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491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至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七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

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常常(a惊叹b慨叹)于那些燕子,它们(a瘦弱b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

我从它身上不但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

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

燕子头顶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a哀愁b乡愁)。

(1)根据语境选填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

“造境”即虚拟之境,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4.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5.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选择题

6.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孙权劝学》——司马光——南宋

B.《说和做》——臧克家——当代作家

C.《逢入京使》——岑参——唐代

D.《竹里馆》——王维——唐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节选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骁勇善战。

B.以夜景来描写北方军营的生活的艰辛。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夸张的描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但当涉猎

即更刮目相待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只画一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俄而雪骤

C.及鲁肃过寻阳/及其家穿井

D.与蒙论议/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3.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4.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每件不超过8个字)

15.课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1)语言:

(2)神态:

16.“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

“高”在哪里?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

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拔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

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

缺风。

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到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

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

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个标志。

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拨又—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7.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

请简要概括。

18.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19.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②⑤两个自然段中任选出一例加以赏析。

20.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名著阅读

21.下面是下面是选自《骆驼样子》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间题。

“先生!

”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

“先生另找人吧!

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

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选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事件)

(2)结合作品内容谈谈该先生给了祥子怎样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懵懂的童年,走进多雨的花季,尽管一路上的脚印歪歪扭扭,但是它的方向总是向上,向上,不停地向上攀登。

是谁在不停地修正它的方向?

只是因为有了你啊!

请以“向上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1)独坐幽篁里

(2)谁家玉笛暗飞声(3)百般红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飞(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背诵、默写情况。

本题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背诵知识,调动所学所记,结合前后句的提示,写出应填的句子即可。

做题时要注意书写的准确性,本题特别注意“幽篁”“芳菲”“惟”“漫”的写法。

2.

(1)abb

(2)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惊叹”是惊奇赞叹的意思;“慨叹”是感慨叹息的意思。

根据句意可知应用“惊叹”来形容“我”对燕子的情感。

“瘦弱”是身体单瘦虚弱的意思;“柔弱”指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灾祸影响。

根据句意可知应用“柔弱”来形容燕子的身体。

“哀愁”是哀伤愁苦的意思;“乡愁”指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

根据句意可知应填写为“一缕淡淡的乡愁”。

(2)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不但”改为“不仅”。

【点睛】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或:

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示例1:

我认为有必要。

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示例2:

我认为没有必要。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是我们正处在现代社会,有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任务,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而荒废了其它功课。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为陈述对象。

找到“岁数”与“百分比”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结论。

(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

表达观点类的题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题针对人们认为背古诗词会影响学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如认为有必要,可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思维、促进学习等角度作答。

如认为没有必要,可从我们正处在现代社会,有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任务等角度作答。

(3)诗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从写作手法上分为造境和写境,这是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区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属于“写境”。

而其它三项都非写实,属于“造境”。

6.A

【解析】

【详解】

A项有误,正确应是:

《孙权劝学》——司马光——北宋

7.A

8.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与理解。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句子意义和作用的分析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

通读语段,结合全文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两句渲染悲凉、孤寂的气氛;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9.用与……相比只是另,另外

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B

12.

(1)爱卿,你现在掌管权利,不可以不学习!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13.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爱才敬才,二人志趣相投。

启示:

开卷有益,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注意:

孰若:

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

谁,哪个;若:

比得上。

但:

只,仅。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由此可断句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A.了解。

B.表顺接/不久,一会儿。

C.到了……的时候。

D.和。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当涂:

当道,当权。

当:

掌管,主持。

“涂”通“途”,道路,仕途。

掌事:

掌管政事。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反复阅读,体会文意。

可以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得出答案。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现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吕蒙听从劝告认真读书,终有所成。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点睛】

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14.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5.

(1)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6.“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解析】

14.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

从闻一多的行为“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政治传单”“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以概括出:

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和神态描写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属于较容易的题型,只要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就能很容易的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本题中,文章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如: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语言描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神态描写)。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作为革命者的闻先生,既有鼓舞人心的言论来引导革命,表现出“口的巨人”,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他“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

他又有革命的实际行动,是我们行为的榜样,表现出“行的高标”。

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他“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17.①炊烟狂草。

②莲荡乱荷。

③秋树的疏简以及枝头如音符般的鸟巢。

18.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土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9.示例:

第②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第⑤自然段:

“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20.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题为“乡村的风”,文中所写的人、物、事就一定与风有着内在的联系,将第三段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状态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可。

“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一句,写的是炊烟;“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写的是莲叶;“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一句,写的是树;最后又写到“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

据此即可解答。

18.本题考查概括文本表现的多重情感。

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有的是直接抒发出来,有的则借助物、事、人等间接表达出来。

风使“我”感到乡村的温情,表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风使乡村有了某种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的乡村的赞美之情。

父亲用朴实的话道出了树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本质,表达了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进而扩大到以父亲为代表的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第⑤段的概括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9.不同考查分析文章修辞手法的作用。

此题要求对第②、⑤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举例分析。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表现了风的功力强大,威力无比。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运用了对比的修辞,突出了风使万物荣枯的本领。

解答时只需按题干要求赏析其中一句即可,不必穷举所有句子。

点睛:

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20.此题考查记叙文开头的作用。

其作用有:

总领全文,点明主旨;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风是乡村的魂”,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结尾“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相照应;内容上点明了对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的主旨。

21.

(1)曹先生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2)曹先生帮他出好主意(或答成“让祥子到他家拉车”、“安排他与小福子的生活);帮他重燃生活的信心。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以考促读。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样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22.向上有你

清风撩起素帘,露出天中大片的红云。

微风涌进,满屋的墨香四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