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758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docx

心理学教育学补修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

•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是个系统工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A.学生

-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格赛尔双生子实验)

◆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敏感期)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少年期(转折期)

(二)青年初期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领会: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简单应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

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

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简单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识记: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识方式差异: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冲动型与沉思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斯坦福—比纳量表(世界最早的智力量表),它的智商计算公式是:

IQ=MA/CA*100

◆性格: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嵌图形测验

领会:

◆智力的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间和个体内

B.智力群体的差异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识记:

◆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内容: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领会: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第二节学习的联结理论

识记:

◆联结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正强化:

给予一个好刺激

•负强化:

去掉一个坏刺激

•正惩罚:

施加一个坏刺激

•负惩罚:

去掉一个好刺激

正强化在学校行为中的正用

正强化在上课行为中的误用

削弱在课堂行为中的正用

削弱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

•惩罚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

•黄老师进入教室时,发现他的写字台上有一堆桔子皮。

他满脸通红,向孩子们咆哮:

“谁把果子皮摆在我的台子上?

”结果没有人回答。

•我再问一遍,谁干的?

•一片沉寂。

于是老师高声说:

做这事的人,不但是猪,还是个懦夫。

我要再给你个机会,谁干的?

•老师的眼睛扫描全班,寻找这一头懦弱的猪,无人敢承认。

于是老师罚全班同学各打手心两下。

•负强化的正用

•某班的劳动班委小强因不以身作则关心班级的劳动卫生工作,被班主任撤了班委的职,后来他因此觉得羞愧,劳动态度变得很积极,班主任为了使他的良好行为延续下去,取消了对他的惩罚,重新让他当了劳动班委,后来他的工作表现一直很好。

•领会: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程序教学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1)教材分为小步子

(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

(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

(4)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5)尽量低的错误率

简单应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学习的实质:

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识记: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顿悟和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学习者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

◆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简单应用: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综合应用:

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第四章学习的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

识记:

◆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领会: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识记:

•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领会:

•强化理论:

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领会:

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综合应用: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识记:

•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

领会:

◆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领会: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经验内化说

◆现代迁移理论的观点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简单应用: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识记:

•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识记: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三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概括: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简单应用: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应用各种直观形式

A.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B.词与现象的配合

(2)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识记:

◆记忆的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领会: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

◆同化说

◆动机说

综合应用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深度加工材料

◆有效应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识记:

•技能:

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识记:

•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简单应用:

操作技能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领会:

•1.加里培林心智动作形成的阶段

(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认知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简单应用:

•心智技能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使用正确言语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识记: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领会:

•1.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划线

•2.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

•领会: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控原则

•个人自我效能感

•简单应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训练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识记:

•问题的成分:

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

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启发式、算法式

领会:

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简单应用: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综合应用: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

•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识记:

•创造性:

指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领会: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

•智力

•个性

综合应用:

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识记:

•态度: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白哦先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领会: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识记: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简单应用: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

简单应用:

良好态度和品德培养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识记: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工作遵循原则

•第二节心理评估(略)

领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小组辅导

简单应用: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行为改变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情绪ABC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识记:

•教学目标: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教师常用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提问、练习、游戏。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领会:

教学事项包括:

◆引起学生注意

◆提示教学目标

◆唤起先前经验

◆呈现教学内容

◆提供学习指导

◆展现学习行为

◆适时给予反馈

◆评定学习结果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简单应用:

•布卢姆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

(2)情感目标

(3)动作技能目标

•教学策略的种类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3)个别化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识记: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领会: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识记: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信度、效度、区分度。

领会: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识记: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

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后评价的差异。

•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领会: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微格教学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育学

思考

1.联系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2.教育是任何人都能从事的工作吗?

3..教育研究首先是从“神经病”人开始的?

(答案:

是的)

4.教育是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才选择的职业吗?

前言

一、教育学的概念

英语Pedagogy(教育学)来源于希腊语的“教仆”(pedagogue)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它最早“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行动”,19世纪未,人们对源于“教仆”的教育学逐渐不满,于是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来取代Pedagogy。

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是大约在20世纪初从日文译过来的。

从内涵上来说,“教育学”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

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等一样属一级学科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师范院校一般称为:

“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或“教育原理”等。

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前言

二、从教育映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

中国:

“教育”(构词法)——专制、等级制西方:

“EDUCATION”———民主、平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

•教育方针是人们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制定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它是主观见诸客观。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思考)

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属理性认识。

教育实践经验则偏重感性认识。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

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论语》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启发性学习和学习与行动结合;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形而上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世界最早系统教育问题专著

〔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有教无类的延伸

〔法〕卢梭:

《爱弥儿》自然性

〔英〕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儿童、活动、经验)

〔英〕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老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美〕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前苏联〕凯洛夫:

《教育学》

•五、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1实验教育学:

〔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德〕拉伊《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德〕狄尔泰(生命哲学)《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

•3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杜威《民本(主)主义与教育学》

•4批判教育学:

〔美〕鲍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