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小学数详解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与解题.docx
《精品推荐小学数详解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与解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推荐小学数详解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与解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推荐小学数详解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与解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
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片面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种现象是片面强调数学化,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处理生活化与数学化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生活化、数学化不应该成为完全对立的两极,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生活中的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
若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知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1.课前孕伏,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看看钟面认认时间。
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2.课始引导,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数学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创设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情境,引入新知。
师:
同学们,今年春游大家都去了哪?
(天宫庄园)让我们跟着镜头来回顾一下春游的片段!
(投影展示)知道吗?
陈老师在制订春游计划前,有两家旅游公司前来洽谈,你看到什么信息?
(投影出示,生反馈信息)
出示信息:
有862名师生去天宫庄园
A旅游公司:
可提供31辆大巴车,每辆准乘32人
B旅游公司:
可提供21辆中巴车,每辆准乘42人
师:
请你猜一猜,选那家更合适?
(生:
A或B)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于是开始猜想,有的运用估算进行判断,有的采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口算,还有的想到了运用笔算来解答等等。
教师运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让他们从不同的思考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体念了成功的喜悦。
3.课中探究,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
如在教学《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时,首先通过创设“购物”这一实际情景(到文具柜台买笔),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抽象出关系式:
一支笔的价格×支数=总的价格,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想象购买其他物品时的情况,由此得到“每件童衣的价钱×件数=总的价钱”“每台冰箱的价钱×台数=总的价钱”等数量关系式,接着进行第二次抽象:
把“一支笔的价钱,一件衣服的价钱,一台冰箱的价钱”用“单个物体的价格——单价”来表示,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一常见数量关系式。
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悦。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课后延伸,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段:
师:
今天陈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你们看!
(课件展示)
生:
哇,真漂亮!
师:
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
生:
太好了。
师:
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
生:
给它配个画框,这样看上去更漂亮。
师:
你的提议真不错,好啊,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动脑筋算一算,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
(课件出示画的尺寸:
长4分米,宽3分米)
生异口同声回答:
14分米。
师:
哦,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
好的,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
(课件演示:
木条分成4段后,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
发现少了四个角,木条太短了。
)
生:
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要再买长点的。
师:
那到底该买多长呢?
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
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这课堂总结的设计内容,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像给一幅画配画框,这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有关计算周长的知识,而且还要应用实际中的装配窍门。
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其实,像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还有不少。
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是一堂课的延伸,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动脑动手相得益彰,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数学兴趣大增。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的色彩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还必须对生活原型提炼上升,使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只有那些值得利用的生活原型才能成为数学课堂的素材,经历数学化的加工、提升。
1.体验生活经验,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这些固有其物理属性等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存在。
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用它来做成拉链门,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又不占用地方,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用它做成的车轮,能够稳稳地开动。
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2.发现生活问题,适时抽象提升
儿童的天性中就存在着追问的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预见和发现学生特别想探究的生活问题,从生活问题出发,以儿童所能理解的生活问题为起点,及时地对其抽象提升,使之成为数学探讨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以简驭繁,以少统多的思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推理、建模、假设反证、计算、增减条件、比较想象、直觉等方式去解决。
比如市政管理人员要给阳光广场配置围护栏,那么一共需要多少米呢?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阳光广场的周长,就能知道围护栏的长度了。
而阳光广场基本呈现给大家的是个长方形,所以在这儿我们既用到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同时又用到计算的方式,通过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去计算它的长度,得出了需要使用栏杆的米数。
看!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各种方法的帮助下,巧妙地解决了。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的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数学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更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它与生活联系密切,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浅谈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数学课标》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中的几点探索: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
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
生2:
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
生3:
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
师:
还有什么办法?
生4:
也可以去称一称。
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
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使学生感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
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
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
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
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
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
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
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
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
生1:
我去…。
生2:
我去……师:
你还知道哪些景点?
(生交流)师:
老师带你们去好吗?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同时获得了知识。
(4)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
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3)写数学日记。
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
《升和毫升》中有个杯琴的制作,我引导学生在做这个小实验时,用小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观察时所见,所想,心情记录下来,非常有利于学习。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
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
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
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文通过“一数学问题生活化,二生活问题数学化,三生活化教学的结构”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就是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旨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
1、导入生活化,学生兴趣高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在学习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次数学计算比赛中,第一小组8人总成绩是704分,第二小组10人总成绩是870分。
我现在宣布:
这次比赛第二小组获胜。
话音刚落,第二小组的学生马上就欢呼了起来。
第一小组的学生有的就说:
“老师,因为第二小组人数比我们多,所以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
您这样算不公平!
”我赶紧问:
“是吗,那怎样算就公平呢?
”……在和学生的对话中,逐步引出了平均数。
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
教学中充分借助
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发现和理解算法。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8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
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8-100+2的算式。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练习生活化,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
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在学统计的时候,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10分钟过往的行人、汽车、自行车的数量,然后绘制成一份统计表。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
B、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
在学完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帮家里买一些蔬菜、肉类等(如每斤猪肉8.5元,买1.2斤需要多少元)。
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真实体验。
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下例“春游”。
让学生观看锦江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
然后问学生:
“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
“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坐几人?
”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
“你想玩哪些项目?
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
”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
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
老师问:
“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
”这道练习题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
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让儿童在游玩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1、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