

③一定的区域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结题;

④多区域以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结题;

2、扇状统计、三角坐标统计图——表达为“以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要素主次序列;

②、分析成因、评估及对策结题。

3、柱状统计图—以时序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①以揭示说明时空分布特色或时代进步的表现;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结题。

4、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表达为主;

①从数形状态分析区域特点:

注意其稀密、平曲、开闭、趋向,数值标准及单位。

相邻两根的线的关系是难点,应特别注意。

②分析成因及评价结题。

5、直角坐标统计—以两两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

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

②以分析成因、评介其影响结题。

在数理统计图表中,历史题应答出历史阶段的差异性,说明清楚历史的进步,或者说明某事件历史的恶化结果,应用史实来说明。

政治题中应回答出政策的进步性结果和政策性质,或者是某种政策造成的失误结果和原因。

(三)地图的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划分为

1、“区域分布图”——区位分析为主。

目标为:

①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②分析要素空间区位联系。

③从主题要求出发评介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对策结题。

2、“概念图”——概念形象化: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

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结题;

3、“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要素间的联系;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

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结题;

4、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

②分析外貌特色的形成的原因结题。

5、“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序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见前述)

6、“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

②以整体性特点和意义分析结题。

7、“流程图”:

反映生产工艺流程。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

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结题。

8、“漫画图”:

环保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说明和画题。

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二、审文

审文字材料对高考地理的答题文字的组织十分重要。

1、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

①看问题的主题——主题是命题的“眼睛”

②读文字材料

③阅读图象材料。

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

找“主语”——确定题中主题,认定答题方向;

找“状语”——锁定季节(7月或1月份。

锁定空间位置(VS记忆母图)。

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找“谓语”——确定主宾之间的关系。

是、不是?

包括、不包括?

因、果?

找“宾语”——选择题中的子项,成败在此一举。

常用排除法,否定三项,找出目标项。

客观题就是用文字表达。

找“动词”——动词会告诉你:

在材料中的“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在题中告诉你“要答什么内容?

”组织文字、画图、选取字母等

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

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2、对图象处理过程为:

①看图名定主题。

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

④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出答案要点,罗列①、②、③、④。

或甲、乙、丙、丁。

3、注意地理试题均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主题要求、答题方向和提示条件。

三、应对审题能力薄弱环节

(一)学会审题

A、选择题的审题步骤

排错法:

(1)题肢本身错;

(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

排异法:

(1)张冠李戴;

(2)因果倒置;(3)二次推理

怎样“排错”“排异”:

(1)审题干;

(2)审要求;(3)审题肢

B、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步骤

主观性试题的类型:

①判断分析法;②理解说明法;③归纳演绎法;④比较分析法

⑤综合分析法

审题过程及内容: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条目考和什么热点。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C、材料论述类的解题方法

1.读懂题目——否则答非所问,劳而无功

2.回归教材——否则密密麻麻,答分甚少

3.立体思维——否则缺乏全面,难有创意

4.多法并用——否则不属开放,背离改革

5.自然衔接——否则思路难清,高分无缘

D、漫画审题方法

一审标题——抓住“画眼”;

二审画面——顾及“边角”;

三审文字——找准“钥匙”;

四审夸张——弄清“外音”

(二)三科综合命题的“切入点”,要着力托展相关认识

“切入点”无法预测,但有规律可循。

文综命题的热点+兴奋点+知识点=切入点

热点:

确定热点的参考依据: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

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

二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的价值观。

能强烈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问题。

三是既是社会热点又与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热点。

——以纲为纲

四是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关注那些持续性的热点。

如人口、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和谐发展,物价。

五是选取时政的地域应以国内为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六是国际或国内的特大事件。

如北京奥运会,东南亚海啸,新能源危机现象,13亿人口日等。

兴奋点:

命题的知识点与认识、理解、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着逻辑关系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便是文综命题的兴奋点。

知识点:

仅靠单科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而发挥三科综合优势,能美满解决的问题便是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1、政治学科从有关经济的理论和规律性角度去阐述。

2、历史学科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以及相关问题。

(使用史实)

3、地理学科从地域的横向角度,阐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经验、教训及相关问题。

在一个问题上的,交叉点上的知识就能成为文综命题的知识点。

(三)研究设问准确作答

1.意义类、利于类——拓展思维,言之有理,说法不错。

2.反映类、概括类——直接概括材料中蕴涵的教材观点。

3.启示类、认识类——联系实际,重在说明自己怎么做。

4.说明类、理解类——围绕要求,三问三答,形成整体。

5.辩析类、评析类——正误评价,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6.建议类、打算类——广泛代表,阐明理由,表示态度。

二、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

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

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

因此,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教材与试题材料的联系,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解析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题的“设问”,以设问为线索,联系原理、规律。

联系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时要在设问的引导下,认真理清思路,将思维的结果整理归纳,条理清楚地解答,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

特别是对简答题,务必要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

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指:

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前的经济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作为“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

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再就是要分析如何消除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实情预报,污染状况,解决措施等方面。

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问题。

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答案】

(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作物长势、灾害、作物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点评】

(1)本题相对难度较大,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横向联系面大,易出现遗漏现象。

(2)此题所给的信息量大,内容较新,意在使考生能够敏感地接受试题所给的新信息,解题时将所给的新信息跟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

解第

(1)题,要抓住“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联系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作用。

(2)题的核心是拓展,将探讨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充分地联系实际。

(3)通过解答此题,我们应更加注重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关注热点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近年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1)我国、和华北一带冬春季常遭受风沙灾害,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和行为,造成的恶果;在林区的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不难理解第一小题要求的三个内容:

我国冬春季节所吹的风自然是冬季风,吹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风当然是西北风了。

而首当其冲受其影响的就是西北、东北和华北一带。

第二个问题需仔细审题:

一是注意“加剧”二字,即说明非一般原因;另一方面是把人为因素分成草原牧区和林区的人为行为及结果。

沙尘现象的形成原因一般是强风、干旱等,而使其加剧的自然原因只有用“气候异常”(拉尼娜现象)来解释了。

但题意显然在于对人为原因的思考。

从草原区来看主要是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沙漠化;从林区来看,主要是滥砍滥伐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第三个问题是带有发散思维性质的问题,要凭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看法组织答案。

从第二题答案中去考虑如何治理风沙、减轻灾害。

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三方面去组织答案。

【答案】

(1)东北西北西北季风(或冬季风)

(2)气候异常过度开垦(或滥垦)过度放牧(或滥牧)草场退化(或草场面积减少)过度砍伐(或滥砍滥伐)

(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降低载畜量;工程治沙;跨流域调水;建立法规;生态管理等。

【点评】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一协调人地关系,采取不同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法制教育等→达到可持续发展。

【例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并解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题词;原因。

(2)根据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有。

(3)据报道:

上海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20%;上海市民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国还多20升。

35.8%的市民不知道这一情况;9.1%的市民认为,上海有黄浦江作为水源,水费相对便宜,用水并不紧张。

作为一个上海市民,请根据资料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解析】据图所示:

是整个地球,而不是某个区域的水太缺乏了!

于是得出主题词为:

全球水荒、全球水危机或全球水资源紧缺等。

出现全球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生产、生活用水猛增,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工业排放大量污水,致使水体污染严重;再加上人类不注意节约用水,浪费严重。

根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的状况,我们可以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上的不均衡,如建水库;可以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如南水北调。

上海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河网密布,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工业规模最大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量相当大,污水排放量也相当大,严重污染了上海的水源——黄浦江,反而形成水质性缺水城。

所以,我们应尽快地采取一定措施,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答案】

(1)全球水危机(全球水荒或全球水资源紧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剧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水体污染,浪费严重。

(2)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空上的不均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3)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性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点评】

(1)本题用漫画命题,是近几年的各种考试中的热点,就漫画写出主题词,反映了地理与语文间的学科渗透,更是其新颖所在。

这样可以发挥考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敏感程度。

本题还给出了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让考生分析实际问题,能表达和概括出高考对地理学科的基础要求,属于优秀试题。

(2)在第一个问题解答时,要紧扣画面进行分析。

对问题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文字材料,要特别注意审题,看清漫画,注意画面中没有突出中国(重要的事物图象,均不在中国范围内),因而回答时要反映全球的特点,形成全球性的问题。

在解释原因时,要联系教材中“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3)第2小题应联系“南水北调”等热点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和分析。

这样,分析中以热点问题为线索进行联系,将热点问题上升到理论和整体的高度去分析,解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答题既有事实的根据,又有理论的依据,答案将会更加丰富。

(4)在第3小题解答时,要抓住“上海有黄浦江作水源”这一关键,联系黄浦江的水资源实际进行分析,得出“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问题。

三、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度

⒈相对高度

(1)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2)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max,则H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min>(n-1)×d。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般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

多用公式h/N=tanθ计算。

(二)距离

1.赤道上求距离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2.南、北纬60°线上求距离

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55千米,南、北纬60°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55千米×相隔经度数。

3.同一条经线上求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三)时区、时间

  1.地方时

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唯一的标准时间。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3.日期

  日界线也称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

日期减一天。

反之,日期加一天。

解题时注意:

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的对应经线。

(四)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以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计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例说明:

要计算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H只要知道角α就能得出结果,因为地球表面的地理纬度是指某地与赤道的角度距离,而角α等于北京地理纬度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即α=40°-23°26´=16°34´,利用互余原理H=90°-16°34´=73°24´。

绝招:

一般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

(五)昼夜长短

  1.已知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2.经纬网图上求昼夜长短

  

(1)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看日出日落

  晨昏线(圈)是日出日落线,在春分、秋分二日,晨昏线(圈)通过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因此,各条纬线上的日出日落时刻都是

相同的,即各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全球昼夜平分,各12小时)。

  

(2)晨昏线与经线斜交,推算昼长夜长时数

  公式法:

(白昼所占经度数÷15)×2=某地昼长

  说明:

①先求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

  180°÷经线数(若图面上有7条经线,只用6条计算)

  ②求白昼所占经度数,指“正当中午12时的那条经线度数”与“所求地的经线度数”二者之差。

  ③白昼所占经度数÷15°。

因经度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④从正面图中计算出来的昼长时数是指12时→日落(或日出→12时),可是背面的日出→12时(或正午12时→日落)的白昼时间也应计算在内,故乘以2。

(六)等值线

  

(1)在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同;

  

(2)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相对差值一般都相等;

  (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并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七)统计图

统计图中最难以理解的是三角坐标图,阅读三角形坐标图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

①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是大于或小于100%。

③这种图的构成要素只是三项,而不像其他构成图要素多少可以任意增减。

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向上延伸区方向也必然一致(都是向右上方延伸的线),而不是既可以向右上方,又可以向左上方。

把握了这些关键,读图就正确了。

如图中A地区,第一产业是40%,第二产业也是40%,第三产业是20%,总和为100%;C地区,第一产业是20%,第二产业也是20%,第三产业是60%,总和也为100%。

如果从动态情况来讲也是如此,如某国在A年到B年期间,第二产业比重不变。

而第一产业比重降了20%,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20%,以此类推。

(八)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常用单位是厘米。

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大:

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2)比例尺缩小:

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历年真题】

(2006年天津卷)我国科学家从a地出发到B、C、d三地考察(图中标注的是经纬度位置和抵达时的北京时间)。

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科学家抵达下列各地时,符合实际的现象是

A.b地………已经升起           B.c地………为正午

C.d地………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      D.d地………当地日期为19日

2.在d地观察太阳,观察时间(当地时间)与太阳所在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A.3:

00东北方        B.8:

00西南方

C.15:

00西北方     D.19:

00东南方

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2)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3),回答3~4题。

  

             图2                    图3

3.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3中的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为

A.900米   B.1200米  C.1500米  D.1800米 

解析:

1.C。

此题关键是我们要根据每幅图中所给信息去完成,我们根据所给的信息,b地为当地的5点左右,因为在赤道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