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立春重要性.docx
《北方立春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立春重要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方立春重要性
北方立春重要性
【篇一: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我看了顾长卫的新作《立春》,有一些话要说。
觉得《立春》比《孔雀》差多了,首先是编剧的问题,同样是李樯的作品,《立春》反而不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至少《姨妈》一片还比较流畅,虽然也太过戏剧化。
现在看来李樯是一个特别文学化的编剧,我甚至觉得《立春》大概是他自己的青春回忆吧。
记得前不久在天涯看到一篇散文,叫《我的被诗歌引渡的青春地理》(阿贝尔作品),主题有点和前者类似—被文学艺术改变了的人生。
这篇散文写得很好,但它是一个文字作品,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怎样,是不是就像《立春》那样,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照见一些和她类似的人的经历,搞不好就弄成了殃视著名煽情派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嘉宾在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自己那些难忘人生经历,遭受的磨难,受过的帮助和鞭策,弄得自己和别人都感动了。
当然《立春》绝没有那样糟糕,非常明显的是,它把“艺术人生”的主题升华了,艺术是表面的,内里是一些不甘于平凡的人,借艺术的翅膀,腾飞自己的人生,借春天的阳光,开放自己的那朵花,但他们周围是绝大多数固守平凡生活点滴乐趣的人,于是前者便成为“异类”,这是一个极少数异类被绝大多数同类所挤压变形的悲剧故事。
现实世界的确就是那样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从何角度入手,我以为《立春》做的不是很好,它要的太多,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张力,剧中的青年画家,舞蹈教师,骗子歌手,乃至主角王彩玲,如果拿出来单个表现,都将会非常精彩,但是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入手,让这些精彩的人物一个个如流水一般走了过场,手法比较老套了,李樯重复了《姨妈》里面的做法,而且中国当代电影里面(如《长恨歌》《叶落归根》)亦可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
所以说顾长卫还不如采用《孔雀》中的分段式结构,让看似散文化的叙述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会解决很多问题。
《立春》的前半部分有很多戏剧化的情节,多得令人别扭,也许顾长卫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比如王彩玲的形象,并不是“丑”字可以形容,怎么说呢,她使人一看到就难受别扭,因为扮演者蒋雯丽本身是漂亮的,只不过被故意整成那样,这和现实就有距离了,要知道一个人的长相是一天天形成的,所以一般都比较自然,严格来说,长相令人难受的人是非常少的,而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又当别论,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夸西莫多,或者是李沧东的《绿洲》中的那个女性瘫痪,也就是说,这些艺术人物的外表的“丑”和内在的“美”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立春》算是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然后在这个“美与丑”次主题上大做文章,难道该片的叙事不就是基于此点而推动的吗,
现在我想说说该片令我欣赏的部分,是那个舞蹈教师出现以后了,这个舞蹈教师的形象,气质都很有感觉,他的特殊不是靠装出来的,他的悲剧性也是先天注定了的,“美与丑”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格局显然不适用于他。
片中“强奸”的那个场景,我以为顾长卫拍出了很好的感觉,尤其是厕所上写着的那个“男”字,显示了舞蹈教师向世人重新宣布了自己的性别,而这个所谓的“强奸”根本就是假的,用意一方面是对世界的抗议,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放逐于现实-他借这个事件把自己送进监牢。
“强奸”事件发生后,舞蹈教师依然优雅地走回排练场,那段最后的独舞有种说不出的荒诞和优美。
后来王彩玲进监狱看舞蹈老师,他掂起足尖对王彩玲说这布鞋和舞蹈鞋一样,还可以跳舞?
?
看到这里我是十分感动的。
令我欣赏的还有一些场景:
王彩玲给画家当人体模特,影像,色调都很美;舞蹈教师向王彩玲“求婚”未成,然后一个人走在小城的雪夜里面,摄影非常有感觉;王彩玲回家过年,早上起来听见鞭炮声,推门见母亲在外面高举一挂鞭炮在放着,然后母女二人互问新年好,背景是被雪覆盖的大山,苍茫中隐然有沉默的祝福。
非常棒。
总之,顾长卫还是一个不
错的导演,《立春》有令人激赏的段落,但整体不如《孔雀》,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立春》之思想讨论
关于电影《立春》,我写过一个很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样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
其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中王彩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
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年代那些在小地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着他们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是内心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
所以王彩玲那么想去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
可惜北京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她,只因一个荒谬的理由,她没有北京户口。
有人说《立春》是在“丑化人物”,这种评论显然是简单了,其实《立春》真正丑化的只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帮王彩玲办户口的北京倒爷,看到他我就想笑,其中的原因?
?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我想问问什么是户口?
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
是就业的前提条件?
是把一个个自由个体限定在某一区域里面的技术手段?
是维持安定和谐的基础?
是把公民分为三六九等的凭证?
是一副有色眼镜?
?
呀,这段话里面不会有什么敏感词汇吧,我看我还是不说了,安全第一,还是来说说北京,我认为王彩玲根本不了解北京,至少在她心目中没有北京常态的生活,有的只是音乐学院,灯火辉煌的舞台,换句话说,她认为北京是可以让她实现梦想的荣光之地,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换为上海,广州。
我想如果王彩玲真正来到了北京、上海,并在那里生活,她一定会明白这些地方也很有一些王彩玲,黄四宝,也会面对绝大多数灰头土脸的芸芸众生,她一样会感到压抑,感到实现梦想的困难,感到困难到极致的绝望,但至少她努力过了。
而在《立春》里面,绝望也是绝望,同时也有终身的遗憾,因为户口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一搏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立春》里面提出了一个制度压抑人性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
已故影评人卡夫卡.陆生前常常爱说一个词:
“未庄”,未庄是什么意思呢?
答曰:
“小地方,没见过世面的人们”。
这里的“小地方”其实是一个文化隐喻,即一个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一体化的文化(政治)系统里面,不能容许异类和异见的存在,这就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地方,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安阳,或是西北边陲小镇,都是一样的,都被划分为生产队,村,县,市,机关,企业?
?
全都是“未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要命的“未庄”语境,致使中国很大一部份艺术家有一些畸形的心态,仿佛自绝于人民似的,“我的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我的电影观众在500年以后”,我隐约觉得〈立春〉似有对此心态的自嘲,而且在自嘲中犯了自己所嘲讽的毛病。
不然它不会那么刻意去找很多别扭出来,比如“美与丑”这个对比也太明显了,隐喻太过清晰和刻意,反而失去了叙事的自然和流畅,这种“观念先行”的毛病,是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前
卫标签,但是人们却失望地看到,初时最前卫最边缘,甚至是倍受打压的年轻艺术家,一旦获得成功的机会,向金钱和权力的投诚比谁都快。
这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悲喜剧之一吧。
所以我希望从“艺术”的魅惑之中跳出来,之所以盛赞〈孔雀〉,就是因为它的内在有一种积聚多年而迸发的力量,并且不失于清新流畅,北方小城普通的一家,仍然深刻的折射了上述的一切问题。
比较狡黠的是,无论是〈孔雀〉还是〈立春〉,顾长卫都选择了“过去时”,因而轻巧地避开了当下暗存的危机。
〈立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叙事背景下说得已经很明显了,王彩玲、舞蹈老师等人的悲剧,应该是一个意识形态单一的社会所造成的,而一个相对进步的,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是应该容忍舞蹈老师这样的人存在,应该鼓励王彩玲的梦想,至少不要打压他们。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通天塔〉里面一个令我感到震动的对话,(孩子):
“妈妈说墨西哥是很危险的地方。
”(大人回答):
“是啊,在墨西哥满街都是墨西哥人”。
太多时候,我们的惧怕,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怨恨,完全是因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因而西方有一个巴别塔的寓言,人们之间的沟通是如此困难,但人类若想要真正摆脱相互杀戮的野蛮过去,就必须在通往巴别塔的路上艰难前行,而不是用仇恨,用不理解的异样眼光看待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如果我们真能拥有一个宽容,多元的社会,野百合定然会在春天的阳光中开放自己的那朵最美丽的花。
立春---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前两天看到一位兄弟的帖,是关于立春这部电影的,很推荐,于是我去看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万物生机勃勃.电影在说一群人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这一群人不是普通的一群.是一些有思想或自认为有思想,有追求或自认为有追求的人,是不同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人过个生活也就算了.用影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和一般的人缺乏共同语言,是那个小城市的
孤岛---任何城市都有.不能同化于普通人.反而让普通人如梗在喉.为什么呢?
除了那个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不能包容理解这样的人以外,这是个对生活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
你瞎折腾个啥啊?
我们不都是这么过的吗?
都象你们这样想,我们还不过日子咯?
!
全片关键的还是三个人.一个是黄四宝.喜欢画画,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希望考上美院,到北京去,改变自己炼钢工人的现况.他是看不起现在的自己,跟周围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说看不起他们吧算言重了,最起码是认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绘画是他达到自己人生生活目的的一个手段.去北京,不管到哪里去,只要能离开这个城市就好.电影末尾,他开了个婚介所.想赚钱发财,坑蒙拐骗是不可少的.对他而言,无在乎放弃自己,一切都是一个手段.有钱有车,可以了.还有一个是舞蹈老师.那时候普通人说的娘娘腔,二姨子.现在不会了.现在的艺术家大胡子,小辫子---范伟那样的贩老师.他也是孤岛中的一员.没人接受理解甚至误解让他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很可惜.现在就不会了.最主要的一个是王彩玲.一个想到巴黎歌剧院去唱歌的不好看的女人.开始我看她满脸黑斑,眦牙,大肥屁股,想要个北京户口,要去音乐学院,基本也把她归于黄四宝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就想改变现状的女人.后来的看法变了.从开始上课每节收费十元到后来无私帮助一个假的患癌症的小姑娘---那小姑娘城府又现实,在邻居女人一句我不就比你还差了吗之后反唇相讥,在最终她收养了一个小姑娘之后,我觉得这个女人真的不错.在天安门广场前和女儿说儿歌,她的歌声响起,很美的感觉.没有迷失自己.
在如今这个社会,努力和机遇已经不是重要的原因了.你会发觉你的勤奋努力并不一定能让你达到致富和成就的目的.每一个人心里渴望成就向上的理想是一样的,但每一个人的
能力和命运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平庸地活着.而是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平庸的现实.他们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而不是被我们来嘲笑.最近有部电视剧叫福贵.一个男人,原来是被抓了壮丁的国民党兵.被俘后要求回家.而一起的同乡选择了参军.后来福贵做了一辈子农民,而那个同乡后来回乡当了县长.以后的几辈他们都是霄壤的区别.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这句话有道理.
而对于已经决定了的生活,如何看待是你需要选择的.象王彩玲一样,不迷失,让自己感到快乐.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的人,就由她去吧.说王彩玲,还是要说说她的爱情.追求,实在不行,就随便找个人嫁了算了.全片看来,她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爱情.虽然有一次动心了,是她刚看到黄四宝的时候,认为他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事实证明只是一头热而已.我觉得还是黄四宝觉得她不够漂亮.正是因为不够漂亮,所以向周俞那样的炼钢工人才敢有非份之想.黄四宝还是很漂亮的男人.不管男人漂亮不漂亮,都会希望有个漂亮的女人吧.人之常情.就算自身的条件差,想一想还是正常的.
王彩玲要说可悲,就是有追求不甘心平庸但真的没有能力向上.
没有一个可以理解她的,条件相当的男人.
和自己的养女在一起,寻找另一种快乐吧.
献给王彩玲这样的人.女人也好,男人也罢,快乐一点,何必呢.
《立春》后春寒料峭
——电影《立春》看后
顾长卫的这部新片,很多人说看后感觉郁闷,电影三小时,仿佛经历一场梦魇,三小时,压抑的心,最终也没找到出口。
名曰《立春》,观众满怀期待,但捱到电影结束也没有让人感到半点春意,正好相反,冬天的寒意更加彻骨浸髓透心,而且似乎没有尽头。
导演在揶揄观众?
或讥诮冷嘲现实?
电影里的故事,大约发生在最近的一个年头。
一个被钢铁工业污染的小城,地处偏远的外省,并不算闭塞,有一群年轻人,仿佛义无反顾地在追求着西方高雅艺术,音乐、绘画和舞蹈。
钢铁厂的男工周俞,在广播中听到声乐老师王彩玲的演唱,立马找上门去,要跟她学声乐,并爱上了她。
但周俞是常人,热爱艺术无非是机会主义的动机,借音乐对抗朋友的绘画爱好,或许还打算借此机缘找个老婆。
但当他发现王彩玲不爱他,而是爱上他的朋友黄四蛋时,妒忌的毒火也会让他落井下石。
周俞的朋友黄四蛋是绘画爱好者,一心想考北京的美术学院,从而离开这偏僻的小城,但一再败北。
他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王彩玲,并赢得她的同情继而爱情,但这场感情或是友谊却遭到周俞的无情破坏,王彩玲也遭到黄四蛋的野蛮侮辱。
艺术美曾经是他的圣母玛利亚,但当拯救的力量并没有兑现时,他开了一家婚介所,变成了骗子。
三个人最后不欢而散。
其间出现了芭蕾舞教师,是个孝子,一直跟母亲生活,因为没有结婚,他那矫健富有男性美的身材和他唯美的舞姿竟成了小城大多数人的眼中钉、喉中刺。
为了摆脱这种身份,他企图说服王彩玲同他假结婚,被王彩玲拒绝后,他不惜伪造犯罪,猥亵女学生,最后锒铛入狱,做了囚犯,他竟如释负重,在监狱里跳芭蕾舞!
电影第一主人翁,西洋声乐老师王彩玲(蒋雯丽饰),在顽强地坚持个性、更顽强地抵制命运失败之后,终于妥协,孑然一身的她到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小孩,聊解内心荒凉,或也是为了回避社会不祥的眼光罢。
总之,她不再执着于高尚的西洋音乐,竟当街卖起了羊肉,
回家看望年老的父母,精心地扶养小孩。
电影在这样的情状中结束。
这仿佛是屈服后的苟同?
不入群体、不随大流、不进习俗,在华夏是大罪!
孤男寡女偶尔得人同情,但这同情掺合了更多的不屑和鄙夷,甚至仇恨,甚至惟消灭之而后快!
但是,如果妥协,成为大多数的一分子,哪怕再愚昧的存在也被视为平常。
在极端的艺术美衬托下,电影中的一切都显得丑陋。
当事人都相貌平常近乎丑,举止轻率近乎蛮,动机天真却行径险恶,说着陌生、与艺术美完全没有亲和力的方言。
他们远离都市,远离现代都市文明,远离现代文明的典雅韵味,他们对艺术美的强烈地渴望,并没有使他们变得优雅或美,而是相反,倒有些玷污的嫌疑。
电影围绕几个主题展开,对艺术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情理解的期待。
其间展示的是支离破碎的心灵,流离失所的精神,蛰眠不醒的灵魂,和给人印象深刻的丑陋。
仿佛这根本就是一个丑陋世界中,一群蠢蠢欲动丑陋的人,貌似追求艺术,但不过是试图通过艺术换个环境,离开闭塞荒芜的边城。
的确,在唱响咏叹调的时候,在挥动画笔的时候,在梦想克服身体的沉重飞跃着舞蹈的时候,他们是美的。
其他的时候,他们简直就是丑的化身,在令人窒息、让人绝望的丑陋中苟延。
虽然片名《立春》,意味着冬天即将完结,但春天,在这部电影里面,并没有显露端倪,而是相反,世界仿佛正在丑陋中沉沦。
在艺术中展现丑和再现丑,在今日中国是十分容易的,丑的素材俯仰皆是,稍加抟揉组合,也可能成为一件作品,甚至艺术作品。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在于众丑中仍然有个别零星的个体,他们对美、对至美的向往之心并未泯灭,他们渴望在西洋古典艺术中找到存在的根据,找到生命的支点,在绘画、音乐和舞蹈中,在至美的艺术形式中。
这曾经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和信心,他们的梦想和他们的憧憬,但残酷的现实极其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梦想,细弱的艺术美被铺天盖地的丑陋压得粉碎,灰飞烟灭。
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幸。
此前,遭到环境和大多数人的唾弃、排斥甚至侮蔑,此后,为了自救,他们索性铤而走险,埋葬自己的梦想还是小可,他们简直就是牺牲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苟同大多数,为了被大多数认可,为了成为大多数的一分子。
导演几乎用了漫画的夸张让这些人自灭自戕。
自己否定自己,扼杀自己的个性在中国文化中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此,导演极力拉大对比和反差:
个体与群体的对比;追求精神的陶冶与蒙昧中蛰眠麻木的对比。
导演还尽量彰显文化荒芜中,个体灵魂追求高雅艺术,如摘星星月亮般困难,以及他们的绝望、落魄和凄凉境况。
导演似乎要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个体是很难的,因为要克服环境的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成为个体是实现梦想的前提,而这一事实,使个人的梦想、理想变成很可笑的东西。
不过观众可以质疑,难道真是如此,丑陋的环境中出不了美人?
冬天,灰色的冬天,灰色的街市、灰色的学校和院落,灰色如鬼影般的生活中,也有美人,如王彩玲的女邻居,很美,也善解人意,女人味十足,如一缕绯色的彩云划过电影中沉重的丑陋,可是,她却被老公无情抛弃,还被卷走了钱财。
导演逻辑何在?
是要安慰有心灵美却没有相貌美的王彩玲?
是说做常人、具备常人的优势也难免落难?
还是要说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这是一群疯子?
管他呢。
其实,人在莫名的精神渴望中,在心灵对归宿的追求中,有时会落魄得如地狱的鬼魂一般,——像但丁游地狱时的那些恶鬼,苦苦地吊着诗人那一叶脆弱的小舟,这里,——西洋高雅艺术成了唯一的希望。
大家盼望着艺术带来奇迹的发生,从而离开那个丑陋又荒芜的边城,那个春天似乎迟迟不肯到来的地方。
虽然片名《立春》,但电影结尾时,春寒仍然料峭。
【篇二:
北方的春很短】
东北的春很短,这样的感觉说出来,好像有些可笑。
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都一般的长短。
何况东北四季分明,该打雷打雷,该下雨下雨,该落叶落叶,该飘雪飘雪。
由是观之,东北的春很短一说,就显得很立不住脚了。
己的感觉。
当然,首先是对春天的理解,赋予它的期待。
我指的春,是春风和煦,是雨声淅沥,是温暖舒适,是鸟语花香。
看看历代诗人笔下的春天多么美好、舒适: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在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街上的男男女女,都身着得体、靓丽的春装。
我觉得,春装在最能穿出体型、气质、风度的服装。
西装革履,笔挺、端庄、大气;休闲装,合体、自然、潇洒。
而冬装,总是不那么漂亮。
皮装,包括女士的裘皮,富贵倒是显示了,可毕竟对展示体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体恤,简练倒是简练了,不过还是显现不了端正、大气、高雅。
我到海南岛的三亚,对那里的椰林、海水、阳光、沙滩,赞佩不已。
但看到那里一年四季只备两套短裤与体恤就可以了,还是不以为然。
所以,人们向往春天,当然有对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盼望不假。
但能说没有对漂亮、得体的春装的期待么?
于是,话题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
这样适宜春装的日子,太短了。
今天,在游泳馆,听到两个人对话:
甲:
今个天头挺冷啊!
乙:
可不是嘛!
你看,我把冬天的棉衣都穿上了。
甲:
是要多穿些。
这暖气一停,我看比冬天温度还低呢。
乙:
这段时间患感冒的可多了。
甲:
咱们东北春天就这样。
乙:
就是啊,脱完棉袄,过几天就穿汗衫。
?
?
我想了想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整个冬天,我在家里,一般都只穿衬衣的,这几天把出门时才武装的绒衣,也穿上。
即使这样,还感冒了。
从这样角度说,北方地区的春天短,就有一定道理了。
再说,春节前后是立春。
从理论上讲,那就是春天的开始。
然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和人们通常心里期待的风和日暖、春意融融的境况,相距何其远啊!
话是这样说。
春毕竟是来了,哪怕姗姗来迟呢!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春是由南向北,逐步展开的。
我们耐心等待吧。
毕竟严冬已经过去,春雷已经隆响,地气已经上升,小草已经发芽。
【篇三:
北方的春天】
北方的春天
一提起春天,人们都会想起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细雨绵绵,可北方的春天却是别具一格。
北方的春天比起南方的春天来说来得晚一些,一般正是进入春天差不多已经在四月下旬或者五月初了。
虽然早已立春,可是气温依然很低,偶尔还会飘点雪花。
人们出门时总是得穿着厚厚的棉衣,戴上厚厚的棉帽来抵挡严寒。
一到春天,风是座上之客,三天两头就会经常光顾。
风虽然很大,但却没有冬天寒风的凛冽,几阵春风刮过冰雪开始消融了,可以清晰地看见小河开化了,正所谓这时的春风“冻人不冻水”啊。
走在街边的小路上,虽冷,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此时的风里夹杂着零星的春意。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仔细瞧,树木已经不再干枯,树枝上隐藏着一个个的小花苞,正孕育着春的绿意。
草坪里的小草已经探出了头,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气息。
真可谓“草色遥看近却无”啊!
是的,北方的春天没有南方春天的温柔,但它的多变,它的新异,别有一番情趣,我爱北方的春天
黑龙江伊春伊春区伊春区八一学校六年级:
张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