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238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六安市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六安市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六安市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六安市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安市情.docx

《六安市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情.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安市情.docx

六安市情

六安市情

概述篇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

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全市156个乡镇、8个街道、92个城市社区、2081个村民委员会。

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总人口704.8万人。

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财政收入68.6亿元。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

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

“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

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故六安又称“皋城”。

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属九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三国时由魏控制。

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

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

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

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

元末,始设六安州。

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

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

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

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

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

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

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

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

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

古诗赞曰: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

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

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

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皖西成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

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

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

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

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

全国9个将军县,六安就占2个(金寨县、原六安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

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312、206、105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六安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

  六安资源丰富而独特。

这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

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99.9亿立方米,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

以五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

灌区控制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

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

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

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铁、金、铅、锌、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等储量甚丰。

  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尽显造化之神韵。

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尽享自然之美妙。

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宏伟壮观的宋代古城墙,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文化积淀深厚,给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

还有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真实地记载着革命战争以来,皖西地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先后视察六安。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泽民、李鹏等亲临灾区,慰问灾民。

六安还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1978年,为鼓励抗旱秋种,肥西县山南、官亭(时属六安地区)和六安县三十铺等地,群众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并由点到面在全地区推开。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01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90年不变价),规模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56倍和39.7倍;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游经济、个私经济、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村村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85%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

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多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和完善扶贫优惠政策,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扶贫、开发式扶贫、劳务输出扶贫,271万人口摆脱了贫困。

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0.4亿元,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7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8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持10712元,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07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8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实现了教育“两基”目标,创办了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了广播电视,繁荣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

全市进入了总体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历史新阶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发优势很大的希望之地。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跨越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科技资本两翼发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努力奋斗。

经济篇

六安历史上经济开发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誉。

近代以来,战事频仍,自然灾害较多,一度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

  六安是农业大市,物产丰富,素称江淮粮仓、白鹅王国、茶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

六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2010年农业总产值281.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689千公顷,产量459.1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03.73千公顷,产量20.4万吨;棉花种植面积11.2千公顷,产量15607吨;蔬菜种植面积65.53千公顷,产量126.9万吨。

肉类产量48.1万吨,水产品26.24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4714元。

基本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生猪、家禽、水产品、茧丝绸、油茶、六安大麻、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59家,市级266家,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277亿元。

全市已通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31个。

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白鹅获批国家证明商标,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编、迎驾贡酒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著名商标农产品30个,26种农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全市有农副产品出口实绩的加工企业40多家,创汇超过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左右,出口企业涉及草竹柳编、羽绒、茧丝绸、果菜、水产、茶叶等行业。

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分别获得了欧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认证。

绿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归然牌野生葛粉、鹤莲牌莲籽汁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信息来源:

市农委)

工业经济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高举工业强市大旗,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不断推进“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深入开展,六安这一传统农业大市的工业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0.6亿元增长到246.7亿元,翻了两番多。

工业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增长31.7%。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6.2%提高到2010年的36.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不足40%提高到80%,规模企业由370户增加到1044户,亿元企业由31户增加到192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11户,应流、迎驾、大昌矿业等5户企业产值超20亿元。

工业经济的主导格局初步形成。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40%以上,年投资总规模由2005年的31.9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21.1亿元;年实施的投资额超千万元工业项目由2005年的不足百项提高到2010年的886项。

火力发电、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等一批特大项目落地六安,实施了500万KV和一批220万KV、110万KV的输变电项目,电力基础设施年均投入达10亿元以上。

墙煌彩铝、宝利嘉纺织、汇联机械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全市轻重工业结构由2005年的52:

48调整为2010年的48:

52;矿山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90%以上;家电、新能源、新型材料产业从无到有,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15%,新产品产值率接近30%;全市铁矿采选冶炼和深加工业发展迅速,钢铁工业年产值已达140亿元。

工业布局焕然一新。

从2002年开始,各县区相继筹建核心工业园区,尤其是步入“十一五”以来,相继成长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今年,寿县新桥、舒城杭埠、霍山落儿岭又获批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

现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199.21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达77.74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93.48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8%和30.35%;霍山县衡山、霍邱县姚李、裕安区平桥、金安区城北等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如雨后春笋,产业集聚规模迅猛扩张。

裕安区固镇、霍邱县临水、金安区城北、霍山县诸佛庵、寿县板桥、舒城县桃溪等九个乡镇跻身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

霍邱县藤柳编、舒城县童车、寿县板桥草席、叶集试验区木竹加工等产业集群勃然兴起。

市示范园区建设迅速启动,总体规划和产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起步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电光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正式签约。

以城市工业核心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框架的承接产业平台初成体系。

展望“十二五”,奋发有为的六安工业将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科学发展,奋力崛起,努力实现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新跨越。

(信息来源:

市经信委)

建筑业

  2010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产值119.69亿元,利润总额4.13亿元。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6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09万平方米。

现有建筑企业335家,施工总承包152家(一级2家、二级40家、三级110家),专业承包77家(一级3家、二级8家、三级66家),劳务分包企业106家。

建筑企业从业人数约11万人。

骨干企业有天成公司、华力建筑公司、长江精工、中擎建设有限公司、安徽飞宇建设公司、安徽华祥建设工程公司、安徽恒实建设公司、安徽舒城县建筑公司、安徽华景建设有限公司、安徽星辰建设公司等。

近年来,六安建筑企业不断向外拓展市场,京、津、沪及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有六安市的建筑队伍和建筑劳务输出人员。

(信息来源:

市住建委)

房地产业与住房保障

  自撤地设市以来,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6.8平方米增到目前的26.8平方米。

全面规范了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商品房销售合同、价格备案等制度。

认真贯彻《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依法监督物业管理与服务行为,启动了按城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集工作,物业管理覆盖面达80%。

  从2007年开始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全市共争取批准建设廉租住房项目38个、申报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50个,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9725户4882万元;累计申报廉租房建设项目9570套。

至2010年底,全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4457户。

(信息来源:

市住建委)

商贸流通

  经过多年的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流通体系已经形成,物流配送、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正在兴起。

全市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场30多个,六安商之都、六安百货大楼等处于龙头地位。

拥有各类市场350个,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55亿元,主要有六安南门商贸中心、霍邱蓼都市场、叶集皖西市场和大别山木竹市场、寿县板桥草席市场、舒城孔集竹器市场、霍山黄芽市场、金寨船冲板栗市场、裕安固镇羽绒市场等。

个私经济

  全市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12.9万户,从业人员32余万人,注册资金51.1亿元;私营企业14537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387户,500万元以上的1067户,1000万元以上的789户,亿元以上的29户。

2010年,个私经济实现产值110.1亿元,销售收入127.9亿元,工商税收7.2亿元,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信息来源:

市工商局、市地税局)

对外经济

  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5364万美元。

其中,出口43509万美元,进口1855万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0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04万美元。

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90家,世林集团、应流公司、安华羽绒公司、华隆羽绒公司、华安达公司的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

出口产品以羽绒及其制品、轻纺产品、机电五金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主,销往美国、日本、东盟以及东欧、西亚和非洲市场。

在鼓励出口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良环境。

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87家,投资总额61328.76万美元,共涉及13个行业,始终以制造业为主。

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中,制造业占比重为79.3%。

香港和台湾仍是我市外资主要来源地。

我市现有的87户外商投资企业中,港资企业37户,占42.5%,台资企业18户,占20.6%。

外商来自美、欧盟、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

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局)

金融保险

  截止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584个,保险分支机构22家,证券分支机构3家。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843.5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2.7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5.3亿元。

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下降3.7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盈利10.93亿元,增长29.3%。

到2010年末,全市有证券公司分支机构3家,上市公司1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63.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4%。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22家,其中经营财产保险业务12家,经营人寿保险业务10家;全年保险业保费总收入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9%;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19亿元,增长2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6.25亿元,增长28.87%。

赔款和给付5.36亿元,增长22.37%。

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93亿元,增长22.03%。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

社会篇

 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推进。

科技

  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取得市级科技成果7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7项,其中获省级二等奖2项,获省级三等奖3项。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26件,比上年增长88%,授权专利426件。

科技兴农力度加大,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508名,创建专家大院60家。

全年财政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8485万元,增长23.7%。

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个。

全年完成强制认证企业7户,食品认证企业234户,体系认证企业28户;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9.2万台件;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安徽名牌产品57个,六安市名牌产品43个。

教育

  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904所,在校生109万人。

其中高等院校6所(本科:

皖西学院,专科: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国防科技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电大、民办安徽现代信息技术学院)在校生3.1万人;普通高中62所,其中省级示范普通高中13所,市级示范普通高中31所,在校生13.16万人;职业高中34所、普通中专3所、成人中专5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3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6.5万人;初中358所,在校生28.9万人;小学1827所,在校生43.4万人;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1002人;幼儿园567所,在园幼儿10.6万人;成人中小学36所,在校生3.1万人。

全市学前一年入园率为87.48%,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7.3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3%,在校生年辍学率0.0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4.10%;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06%,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68%;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7.95%。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5.0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5.04%。

教职工7.7万人,专任教师5.2万人。

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95%、98.90%、95.41%。

(信息来源:

市教育局)

文化

  十一五是我市文化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文化系统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的五年,是打基础,向文化强市迈进的五年。

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新闻出版市场进一步规范有序,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得到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末,全市共创作文艺作品600多首(个),举办公益性演出、展览活动3000多场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29处,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省级名录24个,总投资7500万元的皖西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

全市现有图书馆6座,博物馆6座,文化馆7座,艺术表演团体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4个(其中,十一五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8个),村级农家书屋1272个,村村通8388个点。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9%和92.2%,有线电视用户3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11.5万户同。

各类文化娱乐场所1182家,印刷复制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

经过努力,寿县进入全国文化、文物先进县行列;霍山县进入全省文化先进县行列。

市局连续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国家版权局2006-2007年度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集体”一等奖、三项文化民生工程建设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市政府目标考评连续三年优秀单位等各项荣誉上百个,一批履职尽责、敬业奉献的文化工作者受到全国全省表彰。

(信息来源:

市文广新局)

卫生

  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16个,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2370件,各类卫生人员约2.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003人,执业助理医师7267人,注册护士460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192人。

“十一五”期间,每千人口床位数由1.7张增加至2.13张。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676万人次增长至1808万人次,门急诊人次数由188万人次增长至228万人次,医疗机构入院人次数由33万人次增长至48万人次,平均住院日由7.5天下降至6.4天,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95.53%上升至97.1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93.23%提高到99.89%,孕产妇死亡率由15.1566/10万下降到13.3321/10万,婴儿死亡率由10.75‰下降到4.4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3.4‰下降到6.08‰。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38%,补偿最高限额提高至8万元,受益群众达500多万人次。

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惠及700万城乡居民。

(信息来源:

市卫生局)

广播电视

  现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乡镇有线广播电视站188个。

全市有线电视实现联网,市区与各县微波双向传输网开通。

市广电中心已经建成。

积极推进“村村通”和数字电视工程,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1.4万户。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6%和93.4%。

体育

  现有体育协会40家,体育场馆29个,青少年俱乐部7个。

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6个、专任教师150多人、在校学生(学员)4万多人。

著名射击运动员束庆权参加了第25届奥运会,1994年参加世锦赛获金牌2枚。

拳击运动员江涛参加第26届奥运会,获91公斤以上级第5名,被誉为“亚洲左拳王”。

“九五”期间,共向国家和省输送运动员37名,有500多人次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27人次打破省以上纪录。

市举办的运动赛事有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

舒城县成功地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赛暨全国铁人三项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

群众性体育动主要有健美操、广播体操、体育舞蹈、太极拳(剑)、木兰拳(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