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281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主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

1.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4.三大改造

[思维导图] “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

思维发散  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必修1)

经济上:

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必修2)

思想上: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3)

文化上: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必修3)

一、过渡时期与“一五”计划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巩固国防安全。

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美苏等工业化国家。

史料三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

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解读 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史论1 过渡时期

史论2 “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三大改造

史料一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解读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解读 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

史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一个创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2014·重庆文综)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B

【解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题干“苏联帮助”的信息不符,故C、D项错误。

2.(2014·天津文综)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B

【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项错误。

3.(2014·海南单科)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D

【解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4·北京文综)“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3·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 B

【解析】 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

7.(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

8.“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阅读材料:

表1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表2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932

19505

19

——表1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表2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特点:

①工农业产值都增长;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农业。

(2)问题:

①农轻重比例不均衡;②农村、农民、农业牺牲较大;③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④计划经济与经济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等。

主题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与“文革”中的国民经济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

3.“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

5.经济建设成就

[思维导图] 十年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

“文革”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2.出现起色

3.复苏发展

4.“文革”的影响

[轻巧识记] 新中国历史上“左”倾失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再现了“大跃进”的本质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明显违背经济规律。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料三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解读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史料四 1970~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化

解读 “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及社会动乱使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由于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仍取得一些建设成就。

史论1 “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

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

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史论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论3 “文革”的教训与启示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2014·海南单科)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A

【解析】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

2.(2014·山东文综)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从图片6材料中“总路线”说明评价不是很客观,故A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不出“拨乱反正”的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图片中反映不出实事求是思想确立,故D项错误。

3.(2014·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三大改造时期,1958年农业上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并没有提高生产效率,故B项错误;“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材料意思和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1958年…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产36956斤的惊人纪录”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出现了浮夸风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

4.(2014·上海单科)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5.(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

土地改革是在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B项错误;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尝试,故C项错误。

6.(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 A

【解析】 联想到1960年八字方针中“调整”的三大内涵:

“调整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调整城市及工业布局”,即可知答案当选A,其它备选项均与“60年代初”时间信息不一致。

7.(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故选D项。

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

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础上?

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唐山、朱向东《毛泽东自力更生思想初探》

材料二 “……我们谈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讲了个大有希望,不是‘中有希望’,更不是‘小有希望’……几亿劳动群众,工人农民,他们现在感觉得心里通畅,搞大跃进。

……这一干起来,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钢铁可翻一番……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

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

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

谁能料到?

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看,毛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

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答案】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2)认识: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力量大。

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原因:

过于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

(1)问从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态度上分析。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谁能料到?

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获得认识。

第二小问从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来分析。

第三小问分析回答“大跃进”运动的危害。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确。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形式。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实现从生产资料的

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4.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