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547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docx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教学内容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壤

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5、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6、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7、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9、知道土壤的构成。

10、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1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

1、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构成、分类。

2、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3、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实验用器具

课时安排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课时

2.了解土壤:

1课时

3.肥沃的土壤:

1课时

4.土壤的保护:

1课时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

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

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讲述:

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

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

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

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

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

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

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触摸:

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握一握:

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

闻:

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

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

(2)大组交流

(3)小结:

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教学反思

 

 

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落叶下有什么?

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

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

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

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

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4课、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

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

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

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

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教学内容:

1.果实和种子

2.根和茎

3.叶和花

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3、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4、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

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5、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

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德育目标:

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2、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与分享。

3、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索。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果实和种子:

一课时

2.根和茎:

一课时

3.叶和花:

一课时

4.植物和我们:

一课时

 

第一课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集中话题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

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

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探索调查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

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

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做实验)

1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回顾解释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4、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德育目标: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

课内容

集中话题

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2、有哪些不同?

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4、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5、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回顾和解释

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教学反思

 

第三课叶和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重点:

认识植物的身体,及各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

1、能够观察描述不用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德育目标: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准备:

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

集中话题

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探索和调查

1、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2、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

3、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

4、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

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

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

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5、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

6、你仔细看过花吗?

说说

7、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

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8、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

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9、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10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组织学生说。

回顾解释

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教学反思

 

第四课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4、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5、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德育目标: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

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难点:

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准备:

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

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

(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探索调查

1、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

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1、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回顾

解释

这一课学习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教学

反思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教学内容:

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

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

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2、认识沉浮现象

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

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

1、认识固体:

一课时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课时

3、认识液体:

一课时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课时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课时

  

第一课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教学准备:

1.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果汁、面粉、水、牙膏等固体液体。

2.四种固体材料、记录表。

3.米、各种豆子、花生等。

4.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或量筒)。

5.筛子、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

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等固体液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

集中话题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写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探索和

调查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

2、出示面粉、水。

提问:

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

教师示范操作。

(注意:

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

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

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

7、看图:

固体的分离。

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

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

设定时间3分钟。

9、老师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