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672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docx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

第一位: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代希措哲学家和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

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

"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

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

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

"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

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

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第三位:

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

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若有《雄辩术原理》。

在昆体良看来,对于雄辩家的培养要"从咿呀学语开始,经过初露头角的雄辩家所必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辩术的顶峰。

"具体来说,分成以下几阶段:

第一阶段:

家庭教育。

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

幼儿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师都是幼儿的教育者。

尤其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第二阶段:

初级学校。

昆体良反对古代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的传统做法,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

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雄辩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昆体良认为,在初级学校中,儿童主要学习阅读和书写。

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

他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教师在识辨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后,就必须因材施教。

他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

对于智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方面可以适当迁就一些;但对于天赋素质丰饶的学生则要尽力培养,便之成为真正的雄辩家。

另外还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的方法。

作业的分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

"

昆体良坚决反对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

他认为,用体罚的方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第四位:

蒙田(1533-1592)

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蒙田指出:

"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便学生养成"完美的判断力"。

在蒙田看来,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此他曾反复地、详尽地作了论述。

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

"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对此,蒙田还把学习比喻为人吃东西,他说,"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

"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我不到什么东西。

"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所以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的便他的学生谨慎地、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

…¨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

"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

"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

"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总之,要把世界作为"书房",从而扩大视野;如困守一处,就会眼光短浅。

4.要因材施教。

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

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或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

"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事事处处包办代替。

蒙田要求教师有时候给学生"开条路",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开路"。

他说。

"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

"

6.多练习。

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

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

蒙田说:

"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

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蒙田说: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

第五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

(一)论泛智教百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从17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泛智"(pamsophia)问题。

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

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对此,夸美纽斯作了明确的说明:

"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

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名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他有时又把泛智教育称作"周全的教育",并通过对"周全的教育的解释进一步阐明其泛智教育主张。

他强调,周全的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懂得(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

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种科学都是极广泛极复杂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

周全的教育旨在借助学校做到,"

(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

(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

"夸美纽斯还具体地谈了泛智教育的3个特点,一是"认识事物"。

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

"二是"行动熟练"。

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要求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同时还要求青年在行动中表现出诚实的德性和对上帝的热爱。

三是,语言优美"。

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的地步。

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是对旧的教育和旧的学校的一种否定和改革。

夸美纽斯强调说:

"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但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新的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基础之上的。

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2点:

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正是由于有了秩序的缘故。

他说:

"我们通过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致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

"因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也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

在夸美纽斯看来,"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只要把握住秩序的原则,泛智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夸美纽斯解释道:

所谓“秩序”就是,按照地点、时间、数目十大小和重量把先来的和后来的,高级的和低级的十天的和小的、相同的和相异的种种事物加以合适的区分,使每件事物都能好好地实践它的功用。

"夸美纽斯通过大炮、马车、钟等例子,说明一切事物只要按照秩序和谐组合就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同样地,学校教学也需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

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

他发现,"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

"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

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二)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对教学问题研究。

他在《大教学论》的第1上就明确地提出,《大教学论》所阐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目的在于"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

为此,夸美纽斯提出了3条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便易性原则旨在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

为此,教学应该尽早开始;应该使学生的心灵有接受教学的适当准备;教学应该由一般到特殊;教学应该是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应该过重;教学的进展应该是缓慢的;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天性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学应该通过感官去进行;教学应该教那些有用的知识;一切科学、艺术和语言都应该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2.彻底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彻底性原则旨在"使每个人的心理不仅能够明白他所学过的东西,而且更多都可以;因为他容易回忆一切从教师或从书本所学过的,同时,他又能对于他知识所涉必到的客观事实作出健全的判断。

"为此,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教学的基础应该扎实;教学应该从基础开始;教学应该尽可能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一切后教的都以先教的为依据;教学应该极力注意相似学科之间的相似之点;一切学科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应该有适当的实践。

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旨在消除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和延误,直接奔向预定的目标。

为此,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每门学科只应该使用一种教科书;在教学中全班学生都应该得到同样的练习;一切学科都应该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开启学生的悟性;一切相关的事物都应该联合起来教;每门学科都应该分成明确的步骤去教;教学应该抛弃一切无用的事物。

(三)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

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

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他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作健全的判断,使正确的判断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要求学生正直待人,不损害他人利益,乐于助人,避免虚伪与欺骗;要求学生学会坦率大方地与人交往并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

至于如何进行德育,夸美纽斯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德行应当通过练习养成,"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道德教育需要用纪律制止邪恶的倾向。

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

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体育

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千事业的保证。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但是,洛克所论述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保健,也包括一些体育活动"游泳不仅可获得一技之能以应付急需,而且对于健康也有许多好处。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

(二)论德育

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坚忍是其他德行的保障与支柱。

"真正的坚忍是当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灾祸或危险的时候,他都能够镇静自处,尽责不辍。

"在洛克看来,坚忍需要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是很难尽责的,很难具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节制是德行的一种基本原则,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洛克告诫年轻的绅士:

"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

"

鉴于德育的重要意义,洛克建议应当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他说:

"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

"至于德育的方法,洛克提出了如下建议,教育方法应适合儿童的"心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一是要用"说理"的方法。

洛克认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

说理的时候,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利用榜样的力量。

洛克认为:

"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

"三是多练习,少讲规则。

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

但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可太多,否则花样太多,把他们弄得头昏眼花,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

四是奖励与惩罚适当。

洛克认为,在儿童的德育中奖励和惩罚是应该采用的,但方法应得当。

如果妄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那简直是牺牲了他们的德行,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是种奴隶式的管教,因为它"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

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

(三)论智育

在智力发展和知识教学关系问题方面,洛克主张智育应以智力发展为重;在他看来,智慧和德行是同等重要的;在智育中,"一切的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

洛克将有德行的和有智慧的人并列,认为他们"比一个大学者更加无限可贵。

"但他又说:

"读书、写字和学问,我也认为是必需的,不过不是主要的工作而已。

…¨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

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

"于是,洛克要求教师记住:

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

对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洛克也作了深入的论述:

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

他说:

"儿童是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本和别种我们要他们去学的事物当作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

这是他们的父母、导师和教员所易忘却的;他们心目中想到了什么要儿童应做的事,他们就急于要使儿童去做,就想不到设法诱导儿童去做了。

"他告诫教师,强迫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

他主张,宁可让学生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

他希望教师能设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能进一步学习。

洛克主张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他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

为此,洛克建议:

第一,儿童无论提出什么问题,你不可制止他、不可羞他,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你应答复他的一切问题,解释他所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便他尽量值得。

第二,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赞方法。

第三,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

洛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他说:

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洛克建议教师"应该便儿童尽量明白他所教授的东西的用处,应该使他知道,利用他所学过的东西,他就能够做出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了;这种事情能给他以能力,能给他以胜过不懂这些事情的人的真正好处。

"

洛克主张教学应由浅入深,分量适中。

他说:

"你要十分注意,要从明白简易的地方开始,一次教的分量越少越好,要等他们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以再教那门学科里面的新材料。

"

洛克还具体地谈到了一些课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语言课程的教学,他建议采用阅读和会话的方法。

在他看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日常的社交与交换思想之用,因此,用会话的方法最省时、最合用、最自然。

第六位: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

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

"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强调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