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428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模板.docx

《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模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模板.docx

教案模板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作业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学习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学习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

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

不要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

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作业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学习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学习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作业设计: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学习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学习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作业设计: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学习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作业设计: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

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

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a、板书: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孟艳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

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

为什么?

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评价任务

学前准备

班班通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备注

环节1

导入

 

环节2

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环节3

多样练习

巩固提高

 

环节4

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