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461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x

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2013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1.察微纠错,锤炼人生

不经历九曲百回的调整,无以有江河“盈科填穴而行”汇入大海的恢弘;不经历千磨万击的锤打,无以成璀璨坚实的金石之质;一篇作品不经万般推敲修改,更何谈严谨创新之作?

人的一生不反复审察自身的缺陷,又哪来的济世立足之根本?

《咬文嚼字》杂志行如其名,在当代名家作品中察微纠错,消除作品中的谬误。

这是对创作的尊重,它以一种严正的姿态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我们亦当时刻不忘发现自己的错误,改造自我,在弥补与自省中锤炼人生。

胡适,一个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深远的人物,正是在不断的自省中改造自我,锤炼人生的。

少年的他纨绔不知进取,未品味过莽原中寒冷的冬夜,只有温室中的桀骜不羁。

一次他生病入院,闲暇看书之时,被书中世界的沧桑厚重深深吸引,并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干枯与苍白。

这是一种让他看清自己的觉悟,是让他抛弃过去的自己迎来新生的心灵超越。

看到自身缺陷的胡适从此焕然一新,一本本《胡适日记》记载着他挣脱枷锁、客观审视自我的每一个脚印,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倘若昔日的胡适执著昏睡在自己幼稚的世界里,他的眼中必定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自己,他的心灵也将永远干枯与苍白,更何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胡适之?

有瑕疵的人生不会苍白,知错不改的人生才是真正的苍白。

子辛自恃其力,桀纣自恃其才,高莽自恃其智,卢杞自恃其狡,智伯自恃其疆,他们的才能成为了他们在认清自我的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让缺陷在他们身上扩散蔓延,自己却从未清醒。

正如莎士比亚之言:

“我们往往因才能掩住了真实的自我,反不如缺陷对我们有益。

”要想客观地认清自己,寻找自己的缺陷,就应“闻过喜,闻誉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开诚大度的姿态接纳别人的逆耳忠言,改造自我,锤炼人生。

做批评的主宰者,面对人生中暴露出的问题,严谨地审视,客观地纠正,严格地要求,绝不可沉醉在一个完全隔绝的自我中。

这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自己实现超越的契机。

不放过自身的每个细节,察微纠错,方能锤炼精彩人生。

【阅卷教师评点】本文观点鲜明,中心集中,文思飘逸,大气磅礴,灵气飞扬,说理透彻深入。

我们虽然反对“为排比而排比”、空洞甚至错漏频出的开头排比句的形式,但对于该考生这种文采飞扬而又紧密为文的排比,也只有叹服。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不仅例证丰富,而且能够及时生发紧扣论点的议论,并不时回应材料,做到了材料与观点的高度统一,使得论述的内容始终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扣题严谨。

“做批评的主宰者,严谨地审视,客观地纠正,严格地要求,不放过自身的每个细节,察微纠错,方能锤炼精彩人生”,这样的观点,是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的揭示,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使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2.腹有雅量气自华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大雨滂沱,浊流汹涌之后,它仍清澈见底。

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它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

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彼岸花开,亦可安趋于夜黑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那篇王骆宾写的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曌檄》后,莞尔一笑,大叹此人才华。

臣子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

面对批评与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

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红日当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

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万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

可即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

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更是欣喜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

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当如天地广。

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地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改正!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用华年作浆,涉万里河江。

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竖立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花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鲜衣怒马,意气洋洋,不计过往,铿然前行,直视错误,虚心改正,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阅卷教师评点】文章下笔以“有雅量的河流”作喻,论证出“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徜徉于夜黑的山路山”的观点,亮出主张,彰显主旨,树起旗帜。

然后,将目光投入现实和历史的星空,关照现实,触摸历史,旁征博引,纵横驰骋,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所引事例典型而翔实,精彩而有力,所说道理,入理入心,令人颔首。

文章的题目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诗文与分析交相辉映,既有理趣又显情趣。

文章语言老辣,简练多姿。

短短八百字中,蕴含的文化因子颇多,没有可观的文学积累是难以成就这样的美文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3.敢把权威拉下马

《咬文嚼字》杂志敢于开设专栏,为著名作家作品挑错,敢于质疑权威,体现了一种胆量,一种气魄。

不论文艺作品,还是科学研究,因为个人能力或时代的局限,未免会有少许瑕疵,甚至谬论。

倘若以权威的言论当作处世法则、金科玉律,人们只会止步不前。

面对真理,我们应具备“敢把权威拉下马”的胆识,坚守真理的勇气。

一代大师梅兰芳将京剧艺术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白璧却有微瑕,对此,无名老人敢于指出并告诉梅兰芳正确的步法,让梅兰芳将京剧诠释得更加完美。

此外,哥白尼质疑“地心说”,伽俐略质疑亚里士多德、小泽征尔质疑大赛乐谱、爱因斯坦质疑牛顿定律的普适性……权威通常会让我们在做事方法或对事物认知上更加合理或透彻,可是,人无完人,权威也是一样,倘若一味迷信权威,只会让权威成为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

莫要从错误的沟渠中流过。

即使著作家,也会出现文字、文史知识的差错;即使智慧之人,也会有错误的认知,荒堂的做法,因此,我们应果断指出,唯有将人或社会从谬误中引上正确之路,人或社会才会进步。

然而,质疑权威并非鲁莽地一律否定权威,面对个人认知与权威的不同,我们应慎思考,仔细推敲,此后,再评论权威的对错。

其实,相对于过去君主专制或教皇统治的时代,我们如今的学术氛围、言论自由已好了很多,古人为真理可拼却性命而不退步,如今的我们为什么不敢指出错误?

如材料所呈现的,《咬文嚼字》这一挑战者与当代作家这些权威们不是冰与火的极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齐力推动文学进步。

因而,不要在真理面前退却了,人,本应具备这种敢把权威拉下马的勇气。

我们不比任何人卑微,除非我们跪着。

因而,不要惧怕权威,掀开真理的面纱,我们便可成就自身伟大!

【阅卷教师评点】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

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面对真理,我们应具备“敢把权威拉下马”的胆识,坚守真理的勇气,呼吁“不要惧怕权威,掀开真理的面纱,我们便可成就自身伟大!

”,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

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对题意把握与理解的能力!

是一篇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大气厚重、结构清晰、结构较严谨,内容充实、文笔流畅且富有张力的议论性散文,是考场上有限时间能能创作出的不可多得之佳作。

 

4.感谢挑错

埃匹克蒂塔说:

“人生是一场战役,是一场多灾多难的战役。

”即谓,人难免有错,但唯有直面勇敢的挑错,正视淋漓的错误,才能不断前行。

铁凝作品被“咬文嚼字”,她诚恳感谢;莫言被“咬”道出“请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大师们感激挑错,方在他们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护生即护心,护心则身在何处皆可为画。

”因师傅弘一法师的一句劝勉,丰子凯先生“雪在枕边犹可画”。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漫画大师,犹在挑错中获益匪浅。

丰师画两羊,以二绳分别引之,有农人见之笑道“仅用一绳引头羊即可。

”丰先生顿然了悟,遂改之。

丰子凯不高傲,不自恃,面对农人的挑错勇敢改正。

倘若他不感谢挑错,又怎会在中国漫画史上开一派先河?

又怎会于青史之上刻下一个不朽的名字?

感谢挑错,成就了大师传奇而又无悔的一生。

感谢挑错可使人在攀登之路上越走越远,而拒绝承认错误,则会使人陷入泥沼。

不听马寅初,中国徒增几亿人;不听梁思成,中国毁了一座北京城;不听黄万里,中国丢了一条母亲河。

“既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绝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服人者屈服,”马寅初如是挑错;“拆掉北京一道城墙,就像撕去我的一层皮,拆掉北京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梁思成如是哭诉;“庭争面折乞无成,三门既阖水见清”,黄万里如是哀叹。

面对此三子的挑错,当政者毫不感谢。

却是:

马校长免了官,梁主任挨批斗,黄教授戴了帽。

于是,原本平静的大地多了人声噪动,原本华美的京城化为一片废墟,清澈的母亲河变得混浊不堪。

不感谢挑错,让中国平白无故损失了好多,好多……

“当年的言论,多是因循时局,而非我内心的声音”。

晚年冯友兰面对梁漱溟的挑错如是回应。

冯梁两人本为师生挚友,不料批孔之际,冯友兰反戈相向,梁漱溟初为不解,而后感慨不已,他甚至宣称永不与冯交往。

当两人都入耄耋之年,冯回忆梁当年的挑错,悔恨不已写信道歉,梁冯矛盾涣然冰释。

感谢挑错,让人在错误面前悬崖勒马,是什么让冯友兰敢于低下往日高傲的头颅?

又是什么让两位老人重归于好?

当是一颗感谢挑错的赤心。

感谢挑错,让友谊地久天长。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圣人之言,善哉!

感谢挑错,让世界欣赏我们的背影!

【阅卷教师评点】本文情感表露与理性抒发相结合,奠定了全文写作的基本格调。

“感谢挑错可使人在攀登之路上越走越远”的观点涵盖了所给材料的核心,吻合命题意图;题目简洁明了,具有情感与理性的双重韵致,论述大气,不失为考场佳作。

作者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善于选材,在论述“拒绝承认错误,则会使人陷入堕落的泥沼”这一观点时。

主要采用了分析论证和举例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马寅初、梁思成和黄万里的事例生动而典型,颇具说服力。

此外,本文语言很有特点,美感十足,一是语言有个性,凝炼简洁善用短句,没有众多考生常有的大话、套话、俗话,抒真情、发真论,阅之可亲。

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显得整齐,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形象性,加强了气势,堪称美文。

譬如“不听马寅初,中国徒增几亿人;不听梁思成,中国毁了一座北京城;不听黄万里,中国丢了一条母亲河。

”的句子,让我们入读经典,如浴春风。

 

5.镜愈明,境愈清

有人爱明镜,有人爱昏镜。

明镜是诚实的,它一丝不苟地展示你身上所有的瑕疵,哪怕会让你心生不快;而昏境是圆滑的,不论何时向它望,映射出的自己都是千百般好,而真正的缺点都被完美掩饰。

要我说,还是爱明镜吧!

明镜愈明,人生之境愈清。

爱明镜,并敢于主动暴露在明镜之下,才能修疵补瑕,渐臻完美。

古有吕不韦千金悬赏鼓励天下人来检阅《吕氏春秋》,在天下人仔细“咬文嚼字”中,《吕氏春秋》在明镜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订。

正是不韦的主动邀“明镜”之举,才成就了这册让人不改一词的煌煌巨著。

唐太宗更是深谙明镜之益,以人为镜,虚心纳谏,赢得了身后万世盛名与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

今天我们开心的看到了文坛翘楚们面对明镜的态度,这不仅彰显了他们闻过则喜的雅量,更为他们清了人生之境,文学之境。

《论语》有云,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铁凝与莫言谦逊纳下“明镜们”的“吹毛求疵”,文坛之日月益见光辉。

爱明镜,更要“过而勿惮改”,坦诚面对不足,方清人生之镜。

明镜之益,不仅于人、于国家,更是一味苦口的良药,而这些国家的明镜,亦令人景仰。

索尔仁尼琴是一面至清的明镜,他勇敢照出斯大林体制下国家的种种弊端,哪怕为此被流放国外,也要让每一位望镜中的国民看到这个俄国真实的样子。

左拉奋笔疾书写下满腔愤慨,一句“我控诉”振聋发聩。

他是勤勤恳恳的镜,映出法国当时如暴力机器般的黑暗社会。

作为“美国公民的良心”,最负盛名的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是美利坚的明镜,不论是《疾病的隐喻》还是《拒绝阐释》,都令整个美国受益良深。

国家之明镜,助建今日之清镜。

白璧微瑕,烟花易冷。

哪怕是天边之月,也有缺时。

人人都有缺点,如同金无足赤。

但你是否有勇气面对缺点重重的真实自我?

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虚心改之?

索尔仁尼琴说:

“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

”对于每个缺点重重的个体、国家,都是如此。

莫言鼓励请人挑错,即是鼓励选择明镜。

爱明镜吧!

因为镜愈明,境愈清。

【阅卷教师评点】精彩的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明镜”的意象选择鲜明而典型,用以统领全篇,串缀成文,使文章韵味十足。

当然文章开始“昏镜”的说法是否妥当有待商榷,即便有失妥当,对于限时的考场作文,亦可原谅。

本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全文援引自然而从容,行文一气而下,显得文思飘逸,才情飞扬。

加之精当的实例与点题句处处辉映,既总结了故事揭示的意义,又紧扣了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以形象的描写,精当的议论,丰富的联想,斐然的文采吸引阅卷老师,这是这篇作文获得高分的最重要原因。

6.闻过则喜君子之心

《咬文嚼字》为各大名家挑错纠错,这种胆识与魄力为人推崇。

而在我看来,在被指出错误之后,铁凝、莫言给予积极的回应,诚恳的态度则更体现出一种洒脱与大度。

我不禁想到:

闻过则喜,实为君子之美德。

君子之心,闻过则喜,是面对理性的批评与喧嚣的舆论的坦然与大度,正如荀子所说: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不论是义正辞严,还是委婉归劝,只要是适当而正确的,只要是我们犯下的错误,我们都应把此言者作为审视自己、弥补不足的老师。

由此,方能展现出君子情怀,赢得众人的赞赏,也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君不见,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即使魏急言犯进,屡逆龙鳞,唐太宗毫无芥蒂,而是将他看作明清自己得失、对错的镜子,而正是他以此人为镜,方彰显出一代帝王的肚量与胸襟,才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

无独有偶,武则天在看遍洛宾王痛斥她罪过的檄文,不怒反笑,满眼都是爱才、惜才之意。

她敢于承认错误,兴修水利,轻徭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这哪里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魏征、洛宾王之于唐太宗、武则天,是良师,是为他们辩明方向的罗盘,而恰恰是闻过则喜的治国之策,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明。

以过错为鉴,不但是完善自己的好方法,也是使自己免于犯同样错误的保障。

话剧演员于是之,曾经演过《四世同堂》,下台之后,因自觉没有全情投入,心情失落便早早离开。

而在第二天,当了解到昨晚自己的行为使得大批守候在门口的“粉丝”失望而归时,他真诚道歉,并为自己的不投入后悔不已。

此后,每遇剧本,他都诚心研读,仔细思量人物的一举一动。

《骆驼祥子》中一个本不重要的小角色被他演绎成全剧的华彩乐章。

犯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增光添彩,于是之,便是如此。

我们接受批评,真诚道歉,悉心改过,便会赢得别人认可与尊重。

若反其道而行之,只会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不光彩的一笔。

有如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事件,他们回避,耍赖,一切几乎是无赖的行径令人气愤,也使其国际声誉直线下降。

君子之心,闻过则喜,让我们坦然面对错误,拥抱一个崭新的明天!

【阅卷教师评点】文章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视觉独特,典型论据,材料丰赡,论证有力。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如何对待批判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加之材料丰富,文笔流畅且富有张力,主旨鲜明,文史知识运用自如,积累颇丰,值得中学生学习。

7.弭谤莫若自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纵使是中国作协“女掌门”铁凝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忠言逆耳,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对待自己的谬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弭谤,首先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误。

2013年法网公开赛上,前法网冠军、六号种子李娜在第二轮意外出局。

她的对手是排名较为靠后的一名美国选手,在领先的局势下,比赛因雨暂停,之后李娜表现得极其烦燥,输掉了比赛。

在随后的记者会上,李娜火气仍旧很大。

当记者问她有什么要对观众说时,她说:

“我需要说什么吗?

道歉吗?

三拜九叩吗?

”这令现场气氛降到了冰点。

余以为这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殊不知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与观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李娜明显没有保持足够的认识。

较之于莫言、铁凝的大度,这是不利于其成长的。

其实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件好事,惟有以谦虚的心接受并深入思考,我们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闻过则喜”,齐威王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

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没有因自己身为国君而发怒拒谏,反而大开纳谏之门,一时间举国上下谏言不断,数月之后,齐民想要赏赐也提不出意见了。

齐国得以“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也兑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

如邹忌所言,那些所谓因“私”、因“畏”,因有求于人而来的赞美,虽然悦耳,却无异于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惟有那些指出我们过失的人才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助力。

弭谤,最好的方法便是自修。

与其面红耳赤地争个不休,退而自省,以行动改变自我来封人之口,岂不妙哉?

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难为时,学鸠笑之,而当鹏鸟展翅而去时,学鸠应当惭愧吧?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若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修来承载自己,何以弭谤?

西蒙在26岁时已在欧洲各国巡演,获好评如潮,然而却有评论家说他是未经打磨的钻石。

西蒙听说后潜心研究,不再只顾演出,终于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

无疑,西蒙用不断的厚积完善了自己,实至名归,弭谤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

面对别人指出的谬误,我们是否能做到像铁凝、莫言那样谦虚呢?

他们感谢读者的“咬文嚼字”,而我们也要不怕被“咬”,因为谬误并不可怕,弭谤莫若自修。

【阅卷教师评点】考生抓住了材料的深层意义,提出了“弭谤莫若自修”的独特观点,立意高远,不落俗套;加之文笔大气,论证严谨,亮点频出,不愧为考场优秀应试之作。

全文充满思辨,处处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认识,这种深入、冷静的思考,才是文章能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

文章材料丰富、新颖,极富说服力。

文中“李娜对网民不礼貌”、“邹忌讽谏齐宣王”和“西蒙自修弭谤”等事例,作者信手拈来,运用恰当。

本文还做到了语言朴实、流畅,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另外,文章题目富含哲理和诗意,典雅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看点。

 

8.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方块字?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熟悉的旋律在耳边萦绕,中华两千多年的悠悠历史就是凭这迷人的方块字镌刻于墨青,流淌在人们心灵。

烟林寒树,雪夜旧舟,深山古寺,渔在清夏……简小的文字,巧妙的组合,为我们的灵魂勾勒出一份宁静与闲适。

然而,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却似乎在一夜之间冲垮了这个心灵的隐居地,纷杂喧嚣的数字时代正在肆无忌惮地侵蚀我们的文化之根,人们不禁思索: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方块字?

说起《现代汉语词典》,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位语文教学界元老:

吕叔湘。

这位早年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的语言文字学家,一生都在与错字别字做着斗争。

每当他看到报纸书籍上出现的错字,都会不厌其烦地一一挑出,然后义愤填膺地给出版社写信要求其改正。

这样对待方块字的一丝不苟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又有几人还在守护那维系民族之根的方块字?

当我们对待“内牛满面”“杯具”这样的词莞尔一笑时,当我们对路边街上“咳不容缓”熟视无睹时,我们更应该想到吕老一生的信仰与坚守,拿什么拯救你?

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的行动。

还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吗?

这篇文章一直作为小学语文课文让一代代孩子们为之感动。

德国纳粹占领了他们的祖国,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法语课,教室周围是自发旁听的小镇居民,他们眼里饱含泪水,认真倾听着他们的民族语魂。

而我们的方块字、甲骨、金文、篆隶行草楷,更是千百年来伟大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的方块字,我们的方块字,我们国家的方块字……

正是这绵延至今的方块字,把神州大地上成千上万的人凝聚到了一起,纵使铁炮敲门,敌寇入侵,也打不垮、击不散被这“龙文”牵绊的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拿什么拯救你?

我们渐渐明白,这颗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热爱的赤诚之心才能够真正的守护住你啊,我迷人的方块字。

正是对方块字的渐渐迷失与不断寻找,让我们更加坚守了对方块字的虔诚之心。

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作品的“咬文嚼字”,再到莫言感谢读者帮他消除谬误,这些文字领军人物都在以行动维护着方块字的纯洁和生机。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又怎能不去拯救我们这一民族之根?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正是这一个个方块字构成了我们的国,我们的家。

我们会去拯救你,以微小却不微弱的力量。

我们的方块字。

我们会去守护你,以一颗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之情。

我们的“龙文”。

【阅卷教师评点】这篇作文是在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谈文史知识的规范民族语言净化的议论性散文,这类文章是颇难驾驭的。

但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抒情文字述说对民族文化的忧与爱,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点难能可贵。

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

本文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才气逼人。

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

这样看来,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也要有“情感”!

作者对吕叔湘先生的熟悉度几近研究的程度,这或许应该是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硕果之一;作者巧引《最后一课》也是自己有着良好基本功的体现。

 

9.人言可敬

古人常言“人言可畏”,诚然,谣言与诽谤着实可畏,不只可畏,而且可恨。

但是,有一种人言却是可敬的,它让我们一心遮掩的谬误与瑕疵曝晒于阳光下,让那些见不得人的龌龊无所遁形。

正是这可敬可畏的人言让我们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感于百姓生活的苦楚与政事的庸敝,决心改革;司马光看清权力的复杂与利益的波流暗涌,在保守与改革的势不两立之中,这两位后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无愧于其君子之质,以谏为剑,以劝为刃,相促相进,使北宋在这谦谦君子之争中获得长久的安宁。

犹记得王安石去世之时,司马光悲痛不已,涕落满襟,这其中,也因那可敬的人言从此不再!

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之怀。

当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枉死的国人报仇雪恨时,我看见耶律楚材眼中的敬佩与向往;当成吉思汗的铁蹄向着更远的西方踏进时,我看见他眼里的忧虑与疑惑;当成吉思汗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繁华散尽之时,我看见他眼里的怜悯与痛苦。

他站在成吉思汗面前,不卑不亢,指责了他对人格的违背和对尊严的践踏,他毫不顾虑这可畏的人言是否会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他只知道他必须要说,只有如此,那沉浸于征服与杀戮的帝王才能醒悟,看清自己的过错。

人言可敬,唐太宗诚纳魏征的直言进谏方成太平盛世;汉武帝因有东方朔的直言不讳成就千古英名,是他人的挑错成就了他们的伟业,那光彩逼人的身后是可敬的人言。

人言可敬,商纣王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缄其口;刘阿斗不思诸葛亮的劝谏而乐不思蜀。

不听这挑错的人言,终使他们毁掉手中唯恐失却的权力与地位。

正如莫言所说,请别人挑错,可能会消除谬误。

接纳人言就如在磨破的袖口缝上补丁,在流血的创伤敷上草药,丑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