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568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docx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1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

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们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

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4.“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经》,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5.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

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黄帝——发明算盘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6.“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

殷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

以上解读源于(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8.著名学者夏鼐说:

“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10.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 )

A.周王室衰微

B.经济得到发展

C.发生政治改革

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

1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订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

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

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

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

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12.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

这种战局商鞅变法起着极大的作用。

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

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

1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1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社会上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分封制的实行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5.“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材料诉说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者。

这位统治者是(  )

A.商纣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16.毛泽东有诗云:

“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

”“秦法政”不包括(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7.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有(  )

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

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19.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  )

A.实行盐铁官营

B.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牵制

C.推行郡县制

D.实施推恩令

2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对哪位水利专家的赞扬?

(3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分)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分)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3分)

22.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4分)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4分)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

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6分)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争霸战争更加频繁,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A说:

“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说:

“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而侵略战争则应该反对。

C说:

“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结果?

(2分)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

文中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3)听了材料三中这些人的言论,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

其中哪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最深远?

(6分)

(4)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齐、秦两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

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

(写出三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

(4分)

(3)材料三所示是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实行的什么制度?

(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参考答案:

1—5CDCAA        6—10BDACA

11—15ACBDB       16—20ABADD

21、

(1)A指大禹,B指李冰;李冰。

(3分)

(2)都江堰。

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

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3分)

(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办法。

(3分)

(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分)

22、

(1)东:

齐国;南:

楚国。

(4分)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秦国。

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6分)

(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符合题意即可)(2分)

23、

(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分)

(2)商鞅。

反映商鞅要变法改革的思想。

影响: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分)

(3)A→儒家;B→墨家;C→法家。

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远。

(6分)

(4)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分)

24、

(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6分)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分)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分)

(4)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