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588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第五部分.docx

管理学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控制

1.考核知识点

(一)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的内涵

2.控制过程

3.有效控制

4.危机与管理控制

(二)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

2.生产控制

3.财务控制方法

4.综合控制方法

2.考核要求

一、控制与控制过程

⏹识记

1.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

此外,控制工作还要求能够及时识别和确定危机,以保证企业能够维持健康的生存和发展。

2.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概念

1前馈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其目的是提前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后再补救。

也称预先控制或事前控制。

2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过程控制或者事中控制。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开始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3反馈控制——也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3.统计性标准的含义

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企业经营历史上各个时期经营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经营活动建立的标准。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本企业,也可能来自于其他企业。

据此建立的标准,可能是历史数据的平均数或中位数或者高于或低于中位数的某个数。

⏹领会

1.控制的对象

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绩效。

2.控制的作用

4提高工作质量

5正视环境因素的变化

6加快产品和服务的更新

7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8推动授权和团队工作

3.控制的必要性

1环境的变化

2管理权力的分散

3工作能力的差异

以上原因造成实际作业动态与计划发生偏离,所以必须要进行控制,纠正偏差,确保计划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4.控制的基本原理

企业是一个耦合运行系统,从投入到产出存在因果关系,通过控制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就可以控制企业的产出。

5.控制类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最佳控制,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正式组织控制、非正式组织控制、自我控制)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将控制过程分类为:

A.程序控制——特点是:

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

B.跟踪控制——特点是:

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

C.自适应控制——特点是:

特点是:

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的函数。

D.最佳控制——特点是:

特点是:

控制标准“Z”值,是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将控制分类为:

1前馈控制(或前期控制)。

E.同期控制(也称为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F.反馈控制(也称为“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

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职工成绩评定。

3按照组织系统分类为:

A.正式组织控制——对组织机构和相应人员进行控制,如规划、预算和审计等。

B.非正式组织控制——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基于非正式组织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为约束标准的控制(小帮派对成员的控制)。

C.自我控制——指个人有意识的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约束。

6.控制过程的主要环节及其工作内容

1确立标准——是控制的基础。

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确定控制的对象、选择控制的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2衡量绩效——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实施的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7.有效控制的特征

1适时控制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要注意的问题:

A.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B.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C.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4弹性控制

8.危机的控制

1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可能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2危机的3个特征:

A.危机的实质是——严重问题。

B.危机不仅危及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危及当前的生存。

C.危机的根源是突发性事件。

3危机的类型:

A.从诱发危机的原因分类——外原危机、内源危机。

B.从危机涉及领域的宽泛分类——战略危机、职能危机。

正确的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战略选择失误,会毁掉企业。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要能够匹配协调均衡。

如果失衡,将引发职能危机。

C.从危机涉及主体对危机的可预见程度和可控程度来分类——可预见可控的危机、不可预见不可控的危机。

4危机的控制:

最有效的危机防范在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经营管理——此举可有效防范内源危机。

危机的管理控制包括:

A.危机辨识——迅速识别危机。

B.危机消解——迅速采取消解行动。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行动的及时性。

C.危机沟通——心有诚意的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

D.危机后的学习——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和学习。

 

二、控制方法

⏹识记

1.预算控制的概念

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支标准来检查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对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费用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地约束。

2.全面预算的含义

全面预算(总体预算)——是在对所有部门或项目分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编制而成的,它概括了企业的总体预算目标。

全面预算必须用统一货币单位来计量。

而分预算则不一定用货币单位计量。

任何预算都需要用数字来表达。

3.库存控制的概念

库存控制——对库存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进行的前提下,降低各种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4.标杆控制的含义

以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与最强的企业进行定量化的对比,分析差距,指定缩小差距的改进措施,积极落实,持续不断反复进行。

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标杆控制。

5.平衡积分卡

由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

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之所以取名“平衡积分卡”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领会

1.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为了有效的从收支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控制,不仅需要对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制定“分预算”,还需对企业整体编制“全面预算”。

2.预算的种类

9收入预算——即销售收入预算。

10支出预算(短期支出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附加费用预算。

11现金预算——是对企业未来生产与销售活动中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预测,通常由财务部门编制。

12资金支出预算(又称为投资预算,长期预算,长期支出预算),一般指新建厂房、购买设备等投资方面的长期预算。

13资产负债预算——是对企业会计年度末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3.预算的作用及缺点

作用:

1使得不同部门具有可比性:

由于预算的实质是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为企业各部门的各项活动编制计划,因此它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方向和组织中的优势部门与问题部门,从而为调整企业活动指明了方向。

2便于企业实施控制: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是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编制预算是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确立财务标准;

用数量形式的预算标准来对照企业活动的实际效果,大大方便了控制过程中的绩效衡量工作,也使之更加客观可靠。

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测量出实际活动对预期效果的偏离程度,从而为采取纠正措施奠定了基础。

缺点:

1只能帮助企业控制那些可以计量的,特别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业务活动,而不能促使企业对那些不能计量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活力的改善予以足够的重视。

2编制预算时通常参照上期的预算项目和标准,从而会护士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

3企业活动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会改变企业获取资源的支出或销售产品实现的收入,从而使预算变得不合时宜。

4预算不仅对有关负责人提出了希望他们实现的结果,而且也为他们得到这些成果而有效开支的费用规定了限度。

这种规定可能使得主管们在活动中,为了不超过支出预算的准则,而忽视了部门活动的本来目的。

4.生产控制的内容

1对供应商的控制

2库存控制

3质量控制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计算最优的订购批量,使“订购成本”和“保管费用”之和最小。

日本企业发明了一种“准时制库存系统”(),其目标是实现零库存。

质量控制经历了三个阶段:

A.质量检查阶段(初级阶段,早期)。

B.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中级阶段,中期)。

C.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高级阶段,后期,即1950年后)。

5.财务控制的方法

比率分析:

1财务比率:

A.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反映了企业偿还现金债务的能力。

B.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

C.负债比率—是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D.盈利比率—利润与销售额(或全部资金等相关因素)之比。

2经营比率:

A.包括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经营审计:

包括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

统计分析:

管理人员对过去或未来的预测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比自己企业的经营实绩,实行有效的控制,这种控制方法称为统计分析。

亲自观察:

主管人员到车间或办公室实地考察,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

6.综合控制的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1标杆控制——以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与最强的企业进行定量化的对比,分析差距,制定缩小差距的改进措施,积极落实,持续不断反复进行。

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标杆控制。

标杆控制的缺点是:

A.标杆管理和控制,容易导致企业的竞争战略趋同。

B.标杆控制容易使企业陷入“落后—标杆—又落后—再标杆”的“标杆管理陷阱”之中。

2平衡积分卡控制:

由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

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之所以取名“平衡积分卡”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平衡积分卡的优点:

A.将企业战略置于核心地位。

B.使企业战略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

C.使战略目标在各个经营层面达成一致。

D.有助于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平衡积分卡的控制指标:

A.财务方面。

B.客户方面。

C.内部经营过程。

D.学习和成长。

平衡计分卡把企业战略和一整套财务和非财务评估手段联系在一起,既是一种控制和业绩评价手段,也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

⏹应用

1.控制原理与方法的简单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