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776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docx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人个整理版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0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行测考的是什么?

一、题型

最大化的掌握题型与解题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做题”,做20套真题。

二、速度

方法的优化与专业的训练。

求公倍数、

三、心态

做答的心态是放弃,总的心态是平和。

每道题5-10秒钟,如果没见到就马上放弃,否则浪费时间。

1.言语理解与表达

2.数量关系

3.判断推理

4.常识判断

5.资料分析

题型讲解

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1、思维方式

首先观察数列特别,想办法抽象,抽象不出来,假设一下,然后再验证。

2、数字敏感

对数字的规律马上抽象出来,

1——19自然数的平方、1——9自然数的立方、熟悉上下加减1或上下加减2。

3、对数列敏感

1、2、3、5、8、13这是合数列

2、3、5、8、12、17、23

1、2、4、7、11、16

1、2、5、14、41、122

1、3、9、27、83

3、4、6、10、18、34、

3、4、6、9、13、18、

2、3、5、7、11、13

4、基本类型特点(基本类型=基本套路)

(1)等差数列

基本型、二级等差及变式、三级等差及变式

2、4、7、11、16

1、2、3、4、5

1、3、6、11、18、29、二级等差的变式

2、3、5、7、11

等差数列特点:

(1)一致递增或一致递减

(2)幅度递增(3)幅度变化不大

(2)等比数列

倍数关系,相近的倍数关系。

一般递增或递减

2、3、5、9、17两倍减一

特点:

幅度变化大

(3)和数列

1、2、3、5、8两项相加等于第三项

1、1、2、4、7、13

和数列特点:

(1)先递增后减,或者先递减后递增,而总趋势的是递增或递减。

(2)前三项规律明显。

(3)幅度变化不大

3、7、8、13、两项相加减二

(4)积数列

积数列特点:

(1)先递增后减,或者先递减后递增,而总趋势的是递增或递减。

(2)前三项规律明显。

(3)幅度变化大

(5)平方、立方

1²=12²=43²=94²=165²=256²=367²=498²=649²=8110²=10011²=12112²=14413²=16914²=19615²=22516²=25617²=28918²=32419²=36120²=400

1³=12³=83³=274³=645³=1256³=2167³=3438³=5129³=72910³=100011³=133112³=172813³=219714³=274415³=337516³=409617³=491318³=583219³=685920³=8000

平方、立方特点:

(1)1——19自然数的平方、1——9自然数的立方、熟悉上下加减1或上下加减2。

(2)纵深、延伸(3)变化幅度大2、3、7、46与1、2、3、7、46(4)多次方1、64、243、256、125一的七次方、二的六次方、三的五次方、四的四次方、五的三次方

(6)组合

间隔组合与分段组合

特点:

(1)项数长,一般为六项

(2)一会增一会减

分段组合两种:

一是中间分段:

26、32、39、47、53、60、68

678678

20、21、44、135、274、825一倍加一、二倍加二、三倍加三

二是两两分段:

1、2、3、6、7、14、5、25、28、?

三三分段:

1、2、3、10、15、20

1、3、2、4、2、6、4、7、3

(7)分数

通分、约分、变化、组合

(8)质数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间隔考、做差考、翻三考

2、5、11、17、23、间隔。

漏掉3、7、13、19

20、22、25、30、37、48做差。

2、3、5、7、11、

6、9、15、21、33、39翻三倍。

数列运算

一、自然数的N次方尾数变化:

1、5、6尾数不变

9、4奇偶变化,以2为周期。

奇次方尾数是本身,偶次方时9的偶次方尾数为1,4的偶次方尾数为6

2、3、7、8以4为周期变化。

当不能整除时,尾数与余数次方的尾数相同,当能整除时与该数的4次方尾数一致。

例如:

20082007尾数是几的计算方法。

实际上就是算82007尾数是几,用2007÷4余3,相当于83尾数是几。

20082008尾数是几,这样算,84次方尾数相同。

首先来看22的变化情况:

21的尾数是2

22的尾数是4

23的尾数是8

24的尾数是6

25的尾数是2

我们发现2的尾数变化是以4为周期变化的即21、25、29……24n+1的尾数都是相同的。

3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3、9、7、1,3、9、7、1……

7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7、9、3、1,7、9、3、1……

8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8、4、2、6,8、4、2、6……

4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4、6,4、6……

9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9、1,9、1……

5n、6n尾数不变。

二、数列求和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

(2)sn=1/2n(a1+an)等差数列和=

项数(首项+末项)

前n项和公式为:

Sn=na1+n(n-1)d/2或Sn=(a1+an)n/2

(5)等差中项

项数为奇数时:

项数和=

项数为偶数时:

等差中项=N项和÷项数的一半

例:

四个数的积是3024,问四个数的和是多少?

30,等差中项。

三、工程问题

(1)工作量:

工作量指的是工作的多少,它可以是全部工作量,一般用数“1”表示,也可以是部分工作量,常用分数表示。

例如,工程的一半表示成

,工程的三分之一表示为

(2)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指的是干工作的快慢,其意义是单位时间里所干的工作量。

单位时间的选取,根据题目需要,可以是天,也可以是时、分、秒等。

(3)工作效率的单位:

工作效率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表示成“工作量/天”,或“工作量/时”等。

但在不引起误会的情况下,一般不写工作效率的单位。

差倍原理一:

数A是数B的N倍,数A比数B大M,问数B是多少?

M÷(N-1)。

例:

我的年龄是你的年龄的2倍,我比你大13岁,问你几岁?

13岁。

我是你的8倍,我比你大35岁,问你几岁?

5岁。

(我比你大的这35岁就是你的7倍,所以35÷7=5。

我们俩的年龄和是你的年龄的9倍,我们俩的年龄和是45岁。

设你的年龄是B,则我的年龄是8B,这才叫我是你的8倍,8B-B=7B,我比你大的35岁即7B。

差倍原理二:

和、差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值。

(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较大数-差=较小数

例:

两个数的和是150,两个数的差是2,问这两个数是多少?

(150+2)÷2是大数,(150-2)÷2是小数

追及问题:

S=vt追的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四、比例

分数。

例:

甲的分数是乙丙丁的1/2,问甲是总数的多少?

1/3

五、整除

被3或9整除的数特点:

每位数相加之和能被3或9整除。

被8整除的数的特点:

这个数的后三位是8的倍数。

20000016,4564767328,

被7整除的数的特点: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例如,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

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

613-9×2=595,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

被11整除的数的特点:

把一个数由右边向左边数,将奇位上的数字与偶位上的数字分别加起来,再求它们的差,如果这个差是11的倍数(包括0),那么,原来这个数就一定能被11整除.

例如:

判断491678能不能被11整除.

—→奇位数字的和9+6+8=23

—→偶位数位的和4+1+7=12

23-12=11

因此,491678能被11整除.

这种方法叫"奇偶位差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用割减法进行判断.即:

从一个数里减去11的10倍,20倍,30倍……到余下一个100以内的数为止.如果余数能被11整除,那么,原来这个数就一定能被11整除.

又如:

判断583能不能被11整除.

用583减去11的50倍(583-11×50=33)余数是33,33能被11整除,583也一定能被11整除.

被13整除的数的特点: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4倍,如果差是13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3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3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还有简单的方法)

能被7、13、11整除的特征(实际是一个方法)是这样的:

将一个多于4位的整数在百位与千位之间分为两截,形成两个数,左边的数原来的千位、万位成为个位、十位(依次类推)。

将这两个新数相减(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所得的差不改变原来数能被7、11、13整除的特性。

这个方法可以连续使用,直到所得的差小于1000为止。

例如:

判断71858332能否被7、11、13整除,这个数比较大,

将它分成71858、332两个数(右边是三位数)

71858-332=71526

再将71526分成71、526两个数(右边是三位数)

526-71=455

由于455数比原数小得多,

相对来说容易判断455能被7和13整除,不能被11整除,

所以原来的71858332能被7和13整除,不能被11整除)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转化

例:

一共有12条船,一共有46人,大船能坐5人,小船能坐3人。

例:

某人运2000支货,运成一个得运费3角,运坏一个不仅不得运费还要赔5角,已知最后得560元。

问损坏了多少?

2000×0.3=600元

600-560=40元

40÷0.8=50支

七、栽树问题

三要素:

总咱线长。

间距(棵距长)。

棵数。

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具,就可以求第三个。

一、线形

二、封闭形

八、方阵问题(乘方问题)

1、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方阵问题的核心)

2、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方阵最外层总人数÷4)+1

3、方阵外一层总人数比内一层总人数多8

4、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

※容斥原理

A+B=A交B+A并B

A并B与即不满足A也不满足B相对。

例:

一次考试中,全班共有50人,物理考试及格的有40人,化学考试及格的有31人,两科都不及格的有4人,两科都及格的有多少人?

A+B=A交B+A并B

40+31=(50-4)+X

X=25人

统畴题

有关部分审核30个科研方案,如果要求每天按排审核课题的个数互不相等,且不为0,则审核完这些课题最多要多少天?

1、2、3、4、5、6、9=30

1、2、3、4、5、7、8=30

7天。

矿泉水题

例:

如果4瓶矿泉水空瓶可以换1瓶矿泉水,现在有15个矿泉水空瓶,不交钱的情况下可以唱矿泉水多少瓶?

答:

先拿出4个换1个,一共换来3个,还剩3个。

手里还有6个瓶,还可喝1个,又剩2个空瓶,加上手里喝完水的1个瓶,现在手里有3个瓶,然后再借1个,唱完水再把瓶给出去。

一共能喝到5瓶。

15÷4=3……3

3+3=6

6÷4=1……2

2+1=3

3+1=4

4÷4=1

3+1+1=5

数字特点:

3650365×202-2020202×365=?

0等价于

365×10001×202-202×10001×365=0

20402×365-36865×202=?

等价于

202×101×365-365×101×202=0

2005003=2003×1001

200520052005×2006-200620062006×2005=0

2005×100010001×2006-2006×100010001×2005=0

37373737÷71717171=(3737×10001)÷(7171÷10001)=(37×101)÷(71×101)=37/71

=(37×1010101)÷(71×1010101)=37/71

星期问题

2003年7月1日星期三,问,2005年7月1日星期几?

(365+366)÷7=104……3

3+3=6

昨天之后第15天是星期二(也就是今天之后的第14天是星期二),明天之前的第100天星期几?

答:

昨天之后第15天是星期二(也就是今天之后的第14天是星期二)

昨天星期一、今天星期二、明天星期三

100÷7=14……2星期天向前移2天是星期一。

九、时钟问题

时针每小时走30度。

时针每分钟走6度。

分针走一分钟(转6度)时,时针走0.5度,分针与时针的速度差为5.5度。

十、牛吃草问题

关键问题:

草场原有的草量。

草场每天生长的草量。

牛每天吃的草量。

十一、抽屉原理

假设有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中有2个苹果,它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

第一抽屉原理:

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m+1)个特体。

若把3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空着,它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

第二抽屉原理:

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多有(m-1)个物体。

逻辑推理

矛盾型、反对型、从属型、加强型、削弱型、前提型、结论型、解释型、预设型

对当关系推理

三段论

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复合命题及推理

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逻辑——推理

枚举归纳

可能性推理归纳推理法科学归纳

类比推理

一、直言命题(原子命题)

1、种类

所有同学及格。

所有同学不及格。

有些同学及格

有些同学不及格

张三及格。

张三不及格。

研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2、“有些”

特称量项的“有的”与日常用语说的“有的”有所不同的。

日常用语中“有的”通常指“仅仅有些”、“一部分”,因而讲“有些是什么”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有些不是什么”,这情形逻辑意义上的特称量项“有的”存在差别。

特称量项“有的”是指“至少有一些”、“至少有一个”,至少有多少不能确定。

它包括三种情况:

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

(1)在逻辑里指“部分”、“全部”、“一个”。

等价于“至少有一个”

有些同学及格。

包含三种情况。

即一些同学、全部、一个同学及格。

(2)“有些及格”不能推出“有些不及格”。

3、真、假

(1)与客观事实想符合,我们称之为真,否则称之为假。

(2)命题人往往给定的是假命题,学会对假否定得到真,再按照真来判断给出的选项是真是假。

4、否定、矛盾、反对(负命题关系)对于命题加“并非”就成了否定命题。

例:

所有同学及格。

并非所有同学及格。

至少有一个同学不及格。

有些同学不及格。

5、什么是“矛盾”,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永远一真一假。

6、矛盾关系命题(矛盾关系命题永远一真一假)

(1)所有S都是P。

并非所有S都是P=有些S不是P=有些S是非P。

所有S都是P。

有些S是P。

张三及格与张三不及格。

矛盾关系的命题。

(2)所有同学都及格了。

所有同学都不及格。

A所有同学都及格

B所有同学都不及格

C一些同学及格,一些同学及格

这样的两个命题必有一假。

如果出现这样的命题,其中必有一假,其他两个一定是真命题,按照这个两个真命题再去推理。

(3)有些及格。

有些不及格。

A全体都及格

B全体都及格

C一些及格,一些不及格

这样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

(4)必然推出关系

所有人都及格。

======必然推出=====有些人及格。

所有人都及格。

====必然推出===张三及格。

张三及格。

====必然推出====有些人及格。

所有人不及格。

====必然推出====有些不及格。

7、三段论

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同、全异、交差、包含

例:

下面是济南、郑州、合肥、南京四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

已知四城市有三种天气情况,济南和合肥天气相同。

郑州和南京当天没有雨。

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济南小雨B郑州多云C合肥晴D南冰晴

二、复言命题(分子命题)

1、联言命题“并且”“和”“又”“都”“”

一个联言命题为真,则其每一个支命题必须为真,只要有一个支命题假,则联言命命题为假。

否定联言命题:

非P,非Q,非P且非Q。

2、选言命题“或者”

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为真,只要有一个选言支是真即可,只有当全部选言支为假时,相容的选言命中题为假。

否定式有效。

他或者是演员或者是导演。

他是演员,不能推出他是导演。

他不是演员,能推出他是导演。

否定。

非P且非Q。

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为真,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当全部选言支都真或都假时,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就是假。

3、充分条件。

因果关系也是充分条件关系。

(1)什么叫充分条件。

有P就有Q,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

所有同学都及格了。

(2)如果P,那么Q。

如果不刮风,那么就上街去。

如果不刮风,那么不下雨。

(3)如果刮风,就上街。

P——Q。

非Q——非P。

充分条件否定后件也就否定了前件。

4、必要条件。

P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Q是P的充分条件。

非P——非Q。

Q——P。

必要条件否定了前件也就否定了后件。

例:

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懂几何”是“入内”的必要条件。

“不懂几何者”是“不得入内”的充分条件。

所以懂几何不一定入内。

若风大就放飞风筝,如果气温高,就不放飞风筝。

风筝飞在天在。

“风大”是“放飞风筝”的充分条件。

“气温高”是“不放飞风筝”的充分条件。

“不放飞风筝”推出“气温不高”。

三、可能性推理

1、削弱型

(1)特点:

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者表达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最能反驳或削弱题干的选项。

(2)提问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可能削弱上述推断?

(3)解题思路:

一般先弄清楚题干反描述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如果是削弱结论,则直接从题干反描述的论点的反面思考问题,一般我们就找论点的矛盾命题,或者与论点唱反调的命题;如果是削弱论证,则主要是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如果是削弱论据,则一般从论据的可靠性角度思考问题。

2、最不能削弱型

(1)提问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质疑上述推断?

“以下各项都是对上述看法的质疑,除了”

(2)解题思路:

一般应使用排除法。

即把可能质疑题干、削弱题干的选项一一排除,最后剩下的不论是支持题干的选项还是与题干不相干的选项,都最不能削弱题干。

3、加强型

(1)特点:

题干往往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者提出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与题干一致的选项。

该种试题有时在题干中给出的是一个不正确的论证或者一个不完整的论证,要求考生能够寻找到能使题干中的论证成为正确或者变得完整的选项,从而加强或支持题干。

(2)提问方式一般是: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断定?

“下述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4、前提与预设型

(1)特点

前提型试题是在题干中给出结论和部分前提,要求从备选项中找到另一部分前提来将推理补充完整的试题。

此类试题的题干往往给出小前提(即推理的条件)和结论,要求寻找到一个大前提将题干中的小前提和结论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搭桥”。

(2)提问方式

“上述推论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以下各项都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除了”

“上述陈述隐含着下列项前提?

“上述论断是建立在以下哪项假设的基础上?

5、最能解释型

(1)特点

解释型试题是题干中给出一个似乎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的现象,要求从备选项中找出能够解释的选项。

(2)提问方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好地解释上面的矛盾?

(3)解题思路

能够解释题干的选项显然是能够将题干中的矛盾解释清楚,即其实并不矛盾为何又显得很矛盾呢?

原因可能是还有某方面的细节没有考虑到。

6、最不能解释

(1)提问方式

“以下各项如果是真的,都有助于解释上述看来矛盾的断定,除了”

(2)解题思路

针对这种提问,应该首先使用排除法,即先将能够解释是干的选项排除掉,最后剩余的选项就是不能解释题干的。

7、评价型

(1)特点

题干中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论证,要求对期论证的可靠性、正确性、恰当性等进行评价,或者对题干中的论证方法和方式、论证意图和目的等进行说明。

(2)提问方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题干论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以下哪项是对上述论证方法的最为恰当的概括?

8、结论型

(1)特点

结论型试题是在题干中给出前提,要求推出结论的题目,这种试题可以是严格的逻辑推论,也可以是一般的抽象和概括。

(2)提问方式

“从上文可推出以下哪个结论?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

“以下哪项,作为结论从上述题干中推出最为恰当?

“下述哪项最能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

例题汇

1、如果以下~几个条件成立:

(1)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张不是医生;

(2)或者小李是工人,或者小王是工人;

(3)如果小张不是医生,那么小赵不是学生;

(4)或者小赵是学生,或者小周不是经理。

A小周不是经理B小王是工人C小赵不是学生D小周是经理

答案:

D。

要得出小李是工人,需要小王不是工人;要得出小王不是工人,需要小张是医生;要得出小张是医生,需要小赵是学生;要得出小赵是学生,需要假设小周是经理。

所以,答案是小周是经理。

2、以下关于A电脑故障的陈述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这一真的判断是:

A显卡坏了B主板坏了,那么内存条也一定出现了故障

C主板坏了D主板坏了

答案:

B。

如果A项“显卡坏了”,必然推出C项“主板或显卡坏了”正确,同理,如果D项“主板坏了”,正确必然推出C项“主板或显卡坏了”正确。

根据题干,只有一个是真的,反以A项和D项都不能为真,否则就有两个为真,既然A项、D项不能为真,那么C项也不能为真,反以只能B项为真。

这里注意B项反说的是一种条件关系,并不说明B项前件“主板坏了”是客观事实。

3、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

(1)班长通过了;

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

有些人通过了;

有些人没有通过。

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正确的。

可见:

A该班有人通过了,但也有没有通过

B班长通过了

C所有人都通过了

D所有人都没有通过

答案:

A。

陈述中

(2)项如果为真,则

(1)项必为真,这与题干“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真的”不一致,所以

(2)项为假。

又因为

(2)项和(4)项为矛盾,即“必有一真一假”,

(2)项为假,则(4)项必为真。

又根据题干“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真的”,

(2)、(4)一假一真,所以

(1)、(3)必有一真一假。

显然,如果

(1)真那么(3)必真,这与命题不符,所以

(1)为假,(3)为真。

事件排序

扫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