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模板.docx
《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模板.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模板
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数学说课稿篇1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
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
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
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引领学生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范例讲解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
(2)、
(3)、(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
解不等式组:
(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
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
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数形结合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同大取大,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
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
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数学说课稿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比赛,下面我就《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谈谈我对新教材几点浅薄的认识以及对教材的处理,不妥之处还望指教。
《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相似形"是两个图形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一个概念,它的内容是"全等形"的推广与拓展,而"全等形"实质上"是"相似形"的一种特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相似形"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在实际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教科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第三,对__的学习,是从更一般的角度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将为其他判定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节课在__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体会了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
特别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运用,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三维"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条件,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以上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下考虑: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
4.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两角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与应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将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寻求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突出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即准确找到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将注重例题的发展性作用,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精讲式"的教学法。
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
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觉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应用拓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另外,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新课标下的精讲多练"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依然会在这节课中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例题示范,扎实基础;变式练习,形成能力;步步为营、及时反馈;应用拓展,知识升华;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知识延续,课后作业八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复习提问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定义具有双面性,既是判定又是性质;另一方面为了说明用定义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需条件太多,证明方法太过繁琐,我们就必须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的判定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由身边的事物揭示话题
理性的思考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从我们经常使用的几何工具——两把三角尺,度数相同的三角尺具有相似的特征进行提问,这样安排是想用身边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感觉本能,既创设情境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三角尺先从直观上认可相似,再从理论上证明,规范的证明为直觉的猜想搭建了科学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此过程顺势引导,我们的猜想只是建立在两角对应相等上,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适用,对一般三角形呢提出猜想,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为学生今后研究问题提供方向。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
以同桌为小组,制作三角形。
1.设计理念:
设计画三角形这一活动,并且不统一角度,而是采用两人一组规定两个内角度数,这样安排可以避免巧合性,全班30个小组画的三角形各不相同,但只要同桌规定的两个内角相等就可得到相似的三角形,这样研究的结论更具一般性,更有说服力。
不过活动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毕竟验证过程误差大小不一,部分学生会得出相悖的结论,而且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验证同桌画出的三角形相似。
2.活动目的:
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3.当活动进行到火候适当的时候,学生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的表述在同学和老师的规范下总结成数学规范语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此过程既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又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教师就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略加解释——由于知识所限,不能进行逻辑推理证明。
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先给学生时间,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还有部分学生必须加以引导,才能解决,格式的规范也由学生完成。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小试身手,初步运用
(1)判断题:
①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②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③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④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⑤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在刚学完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安排这个练习,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初步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以练代讲。
(四)例题示范,扎实基础
例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AB,AC,BC边上的点,
且DE‖BC,DF‖AC.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教法: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学生总结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完善格式。
安排例题的作用旨在规范解题格式和运用新知的格式,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适当点拨,为了体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利用精讲的科学观帮助学生完成其可完成的学习过程。
(五)变式练习,形成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训练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本例通过基本图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要抓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并且结合图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六)应用拓展,知识升华
完成课本67页习题1,66页练习2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旨在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判定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
精讲多练的目的是更多的体现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只有练习安排的有层次性和渐进性,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训练。
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标下,我们需要对精讲多练赋予新的内涵,第一线的教师应该科学学习,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趋于完善。
练习的变式是希望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也是安排的一个反补练习,如果学生掌握的好,应该处理变式题目会非常顺利,如果掌握不好,此练习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反补性。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师生总结与归纳。
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一节课的重点不应该只在课程设计的讲练中,课堂的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完善与补充,学生的小结不仅仅要有知识的系统小结,还应该有思想方法交流,另外数学语言固有的精炼和美丽也应在学生的表述下得以训练。
(八)知识延续,课后作业
知识的掌握是反复吸收逐渐内化的,作业的层次性和反补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后续,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设的作业需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所以会因一节课的教学情况有所改变。
基于以上原因我安排了第一项作业是习题2,3,4,让学生巩固今天的新知。
其中2题利用两角对应相等证明两三角形相似,第3题在复杂图形中找相似三角形,进一步强化相似的判定,第3题先判定相似再求线段的长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项作业是预习下一课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
另外,为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我安排了练习册配套练习。
(九)整体认知,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浓缩在黑板,知识的系统,规范的格式全然在板书,所以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框架,因此板书要简单醒目,易于记忆,一目了然。
所以我的板书分三部分,最左侧是知识内容,中间是例题的规范格式,右侧则安排练习。
(十)教学整理,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也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程序化,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同步成长是我要体现的价值。
课程的设计只是一场演出的剧本,真正的课堂不应该是排练的节目,有太多不可预设的情况发生,所以真正的教师能够娴熟的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补,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
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
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
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
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
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
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
”,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
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
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
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
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
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
循序渐进,动态示题。
“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
这时,我将问题
(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
(2)改成
(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
”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
“你是怎么想的?
”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
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
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
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
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
“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
”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
“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
“65%X、35%X分别表示什么?
”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
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
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
(2)20__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
来巩固所学。
由于第一题“
(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
而第
(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
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
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
谢谢!
数学说课稿篇4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