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682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

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

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

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

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

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

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

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

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

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

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

(板书:

小苏打,碱。

5.提问:

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

那小苏打呢?

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

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

二、探索:

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

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

(预设:

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

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

我们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

(预设:

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板书:

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水为什么要一样多?

怎样加入食盐?

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

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

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

(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

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

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

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

(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

(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

多少份小苏打?

(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

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这样加,有什么好处?

(学生交流想法。

达成共识:

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

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

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

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作业设计】

1.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克食盐

A.20B.35C.100

2.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克小苏打

A.1B.4C.10

3.下列物体组合中,都能溶于水的是()

①白糖②食盐③面粉④沙子⑤碱⑥食用油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

(分好小组,指定好组长)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每组6个烧杯,1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

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

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

溶解(字稍大一点)

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颗粒状)

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

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

(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

(没有)              

4、小结:

(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

(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谁可以再补充完整?

(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

(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

你们猜猜看。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我们必须验证一下了。

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

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

孩子们开始吧。

(老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说说,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

四、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

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

过滤装置   

教师演示:

我们把滤纸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沿着一条边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中,但要注意,滤纸一定要紧贴漏斗内壁。

我们在过滤时一定要注意: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投影打出)

3、由于过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过滤一种混合物,前面6个小组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后面5个小组就过滤食盐溶液。

孩子们,老师注意到,你们在过滤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谁说说,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怎么解决呢?

4、教师看到过滤完成后,请同学们坐好。

现在我们就把滤纸拿出来,打开,看看滤纸上有什么?

    

谁来说说结果?

    

5、小结:

原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有两个标准,现在有几个标准了?

孩子们,你们要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

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

五、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经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谁愿意来谈谈呢?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请同学们在课下调查一下,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反思

这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这个词,但前概念还是有的,只是不够明确。

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他们简单地认为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或“熔化”了,但他们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了。

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虽然这是第二单元的第一堂课,但实验操作的量很大,所以需要思考的地方还是很多,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在反思中不断地调整、改进。

1.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语言比较简练,学生的实验操作很轻松快乐,而且能较好地突破学生对现象描述上的难点,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小组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与描述,纠正不足和错误的地方。

既节省了时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纠正错误的机会。

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把握得当,为学生争取了充分的实验、交流的时间。

2.对过滤实验的反思

过滤实验是实验中规范操作的典型,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来说是个难点。

规范的操作要做到“一贴两低三靠”,即: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斜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学生做实验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把滤纸弄破了;有的液体顺着漏斗和滤纸之间流下去……造成耗时低效。

因此,老师先演示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必要的,但对于初次接触过滤实验的学生来说,是否完全掌握了这种规范操作技能很难说。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给科学教师灵活调整的机会,我认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目标设置更切合实际。

学生知道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即使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只要在倾倒液体时注意不要倒在外面,不要让液面超过滤纸边缘,为了节省时间,我只要求倒到滤纸一半就可以了,在既定的时间看到实验效果,都是有效教学。

3.对教材处理的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实验操作内容多,由此带来的“教学时间不够”让老师感到很无奈。

作为“溶解”单元的第一课,学生第一次做实验观察、描述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一个难点,第一次进行过滤实验规范的操作,这更是一个难点,多个难点同时集中在一节课,教师难以各个击破,同时让学生消化、吸收。

由于课容量大,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了两课时,过滤实验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落到实处。

4、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反思。

实验过程中,由扶到放,学生也经历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操作中,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很强,热情很高,能很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善于总结,而且结果非常准确,出乎我的意料。

唯一不足的是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总是大声的讲话,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取实验要求,还没有养成做实验的习惯,不知道轻声讨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虽然已经做好分工,但实验的魅力,让学生忘了一切,大家争先恐后各忙各的,实验过程有些乱。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时候,深入学生中,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小组进行帮助指导,对一些不遵守操作规范的学生小组进行批评并教育其改正。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习惯和思考习惯,以及小组合作意识,更加规范实验的操作。

另外,实验结束后要给时间让学生整理器材、擦干净桌子。

离开教室前把桌子、椅子排放整齐,这些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都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实验后就明白。

相信这些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实验课中,良好的习惯会慢慢地形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上

学习

目标

(一)科学概念: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水中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验。

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食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食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溶解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盐溶解在水中,所以小毛驴觉得轻了很多。

通过小毛驴的背上变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观察、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

烧杯、小勺、玻璃棒、食盐、水

1、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2、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3、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填写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是什么呢?

观察结论:

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怎样来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呢?

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

烧杯、小勺、玻璃棒、沙子、水

1、观察没放入水中的沙子是什么样。

2、取一平匙沙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3、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填写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是什么呢?

观察结论:

一些物质(如沙粒等)不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相同吗?

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想一想面粉在水中溶解吗?

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面粉的变化。

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把它放置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填写观察记录

观察结论是什么呢?

观察结论:

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

如何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那么怎样来判断它们是否溶解于水中了呢?

采用过滤法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呢?

滤纸、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做过滤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壁。

二低:

滤纸低于漏斗口。

液面低于滤纸边。

三靠:

加液体的烧杯口靠引流的玻璃棒。

引流的玻璃棒末端靠三层滤纸。

漏斗管靠烧杯壁。

怎样进行过滤呢?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2、让漏斗下端的管口靠近烧杯内壁。

3、略倾斜玻璃棒,一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入漏斗。

比较一下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情况

分别过滤三个烧杯中的物质。

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水和滤纸的变化,记录下来。

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比较

面粉溶解了吗?

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我们叫它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通过过滤实验知道了什么?

通过过滤实验知道:

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不能通过过滤分离;

在水中不溶解的物质能通过过滤分离。

溶液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呢?

(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2)溶液的稳定性。

做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实验

 

得到结论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做实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填写观察记录

 

填写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做面粉是否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填写观察记录

 

做实验.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水和滤纸的变化,记录下来。

 

通过过滤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习溶液的特点。

通过观察、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和后面的沙子面粉作比较。

 

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如食盐等)可以溶解在水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状态,继而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让学生掌握面粉在水中溶解情况。

 

让学生学会.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让学生掌握过滤方法。

 

让学生掌握过滤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掌握食盐、沙、面粉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水和滤纸的变化

 

掌握溶液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一、填空题

1.面粉________溶解在水中,食盐________在水中。

(填“能”“不能”)

2.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里,能够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

3.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我们可以用_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4.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沉淀或过滤的方法分离,这种现象叫_______。

二、看图填空

1.这种方法叫_______。

用到仪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2.这种方法叫_______。

通过它能判断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如果(),那么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食盐沉到了杯子底部B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C在水中看不到食盐了

2.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方法是()。

A过滤B烧沸C加入其它物质

3.当一匙沙子放入水中,我看到(),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A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B沙沉到杯子的底部C杯子里的水变混浊了

四、填图题。

将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比较图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1.不能能

2.均匀、透明、稳定。

3.过滤

 

4.溶解

 

二、

1.溶解玻璃棒烧杯

 

2.过滤

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三、

1.C

 

2.A

3.A

 

四、填空白部分。

1.考察面粉、盐能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