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844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可持续发展.docx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提出背景多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概念(什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

四,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六,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七,世界环境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传统的“增长第一战略”来发展本国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推行工业化,以谋求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

传统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虽然使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较快增长,但却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病。

由于它是以人主宰自然为指导思想,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浪费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20世纪6、70年代以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

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概念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

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该概念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观点。

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做的一较完整的定义是:

“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

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D-Pearce)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

一些设计师和规划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寻求创造人类住区新模式和建设形态和自然过程在功能上是整合的,并在不影响动态生命系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类需求的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和人类聚居开发逐渐地朝下列目标发展:

恢复退化的土地:

在人类住区发展过程中,恢复和充分重视土地的健康性和开发潜力;

适应生物区:

尊重、重视并适应生物区的有关参量,开发模式要与景观、土地固有形式及其极限相适应;

平衡发展:

平衡开发强度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保护所有现存的特征;

阻止城市蔓延:

划定永久自然绿带范围,相对提高人类住区的密度开发或在承载极限允许的开发密度下开发;

优化能源效用:

实现低水平能量消耗,使用可更新能源、地方能源产品和资源再利用技术;

利于经济:

支持并促进适当的经济活动;

提供健康和安全:

在环境可承受的条件下,使用适当的材料和空间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

鼓励社区建设:

创造广泛、多样的社会及社区活动;

促进社会平等:

经济和管理结构体现社会平等原则;

尊重历史:

最大限度保留有意义的历史遗产和人工设施;

丰富文化景观:

保持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人类住区发展、建设、维护各方面;

治理生物圈:

通过对大气、水、土壤、能源、生物量、食物、生物多样性、生境、廊道及废物等方面的修复、补充、提高来改善生物圈,减小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

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成为泡影。

(2)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增大。

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

(3)有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地大物博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但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各类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又有极大的不均衡性。

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

(2)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

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

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

政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它的要求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具体措施和成就

(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

中国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2年的11.60‰。

下降到2000年的6.9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妇女与儿童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2工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

加强了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到2000年底,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1/3。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1995—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予以实施。

全国已建成了20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0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

大规模开展防治沙漠化工作,确定了20个重点县、建立了9个试验区和22个试验示范基地。

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与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人工或自然繁育。

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加快建立遗传资源库。

(4)能源开发与利用。

重视节约能源,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00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0年的68%。

推广洁净煤、煤炭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汽车行动计划。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5)城镇化与人居环境。

(6)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在于空间集聚规模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其中包括环境成本。

60年代以前,世界大多数城市其内在成本与收益基本平衡,而从7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急剧膨胀,城市环境出现严重恶化,致使平衡的天平愈来愈出现倾斜。

这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城市要想沿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其中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协调好城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环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遗弃性,即城市环境主要由过去城市经济活动的遗留所导致的,如废置的土地、厂房等;②长期性,即城市的系统要素,特别是基础设施,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一旦发生环境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地解决问题;③可扩展性,即城市内部,特别是城市内城的问题愈来愈多,同时城市向外扩展,引起周围地区也出现了众多问题;④积累性与交叉性,城市经济活动的集中与扩大,使得污染物愈来愈多,最终导致它们不断积累,同时出现相互交叉现象,致使问题更加严重;⑤流动性,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活动,同时它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其流动的特性,致使其所到之处,城市内部和城市外部出现污染。

绿色建筑:

世界环境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1实例:

澳大利亚Halifax城镇开发项目

Halifax城镇开发项目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内城哈利法克斯街的原工业区,占地2.4公顷,是与现有的城市生活和设施联系起来的有350~400户居民的混合型社区,其中以住宅为主。

目前,部分场地因曾被用做工业加工(服务站、沥青工厂和仓库)而留下了一些废物和污染物,计划通过植被种植,在中长期内治理这些曾被污染的土壤。

HEP是澳大利亚eco-city公司(联合国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南澳大利亚保护委员会成员)和eco-city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

建成后的社区是阿德雷德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社区是澳大利亚第一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项目不仅涉及社区的建筑的物质环境的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

1996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会议的城市论坛中,该项目作为最佳实践范例。

澳大利亚Halifax城镇开发项目的主要策略:

(1)开发潜力

开发应该从对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出发,即对土地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

人类活动引起越来越多的土地退化,使得对土地的恢复治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土地开发潜力评价也就越来越重要。

(2)使用现有技术

开发应该使用简易的、有效的、适当的技术,而不是外来的或不必要的高消耗或者高复杂的技术。

(3)建筑与场地的整合

按美学标准对建筑与场地进行整合,但最重要的是按功能标准。

建筑应与环境、植物完整结合。

建筑与场地的整合不仅反映场地的经济性,同时也反映其尊重环境的目标。

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应该是与其环境协调而不是简单地占用空间环境。

(4)绿色建筑

健康建筑应该在材料和结构、设计和建设过程等方面有益于环境,最大化地减少负作用的产生。

(5)微气候

每幢建筑影响其所在场地的微气候,城市则影响其区域的气候。

城镇开发要求建筑环境顺应微气候的改变或者提供庇护,满足住户的要求。

(6)接近规划

有效的规划可以使能源消耗降低到最小。

在交通方面,接近规划(ProximityPlanning)提倡通过降低交通量和尽可能缩短到目的地的距离而降低能耗。

(7)静态交通

对汽车入户通道进行限制,除非必须,应急车辆要停放所有建筑外。

停车场地尽可能减到最少,停车场除了停车以外应有其它功能,如雨水收集。

(8)自我建设

在开发中自建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有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替代任何货币的选择权利,以便贫困者、失业者仍可对城市发展出一份力,这一原则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衰退期;二是社区作为系统不可能保持静止不变,允许每一位公民可在其“后院”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

(9)可循环材料

鼓励可循环材料的适当使用,以减少废物和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建筑应采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以易于循环利用其整体或者部分组件,建筑材料选择也应与其功能、生命周期相适应。

(10)地区资源

建筑材料和组件生产应最大限度取自于当地,这是建立在总体系统分析基础上。

寻求降低能源消耗量和减少废物。

这一目标的追求将会加强地区经济发展。

(11)水源和水循环

社区维持运转需要的水源应取自区内流域。

保持人工环境建成之前的水循环模式,并与周边地区相适应。

(12)能源供应

社区开发寻求自足的能源供应。

一些人类活动需要大量能量,可由更加集中的能源提供,如沙漠太阳能电站。

基本能源应来自可更新的能源,在短期内用石化燃料补充能源供应是必要的,但能源供应很容易变换为可更新能源结构,如天然气变为沼气或者氢气。

能源使用应建立在热效率基础上,这样天然气最好用作加热和炊事,而不是发电。

(13)废物

在自然界中是没有废物的。

在开发中,所有资源系统、能源和材料使用都被设计成很少或者没有废物产生。

(14)再种植

再种植是开发优先考虑的事情,以当地本土植物种类为主,并与一定的调控目标相结合。

(15)食物

在城市中尽可能提高生产力,增加食物(如蔬菜、水果)生产量。

(16)艺术

艺术应与建设和开发场地的运作结合起来。

艺术应当作为建筑与物质环境的一部分,艺术应成为市民生活的—部分,如同他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一样。

(17)工业

生产目的、过程和产品符合开发目标的工业是允许的,有关军事技术的工业是不允许的,但空间技术是可以的。

(18)教育与技能培训

开发的全过程和相应的运作都需要教育及技能培训。

(19)销售、管理和社区联系

开发的销售应合乎伦理,并与这一发展的总目标协调;管理应反映社区需求;发起者、专业人员等之间持续的社区联系要与开发结合起来。

所有销售、管理和社区联系应确保合乎伦理与平等。

(20)社区

社区需求推动社区的开发,社区的开发满足社区需求。

社区应自我管理。

(21)资金

社区开发的资金来源也应合理,例如应排除来自开采活动方面的资金支持。

理想的所有资金投入应是本地的。

2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决策者们意识到: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

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确定了远离市区,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

而黄田机场,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

80年代中,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

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

深圳明确规定:

“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才能办理工商登记。

”从199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发布,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目前,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t和0.05t,远远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7年8月,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不同,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

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

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

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最后,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

接着,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

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总结:

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城市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

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