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074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第二册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水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2、培养对饮用水净化、消毒、硬水软化、污水处理的探索兴趣。

3、初步学会研究水质的方法,强化生态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影响水质的化学成分、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教学难点:

溶解氧和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请同学们谈谈水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城市缺水的情况,增强感性认识。

既然水对我们如此重要,水质的好坏当然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

(宁波的河流?

爱不?

出示自学提纲:

1、1、 什么是水质?

水体的物理性状包括哪些方面?

2、2、 水体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3、3、 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4、 什么是“水花”?

什么是“赤潮”?

5、5、 水的富营养化污染的概念、原因、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温度:

“热污染”

                           味道:

 生物死亡

物理性状:

气味:

 工业废水

                           浑浊度:

泥沙、有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

                           颜色:

藻类、工业废水污染

一水质                         pH:

天然水常呈弱酸性,7.2~8.6(注意大小写)

生活饮用水6.6~8.5

                                                                  硬水

化学成分:

硬度:

溶于水中的含钙和   (能否补钙?

(极为复杂)        镁的盐类的总含量 软水           

重要的检测指标                

(1)空气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质量和密度

密度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

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厘米×3厘米×1厘米)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厘米×3厘米×2厘米)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

每2人1个1厘米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

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

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

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

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

体积的单位:

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

提问:

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

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

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厘米3和24厘米3的铁。

提问:

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

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

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

第三节 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 演示实验:

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0厘米、3.00厘米和1.00厘米,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

重复步骤

(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

(2)相同。

  2. 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

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

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

1.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

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

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

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

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

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

V表示体积。

  (板书:

2.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教师指出:

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

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

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

由例题看出:

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

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

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

(1)克/厘米3读作什么?

(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3.单位:

千克/米3,克/厘米3。

1千克/米3=1×103克/ 106厘米3=10-3克/厘米3,1克/厘米3=1×10-3千克/10-6米3=103千克/米3)

  提问:

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指出: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四)说明

设计思想

  本节课刚开始让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及换算,认识1厘米3和1分米3物体的大小,有利于分化密度的计算及密度的单位教学中的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密度的概念。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密度的兴趣,要做好实验研究“同一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

”该实验在知识顺序上承接了前面学过的质量和天平的使用,为后面学习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该实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做,条件不具备的学生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读实验数据的方法完成该实验。

教法建议

一、密度的概念

  1.实验:

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如让学生完成该实验,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铁块1与铁块2、松木块1与松木块2的体积,学生只要用天平测出这些物体的质量,就可以较快地完成实验。

  如本实验所用小铁块的体积与上节课小铁块的体积相同,可以直接将上节课测出的小铁块质量的数据填入本实验的表格中。

  2.密度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给出密度概念后,要让学生注意下面的二个问题:

  

(1)单位体积的意义。

  

(2)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所取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的公式

  得到密度的公式后,要引导学生注意下面三点:

  

(1)密度符号ρ的写法和读法,指出ρ和英词字母P写法不同。

  

(2)由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所以,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让其推导得到:

①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也大。

②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较小。

三、密度的计算

  密度单位是个组合单位,教学中要讲清以计算密度引出单位的过程;突出复合单位的意义;可通过复习速度单位的读法,让学生学会密度单位的读法、写法;通过板书使学生明确“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的关系,知道克/厘米3是较大的单位,从而懂得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时数值不同。

 

   “透镜”课堂实录    青岛市二十六中丁晨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

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过

   程

   与

   方

   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

   学

   目

   标

   与情

   价感

   值态

   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

   学

   重

   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

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

   学

   难

   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

   教

   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

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教

   具

   和

   媒

   体

   教师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

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

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

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

(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

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

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

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

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

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

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

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

(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

[1] [2] 下一页

:

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

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

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

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

平行光射的情况: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

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

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

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

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

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

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

(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

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

……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

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

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老师很高兴!

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

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

(说明:

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

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

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

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

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

(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

(出示投影5)

   师:

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

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

(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

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

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

(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主光轴焦点焦距上一页  [1] [2] 

   对三块碑中学供水系统的调查报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三块碑中学刘为      

   【活动内容】

   调查学校供水系统。

   【活动目的】

   1.初步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学校供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调查、观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P=ρgh,连通器原理、能的转化、电功率、电磁继电器原理等知识。

   2.器材准备:

笔记本、笔、照相机、卷尺等。

   3.组织准备:

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小组长负责调查活动,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活动过程】

   1.勘察、测量供水系统现场

   ⑴第一组到水井边查看水管、水泵、开关的安装和分析水泵铭牌上的数据。

   ⑵第二组到楼顶查看水箱、水管的安装。

   ⑶第三组到用户卫生间查看水管的安装,走访用户用水情况。

   每组20min,然后转换调查地点。

   2.方法

   ⑴观察:

水箱、水管安装的位置,用照相机拍下现场有关相片。

   ⑵测量:

用长卷尺测量水箱距地面高度。

   ⑶绘图:

绘制供水系统水、电示意图。

   3.作业

   各组整理调查结果,写好调查报告,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⑴在本次调查活动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⑵学校供水系统与哪些物理知识有联系?

   ⑶你对改善学校供水系统有哪些建议?

   【活动小结】

   这次调查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同学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

   在调查报告中,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如:

杨享文同学提出利用电磁继电器自制水位自动控制器,使水泵开关由人工控制变为自动控制;程进同学提出将裸露在室外的水管用稻草和薄膜包扎防止冻裂等都受到了学校的重视。

   附: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一、调查者:

三块碑中学初三

(一)班第一组张振程进

   二、调查课题:

学校供水系统概况

   三、调查时间:

2005.9.8

   四、调查地点:

学校水井、水箱、厕所等处

   五、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原因

   我校地理位置偏远,地势较高,地表含水量少,生活用水一度极为困难。

2001年在多方努力下,请专业打井队在校内打下一口日产地下水近80t,深约92m的深水井,才解决了学校用水压力,为了解供水系统工作原理,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过程

   1.观察、思考、讨论

   ①在水井边,我们看到水管表面覆盖着一层水珠,水管像是在“出汗”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归纳总结:

在天气气温较高时,与地下水温度相差较大,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冰冷的水管液化形成的。

   ②水由地下到楼顶的水箱中,再从水龙头中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归纳总结:

这个过程中先是电能转化为潜水泵的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为水的势能,打开水龙头后,水的势能又转化为水的动能了。

   ③观察井中的水管和井外的水管,可以发现两者是不一样的,井中采用的是无缝钢管,井外用的是普通铁管,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归纳总结:

这是因为水箱位置较高,学校水井深90多米,水箱与水井内部形成的水位差很大,水位差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也越大,为了耐高压所以井中采用无缝钢管,而井外水管所需承受的压强小一些,所以用价格较便宜的普通铁管。

   ④在潜水泵开关的前面安装有保险丝,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首先熔断,起到防止烧毁电路和潜水泵的作用。

   ⑤水箱由两个半球组成,它们的接头处是用一些大螺丝压紧的,在每个螺帽下方都垫有一个钢垫圈,这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这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旋紧螺帽时水箱接头处被压破裂。

   ⑥观察水箱顶,可看到顶部都开有一个小孔,为什么?

(如图1)

   图1

   归纳总结:

水箱顶部留的小孔,是为了使气体能进入水箱中,防止因大气压将水堵在水管中,水不能顺利流出来。

   ⑦卫生间的下水管道上都有一个“U”形弯管,有什么用途?

(如图2)

   图2

   归纳总结:

这个“U”形弯管构成一个连通器,使得水面两边总是相平的,“U”形管下方总会存留一些水,使下水管道内的异味不能进入室内。

   2.分析计算潜水泵说明书上的参数

   ①观察潜水泵说明书上标有哪些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归纳总结:

说明书上注有额定电压220V,输入功率3.3kw,输出功率3kw,电源频率50Hz等。

   ②根据说明书标注的数据,如何计算该水泵的额定电流?

若潜水泵距离地面30m,水箱离地面12m,潜水泵在1h内消耗电能为多少?

又能将多少m3的水送到水箱中?

   归纳总结:

   额定电流

   1h内消耗电能为

   1h内水泵对水做功为

   由,可得

   (三)建议

   我校目前的供水系统虽然为解决用水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以下方面还能进得行进一步改进。

   1.将井中水管改用耐高压的无缝钢管,可防止井下水管破裂。

   2.利用电磁继电器改装的水位自动控制器可自动控制潜水泵开关,节约电能及水资源,并且可防止停水。

   3.在输水管道中加装活性炭净水器可有效降低水的硬度,提高水质。

   4.将室外水管用稻草和薄膜包裹起来可起到防止水管冻裂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