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479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80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docx

届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5

【考纲点击】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命题规律】

化学常用计量是化学计算的基础,贯穿于高中化学始终,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高考主要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来考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或利用物质的量在元素化合物、理论方面计算中的应用。

2012年会继续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状态、溶液的体积及在溶液中存在状态等角度设问。

借助阿伏加德罗定律考查气体温度、压强、体积、分子数、密度等量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另一热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在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背景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考查也是命题趋势。

【重点知识解读】

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化学量的换算关系

进行以上各量换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

在应用Vm=22.4L/mol时,一定要符

合“标准状况”和“气态”这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①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数目间的关系;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③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4)“四个无关”:

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的多少均与温度、压强的高低无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该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但溶质粒子数的多少与溶液体积有关).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即V1∶V2=n1∶n2.

(2)同温同压下,两种不同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摩尔

质量之比,即ρ1∶ρ2=M1∶M2.

(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气体的

摩尔质量之比,即m1∶m2=M1∶M2.

(4)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与其摩尔质

量成反比,即V1∶V2=M2∶M1.

(5)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

比,即p1∶p2=n1∶n2.

注意:

(1)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不因温度、

压强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时,首先要判断物质在所

给温度和压强下是否为气体,若物质为非气态则不能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3)阿伏加德罗定律既适用于单一气体,也适用于混合气

体.若为混合气体,则组成成分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如2NO+O2===2NO2不适用.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与换算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cB=

w=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S)的换算

c=

S=

3.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饱和溶液中:

w=

×100%

4.气体溶质溶于水中制得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溶解某气体VL,所得溶液

密度为ρ,则:

c=

w=

×100%=

×100%

×100%

5.稀释定律

(1)如用V1、V2、c1、c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有:

c1V1=c2V2.

(2)如用m1、m2、w1、w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有:

m1w1=m2w2.

注意: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方法:

设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和w2的两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

(1)两溶液等质量混合,则w=

(w1+w2).

(2)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大于溶剂的密度,则

w>

(w1+w2).如:

H2SO4溶液.

②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小于溶剂的密度,则

w<

(w1+w2).如:

氨水、酒精溶液.

【考点突破】

考点一 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例1.把500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

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0.1(b-2a)mol/L

B.10(2a-b)mol/L

C.10(b-a)mol/L

D.10(b-2a)mol/L

解析 BaCl2与Na2SO4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Cl-与Ag+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每份混合溶液中的BaCl2为amol、Cl-总物质的量为bmol,又因为在KCl中,钾离子与氯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每份溶液中KCl对应的氯离子为(b-2a)mol,钾离子的物质的量也为(b-2a)mol;总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与每一等份混合溶液中的浓度相同,则c(KCl)=

=10(b-2a)mol/L。

答案:

D

特别提醒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

在应用Vm=22.4L/mol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1)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3)“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4.“七个无关”:

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的多少均与温度、压强的高低无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该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但溶质粒子数的多少与溶液体积有关)。

变式探究1在aLAl2(SO4)3和(NH4)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molBaCl2,恰好使溶液中的SO

完全沉淀;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molNH3,则原溶液中Al3+的浓度(mol/L)为(  )

A.

B.

C.

D.

解析 由于产生cmolNH3,则必定有NH

cmol,使SO

完全沉淀需Ba2+bmol,因此SO

有bmol。

根据电荷守恒:

2c(SO

)=c(NH

)+3c(Al3+),则

3c(Al3+)=

mol/L

c(Al3+)=

mol/L

答案:

C

考点二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例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4g镁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NA

B.1L0.1mol/L乙酸溶液中H+数为0.1NA

C.1mol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10NA

D.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的分子数为NA

解析 24g镁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4g/24g·mol-1×2=2mol,为2NA,A错误;乙酸是弱酸,不完全电离,B错误;甲烷是10电子分子,C正确;标准状况下,乙醇是液体,D错误。

答案:

C

名师点拨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问题,实质上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间的换算,需要特别注意的主要有:

1.条件:

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定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2.物质状态:

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己烷、辛烷、CHCl3等。

3.物质结构:

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惰性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等双原子分子,以及O3、P4等。

4.氧化还原反应:

考查指定物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常设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电子转移(得失)数目方面的陷阱。

如:

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Cu与S反应等。

5.电离、水解:

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或浓度时常设置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

6.一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SiO2、Si、CH4、P4、S8、CO2、烃(如烷烃中单键数)等。

7.常见的可逆反应:

如2NO2N2O4,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

8.摩尔质量:

特殊物质如D2O、18O2等。

变式探究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

B.乙烯和环丙烷(C3H6)组成的28g混合气体中含有3nA个氢原子

C.标准状况下,22.4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D.将0.1mol氯化铁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含有0.1nA个Fe3+

解析 A中SO

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为2nA;B中乙烯和环丙烷的最简式相同,28g气体中含4nA个氢原子,B错误;Cl2和NaOH反应时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Fe3+在水溶液中水解,D错误。

答案:

C

考点三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与换算

例3 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VmL,溶液密度为d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g。

(1)用w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m、V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w、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c、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为___________。

解析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换算,一定要通过溶液密度这个桥梁来进行。

答案 

(1)S=

×100g

(2)c=

mol/L

(3)c=25dwmol/L (4)w=

%

知识归纳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cB=

,w=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S)的换算

c=

,S=

3.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饱和溶液中:

w=

×100%。

4.气体溶质溶于水中制得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溶解某气体VL,所得溶液密度为ρ,则:

c=

w=

×100%=

×100%。

5.稀释定律

(1)如用V1、V2、c1、c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有:

c1V1=c2V2。

(2)如用m1、m2、w1、w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有:

m1w1=m2w2。

特别提醒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方法:

设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w1和w2的两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w。

(1)两溶液等质量混合:

w=

(w1+w2)。

(2)两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大于溶剂的密度,则w>

(w1+w2),如:

H2SO4溶液。

②若溶液中溶质的密度小于溶剂的密度,则w<

(w1+w2),如:

氨水、酒精溶液。

变式探究3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17V+22400)/(22.4+22.4V)

B.w=17c/(1000ρ)

C.w=17V/(17V+22400)

D.c=1000Vρ/(17V+22400)

解析 由c=

mol/L

由上可推知:

ρ=

设溶液的体积为1L

由c=

可得w=

w=

因此只有A项不正确。

考点四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例4 实验室配制500mL0.5mol/L的NaCl

溶液,有如下操作步骤:

①把称量的NaCl晶体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

蒸馏水溶解。

②把①所得溶液小心转入500mL容量瓶中。

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④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⑤将容量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本实验用到的基本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观察液面的情况如上图所示,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

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

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应如何处理?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操作步骤②)溶液流到容量瓶外面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为防止仪器的遗漏,可根据步骤进行选取。

(3)根据c=

,V偏小,c偏高。

(4)加蒸馏水超过刻度,V偏大,c偏低,这种情况下配制的溶液浓度不是0.5mol/L,因此要重配。

答案 

(1)①②④③⑤ 

(2)500 mL容量瓶、托盘天平、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3)偏高 (4)偏低 偏低 (5)重配 

重配

思维拓展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根据c=

进行分析:

1.若称量固体溶质时,操作无误,但所用砝码生锈,m偏大,结果偏高。

2.若没有洗涤烧杯内壁,使n减小,结果偏低。

3.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则对结果无影响;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则结果偏低。

4.俯视、仰视对结果的影响:

(1)仰视刻度线:

由于操作时以刻度线为

基准,故加水量增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

c偏低。

(2)俯视刻度线:

加水量减少,溶液体积变小,c偏高。

变式探究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

(2)甲学生:

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线,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

用100mL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水至100mL刻度线,搅拌均匀。

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100mL×3.6mol/L

V=20.0mL

(2)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高考失分警示

1.在运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应把握22.4L/mol的使用条件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如SO3、CHCl3、苯、辛烷等,在标准状况下为非气体,命题者常把这些容易忽视的液态或固态物质作为气体来命题,让考生落入陷阱。

而有些物质虽是气体,但给出的气体数值没有指明是否在标准状况下,也不能直接利用22.4L/mol(换算其物质的量)。

2.一些物质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需要借助化学方程式分析才能挖掘出其隐含的变化情况。

如NO2存在与N2O4的化学平衡,NH

、Al3+、CO

等存在水解平衡。

考生若不注意挖掘隐含变化,往往会误入歧途。

3.在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溶液的体积要用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求得,并且要把溶液的体积单位换算为“L”而不是“mL”。

在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氨水的溶质以NH3计算,而不是NH3·H2O;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而不是CuSO4·5H2O等。

4.由于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标线),所以配制80mL溶液应选100mL的容量瓶,应以配制100mL溶液的标准计算溶质的量,并且指明所需仪器为100mL的容量瓶。

一、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的考查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问题,实质上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间的换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准确掌握有关概念的内涵。

主要有:

1.状态问题,如标准状况下SO3为固态,戊烷为液态。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适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相同状况下的气体适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2.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18O2等。

3.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O3、白磷、稀有气体等。

4.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如SiO2、P4、CO2等。

5.物质中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发生水解,如Na2CO3中的

、AlCl3中的Al3+。

6.常见可逆反应,如2NO2

N2O4,弱电解质不完全电离等。

7.应用22.4L/mol时,物质是否为气体,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8.某些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如:

特别提醒:

(1)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不因温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时,首先要判断物质在所给温度和压强下是否为气体,若物质为非气态则不能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3)阿伏加德罗定律既适用于气体纯净物,也适用于混合气体.若为混合气体,则组成成分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如2NO+O2===2NO2不适用.

【典题训练1】

(2010·福建理综·T7·6分)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18

中含有

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L空气含有

个单质分子

C.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

D.含

溶解于1L水中,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命题立意】本题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计算能力为出发点,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和判断的掌握情况,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此题型的考查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如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之间的换算成为高考的热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

(1)熟练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其它量的换算公式;

(2)对常见物质的性质熟练掌握。

【规范解答】选A。

选项A:

18

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它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即为1NA,A正确;选项B:

空气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不只是单质,B错误;选项C:

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1mol氯气只转移1NA电子,所以C项错误;选项D:

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

可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但溶液体积不是1L,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D错误。

【类题拓展】解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以N=m/M·NA为中心的有关基本粒子计算是,应注意看清所求粒子的种类。

2.以气体物质为中心的计算,解答此题应注意:

(1)若题目给出物质的体积,一要看是否是标准状况,若不是标准状况,则1mol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2.4L;二要看是不是气体,如不是气体,则无法求算其物质的量及其分子数。

(2)若题目给出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则粒子数目与外界条件无关。

(3)若气体为稀有气体,须注意它是单原子分子。

3.与物质结构基本知识联系,考查物质所含的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等。

解答此类题目应弄清物质的构成,正确运用粒子之间的求算关系。

4.与氧化还原知识结合,着重考查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转移数目。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电子守恒规律。

二、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

点拨: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

在应用Vm=22.4L·mol-1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1)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3)“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4.“七个无关”:

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的多少均与温度、压强的高低无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该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但溶质粒子数的多少与溶液体积有关)。

5.有关同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规律

(1)溶质相同的两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为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2)溶质相同的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时:

①对于密度小于1g/cm3的溶液,如氨水、乙醇的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时质量分数小于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②对于密度大于1g/cm3的溶液,如硫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时质量分数大于两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

【典题训练2】

(2010·海南高考·T4·2分)把V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mol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mol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

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A.

mol·L-1B.

mol·L-1

C.

mol·L-1D.

mol·L-1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

化学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离子浓度的计算,此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了化学计量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

【思路点拨】

【规范解答】选D。

由离子方程式:

2OH-+Mg2+=Mg(OH)2↓可知,OH—为amol,则Mg2+为a/2mol,MgSO4为a/2mol;由离子方程式:

SO42—+Ba2+=BaSO4↓可知,Ba2+为bmol,SO42—共bmol,MgSO4和K2SO4共bmol,则K2SO4为(b-a/2)mol,其含有的K+为(b-a/2)mol×2=(2b-a)mol;原混合溶液中的K+为2×(2b-a)mol;所以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mol·L-1

三、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原理:

cB=nB/V=m/MV(M-溶质的摩尔质量,配制某种溶液时是定值)

误差分析:

1.称量或量取时所引起的误差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导致称量物质的实际值是大于称量值;

②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