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405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docx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刘少奇优良作风故事集锦

   1、一律称同志

   党中央曾经作过决定,党内不管职位高低,都一律不称官衔,而称同志。

对于这个决定,刘少奇同志是一直坚持的。

   解放前不说,解放后几十年中,少奇同志担任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等重要职务,但是在他身边工作的人,谁也不称他的官衔。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在我们党内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周总理,一个是朱总司令,大家称他们主席、总理、总司令,都习惯了,不必改,其他人,应该一律互相称同志。

   刚到那里工作的同志,不称官衔,而直唤“少奇同志”,总觉得不习惯,喊不出口,时间长了,见大家都这么称呼,就感到只有叫“少奇同志”才最顺口,最亲切。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少奇同志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有一次,杨俊去向少奇同志报告工作,喊了一声“委员长”。

先头,少奇同志好像没听见,根本不理,当叫了第三声“委员长”时,少奇同志才不高兴地反问杨俊:

“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不感到别扭吗?

”因为少奇同志平时很少责怪工作人员,这一问,把杨俊问了个大红脸。

亏得当时王光美同志在场,向杨俊解释说:

“你怎么叫他‘委员长’呀?

委员长是对外的,在家里还叫‘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也说:

“以后不要这样叫了,叫同志多顺口啊!

   那时侯,别的工作人员也遇到过这种局面:

向少奇同志报告事情时,称他官衔,往往也是连叫几声他都没反应,但一改称“少奇同志”,他马上就答应了。

所以在少奇同志那里,官衔职务一直叫不起来。

   少奇同志为什么坚持不管职务高低,互相一律称同志呢?

我们体会,因为这不仅仅是个称呼什么的形式问题,而是体现了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干部之间平等的革命关系呀!

   事实也确是这样,对人称官衔,带上个什么“长”字,总显得互相之间有隔阂,一称同志,感情就很融洽。

所以,在少奇同志那里工作的人,不但彼此都互相称同志,对其他领导人,也养成了称同志的习惯,如小平同志,彭真同志,陈毅同志,富春同志,等等,都这么叫顺口了。

   

   2、换鞋

   少奇同志来新四军担任政委之后,不仅十分注意作战士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特别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他经常到战士们中间问寒问暖。

他还十分注意自己军队同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系,经常到老百姓家里访贫问苦。

在前线、在军营、在大街小巷、在老百姓家里……处处留下了少奇同志的脚印!

只要看一看少奇同志穿的鞋子,大家就知道少奇同志是多么辛苦和朴素了。

少奇同志穿的那双布鞋,帮子和面子上早已是补钉摞补钉,由于脚底前部磨通了,没法再缝,鞋尖的窟窿越来越大了,隐隐能看到脚指头,少奇同志却毫不在意,有时同志们见了不由地说:

“政委,别光想着我们,也要关心自己哪,这狮子口鞋早该换换了。

”少奇同志笑笑说:

“这双鞋跟我从陕北到这里,可以说劳苦功高,有点舍不得丢。

我补不了鞋,有机会让鞋匠补一补还可以穿嘛!

   少奇同志的这双狮子口鞋,有一次被陈毅军长发现了,在一次会议上,少奇同志坐得久了,把脚抬起翘在另一条腿上,结果被陈毅军长看见了露出来的脚指头。

陈毅军长暗笑起来,他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早拿定了主意。

这一天,陈毅军长拎着一双新鞋,指着少奇同志脚上的狮子口,用他那标准的四川口音笑着说:

“你这是啥子鞋,成了特制的了,该进博物馆了呀!

”少奇同志低头看了看,不禁也笑了起来,说:

“打了多年交道,老交情了!

”陈毅同志把新鞋往少奇同志面前一放,说:

“来、换双新的。

”少奇同志急忙推辞,陈毅司令佯装严肃地说:

“好!

我是军长,现在我就以军长的身份命令,请你立即换上这双新鞋。

”少奇同志还是微笑:

“你当军长,开口就是命令,做思想工作一点耐心都没有,我不服气。

”说着,两人哈哈大笑起来,突然,陈毅同志指着少奇同志的“狮子口”说:

“少奇同志,你看,它也张大了嘴巴在笑哪!

”两个人笑得更厉害了……

   

   3、改编十旅

   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是皖南事变前从华北南下的的一支部队。

后来,在津浦路西淮北地区,受到日伪顽军的三面夹击,艰苦奋斗了几个月,损失很大,名义上是一个旅,实际上只有两个团共六个营。

环境困难,生活也很艰苦,为了使革命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壮大。

刘少奇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要求十旅化整为零,在淮海地区安家,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

   十旅的指战员同敌人打仗很勇敢顽强,但是听说主力部队要地方化,思想就有些不通了,心里疙疙瘩瘩,脸上愁眉不展,猜测、怀疑、叹息、担心,各种各样的表现在新的形势下都出来了。

   针对这些情况,少奇同志打来电话,要旅长刘震和政治部主任高农斧同志到华中局去一趟,十旅的其他同志听了这个消息,都纷纷来跟刘震和高农斧要求,希望向少奇同志说说大家的意见,不要地方化。

刘震和高农斧也想得到领导的新指示,便立即策马飞奔华中局所在地……

   刘少奇和陈毅正在屋里研究工作,警卫员把刘震和高农斧领进来后,刘少奇和陈毅热情地同他们打了招呼,然后便同他们谈起来。

刘少奇首先分析了抗战的形势,他指出: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国民党顽固派已经开始把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枪口朝向了我们,他们继皖南事变后正准备发动对我苏北各根据地的进攻。

而且,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会更加残酷地“扫荡”根据地,斗争将更加艰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要更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

接着他又传达了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

   “你们有些什么想法?

”少奇同志以征询的目光望着刘、高二人。

   “坚持巩固和发展华中根据地,在淮海地区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

”刘震虽然这么说,但显然表情中仍有顾虑。

   “十旅的同志们对此有什么想法?

”少奇同志继续问:

   “大家的思想比较混乱,意见也不统一……”刘震和高农斧毫无保留地把部队指战员各方面的意见报告了刘少奇和陈毅。

   刘少奇和陈毅仔细听着,认真分析着,待刘、高二人说完之后。

刘少奇笑着对他们说道:

“你们谈了大家的情况,你们自己是怎么想的,思想上通不通?

   刘震、高农斧互相望了一眼,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

“我们通了。

   “不见得吧、你们刚才的话里可是带着倾向性的。

”陈毅直接了当地说。

   “我们是通的,军长,只要符合党中央指示精神,我们就通。

”刘震说道。

   “要从思想上真正想通才对,要学会自己动脑筋,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执行中央的指示精神。

”刘少奇说。

   “政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通的,就是战士……”高农斧的话音刚落,陈毅就接去说:

“就是战士不通是不是?

   陈毅看着高农斧的窘态,笑着继续说:

“战士通不通,我看关键还在你们这里,对不对?

   刘震着急地说:

“说实在的,我们是耽心部队这样就会失去战斗力?

使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听了刘震的担忧,刘少奇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耐心地讲解部队化整为零的作用,目的和意义,他指出:

我们暂时把环境不利于我们活动的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实行地方化,实际上是为了广泛深入发动群众,从根本上是壮大人民武装,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是失去战斗力,而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扩大革命势力,这正是为了加强我们的战斗力,要把眼光放远,要想到革命的前途。

   刘震和高农斧互相看着,低下了头。

   “你们是指挥员,同时也要在复杂的斗争中,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光是打仗,不懂得发展壮大自己,将来拿啥子东西去消灭敌人哪。

”陈毅军长的话使刘、高两人红着脸不作声。

   刘少奇看着刘、高二人的神态,微笑着语重心长地说:

“你们十旅地方化,绝不是削弱我们的武装,而是要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生根;你们是思想不通,扎根就不深,就像种稻米一样,秧子插不到水里,怎么能得到果实,部队离开了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呢?

   陈毅军长的话明快、泼辣,刘少奇的话精辟、透彻。

刘震和高农斧像两块赤金在经受锤炼,思想的渠道终于完全通了,两个人这回再也不感到窘迫了,在少奇和陈毅面前发出了会心的笑意,笑得是那样的自然,笑得是那样的开朗。

   临走时,刘少奇一再瞩咐:

“你们一定要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要同人民鱼水相依,紧密地团结地方政府,尊重地方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化’字上做出成绩,在‘化’字上作出榜样来。

   刘震、高农斧二人愉快地回到了十旅,他们反复把形势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讲给指战员听,说明十旅化下去。

是要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卫地方抗层民主政权,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经过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十旅的指战员终于高高兴兴地在地方安家了,他们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同地方武装配合为一体,不久,这颗树就变得根深叶茂,横连八个县、纵贯几十个区,把部队的经验带到地方,帮助地方培训骨干,扩大武装力量,发展生产。

县与县、村与村,你追我赶,搞得热火朝天,对敌武装斗争如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淮海平原。

   整个淮海平原的武装力量,分区分点注视着敌人据点,把敌人团团围住。

鬼子出来抢粮、干坏事,游击队就埋伏在大路边、三岔口,狠狠给它一击。

鬼子害怕了,缩在乌龟壳里不敢动弹,游击队就晚上去轰它的窝巢,搞得鬼子颤颤惊惊,一天到晚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

根据地各村联防起来,把水井填死,粮食藏起。

敌人来了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气得狼嗥鬼叫。

更叫敌人丧魂落魄的是,游击队用“冷枪战”、“土炮战”等办法,打得鬼子和伪军焦头烂额,狼狈逃窜。

到后来,敌人在据点里呆不住了,游击队就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一个一个把据点吃掉了,只不过一年的时间,就消灭日伪军一万多人,铲平据点140多个。

敌人像踩在烧红了的铁板上,再也站不住脚了,灰溜溜地躲在淮阴、沭阳、宿迁几座县城再也不敢出头露面了。

   为了迎接新战斗,积极准备大反攻,按照华中局指示,十旅的番号恢复了,已经由两个团四个营发展为三个团九个营。

果然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4、一卷钞票

   1942年麦熟的时候,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干部,高个子,约摸四十来岁。

这干部到村没有多久,天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逢着熊老爹没事,就拉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

日子久啦,熊老爹就和这干部成了知心朋友,熊老爹碰到这干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一家人还亲。

熊老爹心里可乐呼呼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

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一起刨。

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

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

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

两手一推,说:

"同志啊!

你这就见外啦,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

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

   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只好拿着菜走了。

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

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掏出一看,嗨,还不是那一卷票子!

熊老爹气又来了,冲着他老伴说:

“这个人!

他高低要给钱,我高低不收,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说着,跑着就要给送回去。

大娘说:

“别啦!

天不早啦!

再去摸黑碰门的,惊动人家。

明儿待他来看报,再给他不得啦?

”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放进贴身的小口袋里。

   可巧,打从这天起,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二天、三天,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

到了第四天,熊老爹等不及了,出门找去。

才出门,就见村上三个一堆、五个一圈地谈得正欢。

老爹上去一打听,都说这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

前三天就走啦!

   打从这天起,熊老爹那件褂子再也不离身了。

他叫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缝在左襟靠心口的地方。

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袋口又别了根别针。

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从没离开过。

   

   5、夜渡盐河

   1942年8月,刘少奇同志率众离开苏北,回陕西延安。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罪恶的侵略行动,国民党投降派进一步暗地和日寇勾结,继续推行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策略,把矛头直接指向共产党。

因此,这次从华中回延安可以说难上加难。

   大路上,少奇同志率领华中局及护送人员正悄悄地向河堤行进。

没有一个人说话、没有一个人抽烟,静静的夜空回荡着轻微而杂沓的脚步声,嚓!

嚓!

嚓!

   春之夜,晴朗而爽人。

星儿缀满蓝天,闪耀着欢快的光芒。

夹着花草香味的春风在夜空中轻轻飘荡,华北平原,一片宁静。

黑暗中,日寇的碉堡宛如墓地坟冢,密密麻麻,远远望去,照明弹象坟地间飞动的流萤,在宁静的夜晚不时地传来阵阵枪声。

有的同志缺乏经验显得有些紧张,不少人非常担心少奇的安全。

骑在马上的少奇同志,显得非常镇静沉着,他低声清晰地对大家说:

“这是鬼子汉奸在虚张声势,夜晚的枪弹是打不着人的。

”果然,一阵枪声响过后,依然恢复肃静,空中弥漫着一点火药味,仍然是轻微的嚓嚓脚步声。

   午夜时分,夜行军神不如鬼不觉地来到盐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

鬼子的据点像晚上守门的狗蹲在暗中,窥视着四周。

   盐河岸边,停泊着十来条船,夜行军必须分批渡河,所有的牲口都卸掉了鞍子,淌水过河。

少奇同志来到岸边,下马环顾了一下周围,然后沉着地登上了小船。

盐河水流很急,小船颠簸得很厉害,不停地左右摇摆。

少奇同志却站在一个制高点上,用手轻轻拢了拢被风吹拂的头发。

少奇同志的镇定,给大家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虽然小船往来穿梭,但大家忙而不乱,紧张而有秩序地渡过了盐河。

   当大路上又响起轻轻的嚓嚓的脚步声时,哗哗的盐河流水声渐渐远了、远了,消失在夜幕中。

   

   6、党籍

   刘少奇在回延安的途中,来到了淮海区党委所在地周村。

   屋子里,少奇同志正在主持开会。

邓子恢、金明、刘震等同志在向少奇同志汇报情况。

警卫员来向少奇同志报告:

“首长,外面有位同志说要找领导上谈他的个人问题。

   “什么事?

”少奇同志问。

警卫员答道:

“他说是为恢复党籍的事。

”“哦。

”少奇同志用眼睛望着秘书柳岗说:

“你去跟他谈一谈,详细地问清情况。

   “好!

”柳岗答应着走出来,只见门外站着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正恳切地注视着柳岗,柳岗一面上前问候,一面叫警卫员搬来两把椅子,让来人坐下,然后便询问起对方要谈的问题,来人迫不及待地向柳岗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自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一直在白区搞地下工作。

经常活动在苏北地区,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农民运动。

后来在涟水一带发动了武装起义。

但是,因为力量的单薄,时机的不成熟,终于失败而被捕入狱了。

由于反动当局对他的材料掌握得不充分,他也从未泄露过党的机密,所以关了一段时间,又把他放了出来,出狱后,虽然仍在苏北一带继续搞革命工作,但却没有恢复组织关系。

他说:

“这使我非常苦闷。

一个失去组织关系的人就像孩子失去父亲,我多次找当地党组织提出申请要求,仍然没有解决,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新四军进入苏北,我又马上要求恢复我的组织关系,然而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

今天,听说中原局首长路过这里,我就来这儿专求你们解决。

一个人最了解自己,我从参加革命入党以来一直忠于革命事业,热爱党,入狱前后也从来没有出卖革命利益,泄露党的机密,我相信,总有一天党会弄清我的问题,恢复我的党籍。

”他一边说着,柳岗一边认真地听着。

当他说完后,柳岗把前后情况想了一下,就问道:

“那么,当地组织对你作了什么答复呢?

   “这里有我的申请书和党委的处理意见。

”申请人说着,向柳岗递过去一叠材料。

柳岗接过材料,逐字逐句地看着,申请人焦灼不安地看着柳岗脸部的表情。

   “你现在在哪儿工作?

”看完材料后,柳岗问道。

“我在村里的小学,公开职业是教员。

   “你在狱中的情况有人能证明吗?

”柳岗问。

申请人面有难色,吞吞吐吐地说:

“狱中情况……和我在一起的人是有的,……不过时间长了,有的记不起来,有的不在了,有的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工作。

   “好,材料我看过了。

不过我个人不能立刻向你作答复,我一定把你说的情况和材料转呈给首长。

你先回去,等有了答复通知你。

   申请人走了,柳岗拿着材料交给少奇同志,然后把情况说了一遍:

“从材料上来看,申请人入狱后的情况都没有证明,我在问他时候,他的回答也是吞吞吐吐的,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

   少奇同志燃着烟,静静地听柳岗的汇报。

他沉思了一会,对柳岗说:

“你明天你去找到他,再好好详细谈一次,把他的话仔细记下来。

他今天和你见了面,明天可能会和你谈得更多更深些。

要想办法解除他的顾虑,把心里的话向组织上讲明,这对党有好处,对解决他的问题也有帮助。

让他明白,只有向组织把真实情况讲出来,组织上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他的问题。

党籍问题关系一个人政治生命,我们一定要很严肃地对待,要给予极大的关切。

一个人,要来革命,谁也没有权力拒绝他,我们只有以同志的态度。

好好地去听他的申诉,根据党的原则,帮助他解决问题,他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少奇同志对工作一丝不苟。

想得那样细致,对问题的看法又是那样的中肯和深刻。

   第二天一早,柳岗匆匆吃过早饭,饭碗一丢,就去村小学找到了申请人,申请人显得高兴而热情,心情也非常激动,一个急切想得到党的信任的人,看到党这样关心自己的事情,心里是多么的不平静啊。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柳岗一来就单刀直入地要申请人把情况说清楚一些。

   经过仔细了解,才知道,原来和这个申请人一起入狱的人成了叛徒,而申请人有顾虑,怕把这些说出来,组织上会更加怀疑自己,问题更加复杂,更不容易得到解决。

他说:

“我确实没有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坏事,如果以后查到我的话是假的,我欺骗了党,我愿意接受党的任何处分。

”申请人诚恳而实在地说:

“如果我真的做了坏事,再三要求恢复党籍,我请求华中局首长和同志们对我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全面的了解。

   柳岗把申请人的话一一记了下来,然后问道: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没有了,我只要求领导上早日调查清楚,让我恢复党籍,使我心情舒畅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回到屋里,柳岗写了一份详细的汇报,晚饭后,柳岗拿着材料找少奇同志。

天黑了,少奇同志的桌上燃着一盏豆油灯,灯花像两片豆叶靠在灯碗的边缘,油灯一闪一闪地跳动着微微的红光。

少奇同志聚精会神地看着柳岗的报告,当他仔细地看完报告后,对柳岗说:

“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可是目前,我个人不能代表组织来处理这个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淮海区党委也不能解决,必须经过华中局才能解决处理,同时,有些还需要经过反复细致的调查,才能下结论。

”说完,少奇同志拿起笔在报告上批了几句话,建议华中局根据申请人提出的申诉和有关材料,认真进行调查,尽快落实处理。

   后来,经过华中局反复调查,很快把申请人的历史情况搞清楚了,申请人恢复了党籍,他很快给华中局写了封充满感激的长信,感谢少奇同志和组织上对他的关怀,并表示今后一定更好地为党工作。

   

   7、寓教于乐

   经过几天的行军,刘少奇一行来到了山东分局所在地东海县的诸繁。

住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师部里,当时在一一五师的不少人曾经是延安抗大的学员,他们在延安曾听过刘少奇所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讲话时的博学多识和深入浅出的道理,使得大家对他十分敬佩,同时也因为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少奇同志的音容笑貌,所以他虽然是党的高级干部,但是大家对他都感到特别的亲切,有时总想来看看他,从他的淡话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一天傍晚,少奇同志的房间里又坐了不少人,少奇同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兴致也显得特别高,和犬家闲聊开了……

   有个同志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凑近少奇同志,指着书里的一行字说:

“少奇同志,毛主席说曹刿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这是什么意思啊?

   刘少奇接过书来一看,是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便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曹刿论战,他几乎能把左传的《曹刿论战》一节全文背诵下来,然后就一段一段地讲给大家听。

末了,他问大家:

“你们说说,曹刿论战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大家先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听了少奇同志的问话,没有深思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打仗全在于士气;有的说打仗就是要首先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少奇同志边听大家说,边参加分析议论,气氛很活跃。

他说: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只要战略防御工作做好了,战术对头了,就可以弱胜强。

现在,不要看日本帝国主义和敌伪汉奸张牙舞爪,表面上凶得很,实际上却是外强中干。

毛主席和党中央正是分析了他们的弱点,才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只要我们坚决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军民团结,就一定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少奇同志和同志们在一起谈论,显得非常愉快,从战争问题又谈到了减租减息运动,少奇同志又结合《曹刿论战》说:

“鲁国战胜各国还有个前提,就是能够取信于民,这是在战争中能够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们搞减租减息也必须取信于民,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农民,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服务,使老百姓信任我们,减租减息的工作才能做好。

   一席话,使大家不仅弄懂了毛主席著作中的话,而且还结合了现实的斗争。

   

   8、一个小会

   在东海县诸繁逗留期间,刘少奇同志在指导抗日斗争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每次听取罗荣桓、朱瑞、肖华等人汇报工作时,几乎都要研究减租减息斗争的情况。

他根据一路上的见闻和同志们的汇报,感到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虽然已经继续开展,但是在某些地方由于宣传、组织领导工作还不够扎实,群众对党的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只凭一股热情就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少奇同志决定召集干部来开个研究会,专门研究如何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在这次会上,少奇同志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了根据地减租减息工作之后,指出:

减租减息是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贫苦农民的大事,是一次政策性很强的运动,要领导好这场斗争,我们党的干部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好宣传工作,使农民真正明白党的政策,认识地主阶级是怎样剥削农民的,为什么要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如果使群众的觉悟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去搞减租减息,那就失去了这场革命的意义,在减租减息过程中,党的干部要脚踏实地去组织领导,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要正确引导群众,通过这场斗争,真正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

   这次会议,使根据地领导减租减息斗争的干部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在宣传组织领导这场斗争中真正体现了党的政策。

   

   9、错一个字就错了一个人

   1956年3月的一天,少奇同志要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他把我叫去,将要开什么会,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会议的人等都一一告诉了我。

别的我都听清楚了,就是提到出席的人名时,因当时有点紧张,同时对他的口音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没有听清楚。

这时,他马上把眼前的笔和纸递给我,说:

“请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让我看看。

”我立即写了出来,他看后把“陈毅同志”改成了“陈云同志”(因为是讨论经济问题的会议),笑了笑说:

“错的不多,只错了一个字,不过这一个字很重要,一个字就换了一个人。

”听完他的话,我的紧张感立刻消失了。

从此,我就在他办公桌右上角的文件上放了几张纸和铅笔,他交办什么事时,我尽量做记录,让他过目,漏了的补上,错了纠正,既锻炼了辨别湖南口音的听力,提高了自己的笔记速度,也避免了出差错。

   少奇同志就是这样耐心细致地纠正工作人员的差错。

有时,他看到工作人员有些局促紧张,还微笑着说几句幽默的俏皮话,使你的心情马上轻松许多,气氛也马上活跃起来了。

   一次,中南海电话局总机的一位话务员,在电话中对我说:

军事科学院有位首长找刘委员长。

她把电话接过来后,我一听是位操湖北也可能是湖南口音的老同志,他问我:

“刘委员长不是要我们去汇报吗?

请你定个时间。

”因为总机事先告诉我说是找刘委员长的,我也听得是那么个音,以为是少奇约好他们来汇报工作的,只是还没有定下时间。

放下电话,我就匆匆忙忙去向少奇同志报告说:

“军事科学院的同志不是要向你汇报工作吗,请你定个具体时间。

   少奇同志听后愣住了。

过了一会儿,他反问我:

“军事科学院什么人要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