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118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9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堂跟踪练习: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①编钟②“书圣”王羲之

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④兵马俑⑤石窟艺术

A.③④⑤B.①③④

C.②③④⑤D.②③⑤

2.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和中外交融的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绘画

C.石窟艺术

D.文房四宝

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B.石窟艺术是随着道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

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

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北方

4.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

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

D.开凿于秦朝,宣传的是道教

5.他是东晋最为出色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

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6.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

A.龙门石窟的雕像  B.云冈石窟的雕像

C.顾恺之的绘画    D.王羲之的书法

7.他创立了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你知道他是()

A.王羲之B.锺繇C.胡昭D.顾恺之

8.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③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9.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

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

D.宋应星

10.下列各项属于《齐民要术》的有()

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②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③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④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大放光彩的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科学文化不断发展,成就突出,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结晶。

结合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有何著作?

 

(2)材料一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幅作品的作者是谁?

他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

 

(4)材料三所示佛像是在哪一个省?

反映了当时我国哪一宗教盛行的史实?

当时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CBCBDBBCA

二、非选择题

11.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12.

(1)

贾思勰;

《齐民要术》。

(2)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顾恺之;

他笔下的人物,布局严密,线条优美,活泼传神,栩栩如生。

(4)山西省;

佛教;

封建统治者借助佛教麻痹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大力开凿石窟,宣传佛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2.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人口南迁”、“汉化政策”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了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江南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5.《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

”《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人大量北迁

C.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6.历史上把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一个城市相继被六朝定为都城,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它就是今天的()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7.“(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C.南北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8.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B.秦朝、西晋C.汉朝、西晋D.西晋、北魏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人民大力拥护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10.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11.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最著名的石窟是(  )

①云冈石窟   ②龙门石窟    ③敦煌莫高窟     ④秦皇陵兵马俑。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12.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  )

A.《本草纲目》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13.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洛阳白马寺                洛阳龙门石窟  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14.周杰伦唱到: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  )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苏轼

1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

二、问答题

16.仔细观察如图并回答问题:

(1)此图表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这个原因外,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17.某校九年级

(2)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探讨活动,请你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准备】

(1)为了能深入了解北魏时民族大融合的情况,嘉瑜同学主张去了解九黎族人的历史,佳玲同学主张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你赞同谁的观点?

【表解历史】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主要内容

承认 ①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颁布均田令,并迁都  ②

奖励 ③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推行县制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  ④ 

(2)同学们收集的表格信息有残缺,请你在上表中将内容补充完整。

【认识升华】

通过“改革与发展”的探讨,同学们对改革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大多数同学认为,改革是强国之路。

(3)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产生了什么的作用?

(4)“作法自毙”出自商鞅推行变法却使自己受害的故事。

据史实记载,商鞅因变法遭车裂而亡。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1.【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局面.

2.【答案】D

【解析】

“三国鼎立”“人口南迁”“汉化政策”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同时,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因此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故选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知道其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知识的掌握,重点掌握其主要表现及影响.

3.【答案】D

【解析】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不是曹操.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形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建立魏的是曹丕,不是曹操.

4.【答案】A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准确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各类北方面食,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影响.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

【解答】

ACD.由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B.南方人大量北迁,与江南经济的发展没有关系,符合题意,故选B。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略。

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题文的“(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反映出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是: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ACD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秦朝结束混乱不堪的战国时代,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西晋结束三足鼎立的三国割据时代,三分归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和西晋的共同点。

本题以统一的朝代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

9.【答案】B

【解析】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虽然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变法措施基本保留下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同时改革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故选:

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0.【答案】A

【解析】

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提倡与汉族联姻的措施.材料“改姓为元”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用汉姓的措施.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穿汉服的措施.材料“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学说汉语的措施.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

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1.【答案】B

【解析】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2.【答案】D

【解析】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该阅读《齐民要术》.

故选D.

本题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

15.【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故选:

B。

本题以“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6.【答案】

(1)从图中看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江南社会安定,较少战乱,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等等.

(3)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故答案为:

(1)北方人口南迁.

(2)①社会安定,较少战乱;②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

(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其它原因.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17.【答案】

(1)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5世纪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了改汉姓、通汉婚等一系列汉化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所以佳玲的观点正确。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如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商鞅遭车裂而死,但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故答案为:

(1)佳玲。

(2)①土地;②洛阳;③耕战;④汉族文化。

(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

(1)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019-2020七上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及答案

2018秋岳池县伏龙初中七上历史第四单元测试

(一)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2.西晋的都城是()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羌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

5、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7、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B.南方地广人稀

C.江南经济发达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8、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推广和改进犁耕B.推广选种、育种

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D.普遍种植双季稻

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

11、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

1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

A.拓跋宏B.苻坚C.李世民D.忽必烈

13、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①编钟②“书圣”王羲之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④兵马俑⑤石窟艺术

A.③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⑤

14、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和中外交融的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B.顾恺之的绘画C.石窟艺术D.文房四宝

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B.石窟艺术是随着道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

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

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北方

16、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8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2018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

A.诸葛亮B.刘备C.曹操D.孙权

19、东汉末年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①匈奴族 ②蒙古族 ③羯族 ④氐族 ⑤羌族

⑥鲜卑族 ⑦朝鲜族 ⑧壮族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⑥D.②④⑥⑦⑧

20、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

A.氐族和羌族B.鲜卑族和匈奴族C.匈奴族和羯族D.羌族和鲜卑族

21、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藏族C.氐族D.羯族

22、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