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261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docx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集锦

初中物理概念集锦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4.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3m;1dm=0.1m;1cm=0.01m;

1mm=10-3m;1μm=10-6m;1nm=10-9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所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有: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试验方法。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

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以直代曲法:

用棉线铺在所测弯曲的物体上,做好标记,拉直测量棉线的长度即可。

如测盘的周长。

(3)工具辅助法(4)滚轮法(5)替代法:

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估测法:

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时间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纳秒ns,它们的关系是:

1h=3600s;1min=60s;1ms=10-3s;

1µs=10-6s;1ns=10-9s。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秒表,也叫停表。

8.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倾角无关,与悬线的长度有关,悬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

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4.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应用:

助听器。

6.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作用:

辨别声源的位置。

7.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

8.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

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又叫音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

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因素有关。

9.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10.噪声: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1.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12.控制噪声: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即:

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3.声与信息:

声能传递信息。

(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

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

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三章光和眼睛

1.光源:

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

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

火把、开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

2.光的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3.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光年:

(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08×1015m。

4.光的色散:

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5.色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6.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的颜料)

7.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8.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注:

光路是可逆的)

9.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左右相反。

理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球面镜:

①、凸面镜:

对光起发散作用。

(应用: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②、凹面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10.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

发生折射的同时一定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

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1.透镜分类:

①、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②、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

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

对光起发散作用。

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

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体在二倍焦距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2)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v>2f)。

如幻灯机、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口决记忆法: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13.眼睛和眼镜

眼睛:

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

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

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

100×焦距的倒数(焦距的单位:

米)。

14.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天文望远镜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视角:

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

视角越大,成的像越大。

15.看不见的光

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温度越高,红外辐射越高。

红外线的应用:

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荧光(验钞机)。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

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T=t+273K

2.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有缩口,三棱柱形。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熔化凝固℃

t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出汗”等)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如:

干冰、碘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如霜、雾凇、冰花的形成。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1.质量(m):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是:

千克。

其他有:

吨,克,毫克,

1t=103kg=106g=109mg(进率是千进)

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天平的正确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3.密度: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

;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

g/cm3),1g/cm3=1000kg/m3;质量m的单位是:

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ρ=1.0×103kg/m3

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热膨胀最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固体和液体受温度影响比较小。

水的反常膨胀:

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

密度应用:

1、鉴别物质(测密度)2、求质量3、求体积。

3.测量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烧杯、细线

量筒: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读数是以凹液面的最低处为准。

测固体(密度比水大)的密度: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拴好物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注:

若固体的密度比水小,可采用针压法和重物下坠法。

测量液体的密度: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里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液体的体积V2;③、用天平称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4.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

导体导电原因:

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

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半导体: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锗、硅、砷化镓等都是半导体。

超导体:

应用前景广阔,但具体困难是:

获取低温技术困难,设备价格昂贵。

第六章力和机械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

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6.弹簧秤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7.弹簧秤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的画法:

可采用“一画点,二定标度,三画箭头标大小”的方法。

(1)“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这个

(2)“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要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表示刻度。

(3)“三画箭头标大小”是说在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附近标上“多少N”。

★注: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标刻度,其他一样。

10.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因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在粗略

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合方向与力大F1相同

15.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

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7.增大滑动摩擦力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18.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19.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0.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

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1.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2.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L2,平衡时F1

特点:

省力,费距离。

(如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

L1F2。

特点:

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等)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

23.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4.动滑轮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25.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判断方法:

切割法,数动滑轮周围绳子的段数即可)

26.轮轴:

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27.斜面:

(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应用:

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第七章运动和力

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

m/s;km/h。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3.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等其他因素无关。

5.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6.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关键看受力物体是否是同一物体)

7.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八章神奇的压强

1.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式中p单位是:

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

Pa

1Pa=1N/m2,压力F单位是:

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

米2

3.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与:

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并受到重力的作用。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据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9.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10.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的是托里拆利实验。

1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具有流动性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标准大气压:

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atm=760mm汞柱=1.013×105Pa。

13.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4.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至多可把水抽到10.34米高。

(12.67m的酒精柱)

第九章浮力与升力

1.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4.物体沉浮条件:

(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

(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

(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

下沉

(2)

<

上浮(3)

=

悬浮。

(不会漂浮)

5.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秤量法:

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