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830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docx

课时提升作业七37要点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七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1839年,林则徐邀请美国医生伯驾为他翻译了瑞士法学家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

林则徐此举意在 (  )

A.积极对英军作战

B.加强对各国通商贸易

C.寻求禁烟的正义性

D.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

【解析】选C。

1839年鸦片战争尚未开始,故A错误;材料只提及翻译法学著作部分章节内容,故B错误;从材料中“《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可知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给禁烟寻找法理依据,故C正确;林则徐翻译法学著作重在为禁烟寻找法理依据,而非为人们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故D错误。

2.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

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

“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

是 (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解析】选D。

材料并未涉及“阿美士德”是否走私鸦片,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1832年英国就已经蓄谋发动鸦片战争,故B错误;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都坚持闭关锁国,但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说明海防松弛,故D正确。

3.(2016·江南十校联考)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选A。

解题关键是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正是《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故A正确。

4.陈旭麓说:

“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  )

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正确。

5.(2016·韶关调研)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

其中写道:

“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

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

”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B。

材料中乾隆皇帝的意思是:

西洋除了有英国外还有许多国家,如果都像英国那样派公使到北京怎能一一同意呢?

《南京条约》中没有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京,故A错误;《北京条约》中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故B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在《北京条约》之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局面早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故C错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外国公使已经可以进驻北京,故D错误。

6.(2016·海淀模拟)“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该“新约”是指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指允许列强在华建立工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没有这一内容,故A、B、D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有在华设厂的权利,故C正确。

7.(2016·沧州模拟)俄国《新闻报》说:

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

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 (  )

A.严厉惩治日本B.参与瓜分中国

C.稳定中国秩序D.策动联军侵华

【解析】选B。

据材料中“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可知主要是针对中国,不是惩治日本,故A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因此帝国主义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列强的主要目的是侵略中国,不是稳定中国秩序,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起,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6·广东六校联考)罗荣渠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解析】选D。

“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的要求。

【拓展延伸】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

(1)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

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3)这两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

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8.(2016·皖南八校联考)《(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 (  )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解析】选B。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矿设厂,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故B正确。

【拓展延伸】近代前期列强侵略的特点

(1)从侵华原因上看:

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

(2)从侵华方式上看:

以军事侵略为手段,达到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目的,经济侵略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进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

(3)从侵华策略上看:

从局部宰割、妄图瓜分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从侵华格局上看:

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19世纪末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5)从结果和影响上看:

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9.

近代有人用漫画再现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险境(如右图)。

这一情况出现受到 (  )

A.鸦片战争的刺激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解析】选C。

题干中的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故C正确。

10.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

“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

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解析】选A。

题干中“势得而气锐。

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体现出了义和团运动与多数民众反对帝国主义侵华的社会心理相符,故A正确。

11.“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

李鸿章抱怨说:

‘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

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与材料“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相符,故D正确。

12.“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这一条款应当出自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信息,联系所学可知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这是《辛丑条约》的规定,选择D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

(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

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

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016·扬州模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

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10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8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

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10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现象,据材料归纳;第二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上归纳。

(2)题据材料二归纳;第(3)题第一问实质,据材料三从社会文明转型概括;第二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对清政府的影响即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概括。

答案:

(1)现象:

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

(4分)

原因: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6分)

(2)原因:

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8分)

(3)实质:

从封建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

(4分)

表现:

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

(6分)

14.(2016·永州模拟)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

(24分)

【解析】按照题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历史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概念,如内容①:

1894年7月起,中日双方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

内容②: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

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内容③:

1895年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侵略,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答案: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

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9分)

1894年7月起,中日双方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

(6分)

1895年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侵略,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9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