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515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docx

暨南大学中特笔记整理

1、古希腊的理想国,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思想?

2、“思想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为什么?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

4、“卡夫丁峡谷”能否跨越?

5、中国改革开放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6、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原因

7、斯大林模式的综合评价

8、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在哪里?

9、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

10、制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任何一个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个要素:

1.这种理论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自由、平等依然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认为平等比自由更平等重要,就是左派;相反则被认为是右派。

2.这种理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社会的不平等不自由集中反映在当时的产业工人身上,马克思主义就是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自身解放和斗争的哲学。

3.这种理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建立由全部的自由人联合起来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而不是宗教?

答:

所有的宗教讲的都是彼岸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有一种神灵意识;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盲目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外延——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

内容包括和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社会批判和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通过消除社会的“经济暴政”,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三个犹太人改变世界——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爱因斯坦(研究自然世界)、弗洛伊德(研究人类自身)。

第二讲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本章主题: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二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进程

第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实践(社会主义阵营有17个国家,例如苏联)

一、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

乌托邦的思想源远流长:

1、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2、古代中国《礼记·礼运》。

(二)、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何谓“资本主义”

1、经济制度:

私有制雇佣制竞争

2、文化精神:

个人主义[希希文明]神性文化希腊(众神),希伯来(一神)

3、综合:

价值理念——自由平等

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和发展是由手工工厂、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而促成的。

(手工工场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载体,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同的阶段

1、资本主义

(1)孕育阶段

(2)自由竞争(3)垄断(4)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

(1)空想

(2)1848年第一次飞跃(3)1917年第二次飞跃(4)第三次飞跃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

3、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

(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思想从萌芽走向相对成熟。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博内拉的《太阳城》

主要特点:

(1)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2)借鉴古希腊柏拉图思想、早期基督教平等思想和正在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

(3)虚幻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作品通常都含有虚构夸张、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这些作品带有很强的空想味道)

2、17-18世纪中期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的《平民宣言》

主要特点:

(1)用理性论批判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

人格三要素:

理性(真假)、意志(善恶)、情感(美丑)

(2)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的基础之上;

自然状态,自然本性,自然规律。

(道家

(3)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社会原则;

(4)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

 

3、19世纪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

圣西门《论失业体系》、傅立叶《四种运动论》、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主要特点:

(1)未来社会设想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

(2)机器大生产、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本前提

(3)有自己的信徒,有实践活动

(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韦伯在《宗教社会学》写到,只有对未来社会有空想,才对现实社会有动力。

社会要如何发展好,需要理性哲学和经验哲学。

社会发展有无线的可能,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摸着石头过河——经验哲学,经验探讨也有局限。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思想本身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是两个单词,知识阶层,知识分子。

知识阶层跟俄罗斯的农奴制改革有关。

学习欧洲的文化思想,对文化思想进行传播。

体现了社会关怀和社会性。

知识分子跟法国有关。

雷福思被认为是间谍,情报还是源源不断流向普鲁士,因为他是犹太人,当局不为他平反。

左拉为他呐喊,发表文章:

“我控诉”。

文章发表第二天,法国各行各业的人为雷福思请愿。

知识分子的第二个要求:

批判性。

本质是知识分子必须进行社会关注,社会关怀的表现方式经常通过批判实现。

知识分子像牛虻一样,咬一口是为了让他重新焕发活力,而不是咬死。

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社会。

二、科学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需要理论的指导。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的无产阶级斗争)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如何进行有效的阶级斗争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继承关系体现在: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像人猿和猿人。

人猿当中包含人的因素才能演化为猿人。

猿人也包含人的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包含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因素,而科学社会主义也继承性地包含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思想。

根本区别体现在: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是凭着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

(三)社会主义国家屡屡出现“空想”的理论或“空想”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愿望越强烈,现实越落后,往往会出现画饼充饥式的空想。

2历史根源:

各个民族传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打出的口号都归为:

政治上等贵贱、经济上均贫富等,容易产生过上绝对平等生活的空想。

3理论根源:

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社会主义的实践总是受到两部“经”的影响,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二是苏联模式的经验。

4认识论根源:

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四)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现代工业落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远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2政治条件:

300多年的沙皇君主专制制度。

(民众的民主素养低下)

3文化条件:

文盲占人口的75%;

4外交条件:

长期对外扩张侵略,形成大国沙文主义。

这些为苏联建立后形成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提供了历史基础。

苏联建立后,俄国在国际上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

内忧外患的特殊环境,为后来采用非常手段、形成高度集中的集权模式提供了环境动因。

(五)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新认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

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的1.0版本——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讲公平没效率;社会主义的2.0版本——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讲效率失公平;社会主义的3.0版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的社会主义,兼顾效率与公平)

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人解放思想必须立足于实事求是)

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

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六)社会主义的几次飞跃

1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

2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标志: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

(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第三次飞跃的重要标志:

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

第三讲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一、建设什么样的党——国家道路选择问题

(一)背景:

1中华民族古代文明

2两种植物引发的战争:

茶叶、罂粟

3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

(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案

3“求富”、“求强”的方案

4建立资本主义立宪制度的方案

5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无产阶级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选择历史”与“历史选择”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当的信赖与认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

这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怎样建设党——党的建设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1前车之鉴:

苏联解体

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

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

前车之鉴:

苏联解体、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红旗飘落、东欧剧变

(1)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提出和实践的检验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俄罗斯的民粹派希望吸收西方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潮,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农奴社会的形态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

马克思对此认为,首先由于东西方自然环境的不同。

西方自然形态形成了私有制的、注重交换的经济形态,东方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需要团结来对抗自然灾害,导致很早地进入到集体形态的经济方式,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东方社会可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党内斗争时期:

由苏联高层领导建议通过“剪刀差”来进行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做的两件大事,它使得中国农民的日子好起来了。

2“新经济政策”的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

苏联7年,中国3年。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小农经济社会大生产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农民自愿)

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6.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管好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党的建设,提倡党政分开)

7.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

(1)经济——高度集中

A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B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轻工业)

C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强制性、高度集中性)。

(2)政治——过度集权

A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一个政党的权力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

B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法律条文的解释权掌握在斯大林手中)。

C国家结构形式上,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通过安全机关强化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职能

(3)文化

A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原则

B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

C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

4专题:

为何社会主义国家容易出现个人崇拜问题

1.历史原因——小农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

2.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

3.个人因素——一方面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另一方面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波助澜。

4.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识不强(民主的养成缺乏一种系统的过程)(个人崇拜最终导致苏联的红旗倒地。

(二)国内背景——解决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的改革处于发展关键阶段

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2.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

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

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3)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4)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5)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资本主义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3.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

资本主义处于良性循环的成熟稳定状态,而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不管环境多么不好,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而要做好自己的事,执政党的建设和科学领导尤为重要。

四个必须

执政党必须做到: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起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三个代表: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终落脚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第四讲实现怎么样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变化

1.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A从原来敌我矛盾的单方面统治到社会管理,平衡协调各方利益。

B从团结到和谐,不同利益、诉求,在博弈中处理好各方关系。

2.社会需求逐渐提高

从贫穷到温饱到小康,现在不只是城市人,弄明也有多种需求。

3.发展方式开始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非均匀发展)

能源危机:

大庆油田的石油枯竭。

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

五大水系只有珠江水系干净,被防水系污染严重。

4.发展环境日益复杂

我国的发展模式类似于美国模式,属于高消耗,但美国人口3亿,中国有14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

三个没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变;生产力水平低没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文化水平得不到满足没变

1,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2,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但中国人又是国际奢侈品最大的买家。

3,制度化水平依然比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中

发达国家经验教训:

人均1000—3000元,社会矛盾期,有增长无发展

1:

“无工作的增长”,增长没有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

2:

“无声的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但人的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

3:

“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两级分化。

4:

“无根的增长”,由于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或正在消失。

5:

“无未来的增长”,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对后代子孙生存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写入党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必须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1.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检验:

“5·12”汶川特大地震,全球性金融危机

2.风景这边独好:

转方式,以危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促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

3.改善民生:

1)建立了总人数超过13亿的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超千万;3)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四、十八大

(一)【十八大报告】: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二)“六个不足”【十八大报告原文】:

必须清楚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八大报告原文】:

1.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四)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报告原文】: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一贯制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1.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

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

2.环境资源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剖析。

3.精神信仰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

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

题目:

一、导论部分:

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

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的1.0版本——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讲公平没效率;社会主义的2.0版本——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讲效率失公平;社会主义的3.0版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的社会主义,兼顾效率与公平)

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人解放思想必须立足于实事求是)

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

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中国的改革处于发展关键阶段

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2.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

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

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3)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4)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5)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资本主义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3.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

资本主义处于良性循环的成熟稳定状态,而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不管环境多么不好,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而要做好自己的事,执政党的建设和科学领导尤为重要。

三、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写入党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必须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1科学发展观经受了实践检验

2转方式促增长。

3改善民生。

(三)1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及功能

1)邓小平理论: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僵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障和领导力量。

3)科学发展观:

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学回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五、空想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一)继承关系体现在: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像人猿和猿人。

人猿当中包含人的因素才能演化为猿人。

猿人也包含人的因素。

)空想社会主义包含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因素,而科学社会主义也继承性地包含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思想。

(二)根本区别体现在: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是凭着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

 

二、)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