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964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docx

让流动的花朵开的更加艳丽

关爱流动花朵,共享一片蓝天

----------浅析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现状及教育策略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范源清邮编325013

【内容摘要】:

外来民工的流动量日益增加,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在此,通过案例形式,对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的现状如:

自卑心理、孤僻心理、行为偏激、缺乏自控能力等作一个剖析,并分析民工子女特有的生活现状:

教养环境差,生活环境狭隘、闭塞,曾经的寄养生活经历,父母教育水平低,频繁转校,贫富差异、社会偏见等,寻找心理障碍的根源。

以此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提供有力的对策。

只有正视外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疏导心理上的障碍,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使外来学生真正溶入本地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中。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外来民工的流动量日益增加,其子女的就学问题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同时,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我校位于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龙湾区,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我校周围外地学生资源比较充足,全校1093人中外来学生就有532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不断上升。

于是,在对外来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其他孩子严重得多,出现的问题也比较特别。

一、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现状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

它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记忆、思维、意识、行为等方面。

外来民工子女是一个具有与本地同年龄孩子不同生活经历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心理异常及障碍与他们的生活现状是息息相关的,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自卑型。

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

由于自卑,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儿童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已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

【案例再现】

丁××女15岁来自四川。

家庭条件贫苦,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在家总是感觉紧张压抑,据了解,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

学习虽然认真努力,但感觉其反应迟钝,成绩不理想。

像丁××这样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

在他们看来,自己在这个班级上没有任何的优势,当他们看到本地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学习成绩又不错。

而自己家境贫寒,再加上不断的转学,造成了他们知识上的断层,成绩不理想。

在这种自我轻视,自我消极心理下,他们滋生了极度的自卑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所有这些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是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2、多动型

多动是外来民工子女也是同年龄孩子最易出现的一种心理异常。

这类孩子智力表现一般比较正常,但是存在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水平,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活动频繁,冲动任性,自控力比较差,且多见于男孩子。

经常表现为不分任何场合始终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不能专注地完成一项任务。

【案例再现】

余××男14岁来自江西。

家庭条件一般,成绩不好。

性格非常外向,上课时不停做小动作,翘翘椅子,打打桌子,左顾右盼,拉拉前面同学的辫子或衣服,抢抢同桌的铅笔、书包;下课后常常漫无目的地乱跑乱逛;做操时动作频率过快,抢拍,动作马虎不规范;做作业、考试时常不能独立完成,且字迹潦草,漏洞百出。

像余××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班可能是个案,他的行为成多动症的孩子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现象,如果不加以干预和治疗,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易发生伤害他人的事件,给学校的常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孤僻型。

所谓孤僻,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

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

【案例再现】

孙××女16岁来自湖南。

家庭条件贫苦,成绩一般。

活动时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不愿与其他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对同学和集体漠不关心,同学们也很少留意他。

在家不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不与同学老师交流。

像孙××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班可能不是个案,但我想在整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应该不是少数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

当他们远离家乡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心灵上缺少和谐的交流。

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生活习惯、民俗风情难以适应等),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

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同学,再加上极度的自卑和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又使他们不愿启齿求助,于是只能默默地忍耐,独自承受着生活、学习的种种考验。

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4、缺乏自控型。

我国古代就有“克己之学”,其实就是运用情感、意志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破“旧我”,立“新我”,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再现】

廖××男15岁来自云南。

家庭条件贫困。

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

处理事情感情用事,喜欢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

经常不完成作业。

自控能力差。

学习成绩极差。

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

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民工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

 5、行为偏激型。

偏激型的人往往是行为比较异常。

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

例如,他们可能会大声吼叫、摔掷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举动。

【案例再现】

陈××男16岁来自安徽。

家庭条件一般。

是班里有名的问题学生,班里只要出了什么事,总归有他的份。

例如课间,别的同学聚在一起谈论说笑。

突然,陈××扮作“大炮”轰进人群,不得不使大家四散分开。

在一片谴责声中,他还在追打着批评他的人,同学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厌恶。

像这样偏激型的民工子女,往往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不顾后果地莽撞行动,常常会干出一些傻事,蠢事;甚至会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干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在这些心理障碍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早期教育因素呢?

只有找出民工子女特有的生活现状才能从根源疏导其心理障碍。

二、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民工子女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想跟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他们处于独特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其父母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做生意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对于利润的追逐,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现象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1、教养环境差导致生理发育迟缓。

很多研究都证实,生理发育迟缓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中学学生的许多心理异常的发生都与生理发育、智力发展相关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理影响心理。

民工家庭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教养一个孩子的花费远远比不上经济富裕地区的家庭,有的民工子女在幼年时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直至现在有的学生每天的三餐中仍然没有鸡蛋、牛奶,只有蔬菜汤拌饭,缺乏营养。

如此的生活状况,导致孩子先天不足,后天又发育不良,在缺乏营养的教养条件下,导致部分学生虽已达到上学年龄,但其身心都还未适应学校生活,以至出现学习困难等问题。

2、生活环境狭隘、闭塞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普遍比较差。

为了节省开支,家长都选择租住在狭小的平房或单间之中,由于工作没固定并且频繁地搬家。

孩子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友好的伙伴,相较于当地孩子,他们外出逛街、游玩的机会非常少,见识不多,课外知识贫乏,以至产生自卑、懦弱等不良心理,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劣势。

据调查,我班很多外来学生唯一的课外生活就是看电视。

当父母在外打工时,常常限制孩子外出,于是孩子经常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缺少与同龄孩子的交往经历,而造成与他人交往的障碍,严重的可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3、寄养生活经历导致情感障碍。

在婴幼儿期,孩子的的情绪、情感是随着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在此期间,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能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反之,如果幼年在没有父母或父母一方的陪伴下独自成长的孩子,有可能会错过亲子情感建立的关键期,乃至在成人后,在心理上仍存在许多的不安因素如过多的猜忌,没有安全感等等。

在民工子女群体中,有寄养、隔代教育经历的孩子不在少数。

由于生活所迫,很多打工者选择背井离乡,独自或夫妻一同来外面的世界闯荡,孩子往往被丢在老家,与祖父母或亲戚生活在一起,直至到了适学年龄或父母在当地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才被接与父母同住。

这样的生活经历极易导致孩子在情感方面的障碍。

在与家长沟通时,常有家长说:

对自己的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太了解,孩子从小和祖父母生活,现在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平时工作忙与孩子接触少,希望老师能多关心其子女的学习等等。

出于补偿心理,他们会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可是在心理上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隔阂。

此外,幼年由老年抚养的孩子,其语言、交往等诸多能力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为其今后学习、交往带来困难。

4、父母教育水平低导致行为障碍。

外来民工作为父母,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导致其在子女的教育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就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宽容、放任四个类型。

而民工家长多采用专制和放任的教养方式。

其一,受望子成龙心情的驱使,家长专制地把自己早年未能实现的学习心愿,全盘投射在孩子身上,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而忽视正确的引导方法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双方陷入强迫和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甚至有孩子因此而轻生;其二,受不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只要认识几个字,能做做生意就可以了。

常因生意原因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于是对孩子在校的行为、学习不闻不问,放任不管,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颓废,缺乏上进心,不听教诲,报复心强,容易走上歧途。

此外,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个性特征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在被否定、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更易出现意识和行为上的障碍。

(二)学校环境因素

转校频繁是民工子女群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他们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

有的孩子读到小学三年级已经转了三、四个学校。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学校无法对他们的学业和习惯进行一贯地培养。

他们在不断的适应——转校——适应的过程中挣扎着。

从某些方面说,他们的适应能力强于一般孩子。

但是,据观察,转校频繁的孩子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居多。

他们要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融入班集体,他们朋友很少,总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而在刚刚有点适应学校的文化教育,刚刚交上不错的朋友时,他们又要随父母去别的学校了。

这些孩子往往在环境适应和与人交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兴趣,从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

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的差,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往,不能融入集体。

而有些教师也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对他们缺乏足够的热心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师生关系又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等情绪。

(三)社会环境因素

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生活水平、人均收入差异不断显现的当今社会,攀比心理的种子在校园里也广泛播种。

对于广大生活水平称不上富裕的民工子女来说,对于外界物质诱惑渴求不可得,如同学有的多功能文具、电子词典、MP3都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

此时,由于经济条件的悬殊,孩子敏感的心灵里会觉得自己总是比本地的孩子低人一等。

在课堂上,民工子女由于乡音浓重,普通话不标准,使正常交流受到阻碍,还可能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不愿和别的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引起语言学习的障碍,形成自卑心理。

甚至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这有可能会使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从小埋下仇恨社会和报复社会的种子。

他们从事的工作不稳定,当经济形势不好时,民工们经常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涉黄、涉赌甚至斗殴、偷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台球室”、“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经常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这些更能对民工子女产生一定诱惑作用。

他们由于缺乏自制力,一接触到这个对他们来说比较新奇的东西后,就容易沉湎于此,不能自拔,不思学习,进而逃学旷课。

三、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针对外地民工子女现今存在的心理异常倾向及障碍,我们应该从导致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出发,努力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着手,为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创造一个健康的易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家庭开始

家庭是每一个人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要防治民工子女出现心理异常首先就要从家庭做起。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必要的。

对于民工子女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安静环境、课外书等)。

但是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

父母嘘寒问暖的言语,共同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有情绪时的及时沟通,宽松的教育氛围都是孩子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2、言传身教,保持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生来的模仿专家,父母的生活习惯、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会投射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中。

孩子若生活在分享中,他学会慷慨;若生活在诚实中,他学会什么是真理;若生活在敌意中,他学会对抗……作为父母要尽我们所能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模仿环境。

3、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正确选择教养子女的方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采用放任式的教养方法,往往无法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新一代接班人。

若是采用专制的教养方法,往往扼杀了祖国的栋梁。

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松紧有度,有信任,有理解,有原则的教育环境。

4、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及早发现不良倾向,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

父母应该是了解孩子的第一人。

要多观察孩子,对孩子有客观、正确的评价,避免被爱蒙蔽了眼睛;要多关心孩子,做他们倾诉的伙伴,成为开导他们的良师;要在孩子需要心理安慰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在第一时间纠正孩子在心理上的不良倾向。

此外,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当孩子陷入心理困难的时候,父母有责任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

联系学校老师,找正规医院的心理医师咨询。

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延伸

学校是孩子们的社会。

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防治孩子心理异常有重要的意义。

白居易说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

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

“亲其师而信其道。

”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在我们对民工子女的教育中,时时刻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我们解决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

要使民工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学生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

民工子女流动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并考虑予以特殊的照顾,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

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虽然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对于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将会越来越近,

民工子女常常渴望和同龄伙伴交往。

于是在班内要尽量创设尊重、真诚、温暖的集体氛围;要求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学生之间主动地接触表达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以此来解放学生孤僻的心理。

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掌握互礼(礼貌待人)的原则,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地相融,从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如我们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帮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尽早消除外地生和本地生间交往上的隔阂。

另外我们要进行家校互动,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目前教育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另外,举办外来民工子女家长会,在会上请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上心理辅导课,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同时也使家长们学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

(三)良好的教育环境由社会保障

良好的教育环境要依靠社会的大环境来保障。

民工子女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在关注他们就学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

1、弃恶扬善,有效监控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着善与美,同时也充斥着血腥和暴力。

还孩子一片绿色的视觉空间,是有效防治孩子心理障碍的途径。

2、关注民工子女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帮助。

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学会关怀。

要使广大民工子女拥有健康的身心,整个社会都需要来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社会,给予民工家庭更多的理解,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完善心理求助机构,正确防治心理疾病。

当代社会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于心理疾病的防治机制还不够完善,民工子女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帮助,还有许多的民工家庭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而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所以迫切希望尽快完善社会心理求助机构,以防治民工子女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外来民工子女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心理教育问题有利于增加城市社会的稳定、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的稳定以及外来民工子女素质的提高。

只有我们全社会都能关爱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让他们这些流动的花朵艳丽地绽放!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蒋慧颖.外地民工子女学习与交往心理障碍的调查及疏导对策研究

3、绍兴市兴文桥小学.外地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4、刘翔平著.中小学心理障碍的评估与矫正.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冯江平主编.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宋宁著.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