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9808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总结

财政学的课程总结

财政学脉络图

第一章财政及其本质

财政的概念见p16

财政的要素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A在财政分配活动的参与主体中,主导的一方的国家。

B财政分配的对象、数量、范围和方式等主要由国家这个主体来决定。

(2)财政分配的客体或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也就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财政的本质见p13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手指的对称性和平衡性。

第二章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公共财政:

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Ø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Ø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Ø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

Ø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

(德,马斯格雷夫,1910-2007,现代财政学的真正开拓者之一,现代财政学之父)

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

1、税收收入。

2、债务收入。

3、国有资产收益。

4、政府费收入。

5、其他收入形式。

政府的职责:

Ø提供法治制度

Ø保持和保护竞争

Ø克服市场无效

Ø促进社会公平

Ø保持经济稳定

▪国有资本财政,就是指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形成的政府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

▪内涵:

Ø它的活动主体是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者和支配者的政府。

Ø它的活动依据是政府所具有的国有资本所有权,这使得它并不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而只为自身的保值增值服务。

Ø国有资本财政具有宏观经营性,即它以国有资本的宏观经营为财政活动目的,代表国家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本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

Ø国有资本财政具有强制性和回报性。

▪一、双重结构财政分析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相结合的双重结构财政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模式。

▪二、双重结构财政的区分

▪1.基本构成要素不同。

(1)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政治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国有资本财政的主体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政府。

(2)公共财政活动是以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为目的,国有资本财政以国有资本总体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3)公共财政以税收为其基本的收入来源,安排的是非营利性支出,服务于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国有资本财政以国有资本收益为基本收入来源,以营利性支出为基本内容,服务于营利性国有经济。

▪2.活动领域和范围不同。

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来限定其活动范围,国有资本财政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展开活动。

▪3.财力运用不同。

国有资本财政的财力运用,以企业为单位,具有保值增值能力,公共财政则没有,并且不满足这一要求。

▪4.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同。

公共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和外在的,国有资本财政通过直接内在与市场的活动调控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状态。

第三章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

▪产品的不同类型:

依据产品的经济性质分类

☐私人产品:

竞争性+排他性

☐纯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自然垄断:

非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资源:

竞争性+非排他性

■公共地的悲剧

▪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条件

MB甲+MB乙+MB丙=MSB=MSC。

▪这表明,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条件是:

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

▪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1、具有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存在着免费搭车问题(freeriderproblem)。

▪2、即使公共产品是排他的,公共产品的市场提供仍然可能是无效率的。

●公共选择(publicchoice),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

它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偏好显示,二是偏好加总。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

▪一致同意规则

▪多数同意规则

▪投票悖论

▪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选民行为

▪利益集团行为

▪政治家与政党行为

▪官僚行为

▪寻租

◆公共选择机制同样存在政府失效问题。

◆纠正政府失效的途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宪法约束、约束政府开支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财政支出:

Ø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的范围

Ø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经费

Ø为科教文卫事业提供经费

Ø为公共工程提供经费

Ø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经费

分类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按功能性质分类: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按直接用途的不同可分为:

●公共部门的消费性支出

●公共部门投资

●补贴

●经常拨款

●资本转移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对私营部门及国外的贷款

我国是按政府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它主要有:

■基本建设支出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科技三项费用

■地质勘探费

■工交商部门事业费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费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抚恤和社会救济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价格补贴支出等

Ø(可参见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

按经济性质(补偿性)分类

▪购买性支出

Ø也称消耗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Ø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以及行政国防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

Ø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

Ø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意义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由于这两类支出遵循的交换原则不同,因而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Ø政府购买性支出对资源配置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总量和结构,而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却只能对资源配置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分配的功能就越强。

Ø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

▪绝对指标

Ø用于考察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

Ø其特点是能够较直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从各国来看,支出的绝对额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相对指标

Ø指财政支出总额与其他相关经济指标,如GDP、个人可支配收入等的比值。

Ø将财政支出加以分类,通过主要支出项目与GDP之间的比值,考察财政支出增长的结构性特点。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分析

(一)经济性因素。

▪它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干预政策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选择—集中表现在“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的不同上。

▪经济干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到垄断时期财政支出的变化可以充分地证实

(二)政治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扩大。

是导致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2、政局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非正常事件。

▪遇到突发事变如战争(对内对外)财政支出必然增加;非正常事件发生频率高的年份财政支出规模肯定比正常年份大。

▪3、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若一国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营开支必然增多。

▪(三)社会性因素

▪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如:

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学龄儿童人数、老年人的比例,等等,都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住房、教育、健康、保健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较大;

▪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公众要求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等也会对政府财政支出提出新的要求。

▪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瓦格纳法则

●时间型态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

●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分析

▪财政支出效率分析

▪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

▪公共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科教文卫支出

▪农业支出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年份财政总支出(亿元)、各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经济建设社会文教国防行政管理其他

▪195068.125.511.141.119.32.8

▪1960654.170.417.28.94.51.0

▪1970649.460.58.022.44.94.2

▪19801212.755.316.416.06.23.2

▪19851844.848.522.110.19.37.5

▪19903452.244.821.48.412.07.9

▪19956823.7241.8525.739.314.68.47

▪19979233.5539.526.748.814.7210.24

▪199810798.1838.7127.148.6614.8210.68

▪200015886.536.1827.67.617.4211.19

▪200118902.5834.2427.587.618.5811.97

▪问题:

▪1.我国财政支出自变动趋势有什么特点?

▪2.影响这些特点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我国财政支出变化特点

▪简要分析:

上表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

(国家的经济建设开支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等。

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1951年、1956年、1960年、1970年,基本建设拨款占到经济建设开支的76—78%。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

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社会文教费用支出是国家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的开支在改革以后呈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防费用开支,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的第三大支出。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行政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

因此,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考查,反映出我国财政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

其为社会职能实现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为经济建设提供支出仍然比较小。

但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应从原来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直接参与者变为经济的间接调控者,完成从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转变。

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进一步下降,体现公共财政职能需要的其他支出项目将会上升。

2、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经济性因素:

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政治性因素:

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政府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物品和服务。

●包括:

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支出;

●援外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政府之所以提供转移性支出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

●转移性支出项目

●社会保障

●各种补贴

●失业救济金

●家庭津贴

●食品补助等

●援外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共同点:

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这里不存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问题。

▪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政策工具。

▪——不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它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进而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社会基本保险5:

●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共同特征

●参加的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保险制度。

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都必须参加。

●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

●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如失业、疾病和退休等)发生时才能获得给付。

●领取福利时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Ø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

■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贫困保险不存在

Ø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

■特别长寿者工作期间的积累可能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

■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提前退休问题令个人福利状况大大下降

Ø社会保险是优值品

■个人缺乏远见,政府介入体现父爱主义(paternalism)观念

Ø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

■节约交易成本

■更有利于分散风险

■可以实行指数化,以抵御物价上涨风险

税收支出:

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法律条款,给予纳税人或纳税项目(如投资、扩大内需、购房、债券发行和慈善捐赠等)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税收支出的特点

1.时效性2.广泛性3.灵活性4.间接性

▪税收支出的原则

(一)适度原则

(二)国际惯例原则

(三)政策原则(四)效益原则

第七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

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或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而筹措的一切收入的总和。

▪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或GDP,下同)的分配和再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一般占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目前在我国,税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0%左右。

●税收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由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税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特性:

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非税收入:

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Ø专项收入

■国家为特定的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

Ø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加强社会经济、技术管理以及为社会、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时所收取的费用。

Ø罚没收入

Ø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代表的身份,采取上缴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产占用费等形式取得的收入。

主要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等。

Ø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等,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养路费等。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国家因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取得的收入。

■2008年这项收入高达9600亿元,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Ø其他收入

■国内外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国际赠款有偿使用费收入、基本建设收入、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费收入等等。

▪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

⏹社会总产品中的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社会总产品中的V是财源的补充。

⏹补偿价值C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已不适宜将折旧基金列为财政收入,但是,由于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制度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型增值税的扣除类型,导致了仍有一部分C通过增值税成为财政收入。

▪“拉弗曲线”---宏观税率与税收总额、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税收理论

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对税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三点: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3)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强制性:

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刘晓庆、毛阿敏、黄光裕)

⏹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的。

无偿性的另一面:

整体有偿性(公共产品的价格)

⏹固定性:

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不仅体现在课税对象的连续有效性,还意味着课税对象和征收额度之间的关系是有固定限度的。

▪税收的职能

⏹税收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

⏹它以税收的内在功能为基础,以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为转移,是税收内在功能与国家行使职能需要的有机统一。

(1)财政职能,亦称“财政收入手段职能”。

▪税收作为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剩余产品分配的活动,承担起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任务。

税收自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并且是最基本的职能。

90%

(2)经济职能,亦称“调节手段职能”。

▪国家为了执行其管理社会和干预经济的职能,除需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作为其物质基础外,还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以及体现并执行诸政策的各种有效手段,才能得以实现。

▪(3)监督职能,税收政策体现着国家的意志,税收制度是纳税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准绳,它约束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国家的政治要求。

现代税收原则

财政原则

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

稳定原则

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

前转(顺转)

后转(逆转)

混转(散转)

辗转转嫁

税收资本化

消转(转化)

▪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税收制度: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税收制度是一国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统称。

▪联系我国税制的实践,谈谈当前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和主要改革内容。

(1)税收制度涵义:

简称“税制”,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税收制度的内容包括税种的设计、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如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

(2)四个原则:

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稳定原则。

▪(3)内容:

继续推进费税改革,尤其是农村费税改革;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增值税制度;改进和完善消费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遗产赠与税;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税收制度统一;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税收管理权限,适当下放税权;完善出口退税机制。

▪1.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A)

▪A、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2.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D)构成.

▪A、c B、v+cC、m+v D、c+v+m

▪3.财政积累的主要源泉是( B )

▪A、v  B、m C、v+m  D、c+v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D)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5.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D)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A2.D3.B4.D5.D

▪6.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7.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

▪A、公产收入 B、对外贷款归还收入C、债务收入D、耗费收入

▪8.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减少财政收入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财政支出

▪9.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A、农业  B、工业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10.从价值构成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总产品中的()。

▪A、C部分B、V部分C、M部分D、V+M部分

▪6.A7.C8.B9.B10.C

▪1.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我国的财政收入分为()

▪A、税收B、中央财政收入C、其他收入D、地方收入

▪2.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A、收入分配政策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B、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

▪C、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占的比重

▪D、剩余产品价值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

▪A、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

▪D、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4.建国初期我国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有()

▪A、国营经济B、集体经济C、私营经济D、个体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