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719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docx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

临沧市凤庆县象贤中心学校:

禹天华

【摘要】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在国外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国内也有不少文献对此进行介绍,不少学校对此进行实验研究。

本文通过分层教学对初中生学习物理影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影响,分层教学优与传统物理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物理教学研究

引言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

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30%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60%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即使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增大到50%甚至更高,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局限适应升学的需要。

为此根据学校要求,我于2010学年开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1.分层教学的知识及教学现状

分层教学,即在班级团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实际出发,针对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给与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实行有差异,重鼓励的教学评价,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分层教学是针对大教学班授课制的缺陷而提出的。

大教学班授课制无法适应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教师从备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各个方面,很难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基本是按好、中、差三部分取中偏上“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的质和量既不能照顾差生,也不能满足优秀生的需求,出现教学密度对个体量小的情况,使得优生吃不饱,差和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从而不利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使学生差异也明显增大,提高教学质量也遇到难题。

分层教学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经。

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学习间的差异,实施个体化教学。

西方国家中学分层教学体现在“、个别课程的教学制,学生可以选择时间、选择课程,它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小班教学学生数少,实行班内分组制,按考试成绩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证明班内的差生可减少三分之一。

在我国,分层教学于九十年代初提出构想并着手教学实验,目的就是探索解决在大教学班授课制条件下,面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如何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促进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分层的方法基本为二种:

采用教学班内显性分层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科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将全体学生在本学科分为三层或四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调层。

鼓励学生逐层递进。

即动态分层。

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班,将班内分层向班外分层推进,在年级内实施学科分层教学。

在年级内按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将差异较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的前提下视其师资、设备等条件在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开展教学,允许学生选层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调层。

分层教学的精髓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而“因材施教”是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

分层教学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分层教学符合教学法可接受原则要求和掌握学习策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

“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美国心理学家BOS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策略”,“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在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均有获得原则指导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和主题性。

2.分层教学应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验研究

2.1试验的准备

2.1.1资料的准备

充分收集各方面资料。

包括期刊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对分层教学在教学实验研究上的各个细节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和准备。

2.1.2理论上的准备

在分析国内外分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分层教学的物理教学模式,即:

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

指导即将开展的有关教学试验工作,然后按照这一模式对取样组进行分层教学的物理教学。

2.1.3问卷

制定出问卷题目,对本年级的全体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80%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喜欢物理;40%的学生感到物理难学;65%的学生认为需要对现在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75%的学生认为可接受分层教学。

2.1.4取样

样本来自我校初三级四个班,其中52、54基础较好为一组,53、55基础较差为另一组,并选择52、55进行分层教学,52、53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比较分层教学是否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上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表1),发现两个组中的两个班上学期物理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上期末统测成绩情况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52班

44

71.6

86.3

27.3

54班

45

74.6

88

26.7

53班

52

50.2

33

0

55班

49

44.6

20.4

0

注:

80分以上为优生

2.2实验的研究过程

2.2.1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拔尖、优秀、合格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

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

2.2.2根据实际,结合大纲,确定各层教学目标

针对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要求。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

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2.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①.备课。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②.上课。

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

一般步骤按:

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两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课终检查是否达标。

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

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③.作业。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

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提示。

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④.辅导。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

一方面侧重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类辅导可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

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

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⑤.考查。

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

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进行分类考查。

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

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作,优生必做的。

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约占85%,提高题约占10%,深化题约占5%。

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校正措施。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⑥.评价。

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

实施动态分层,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2.3试验数据

通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到期末统测各班成绩统计如下

表2:

两个对照组学期末物理成绩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52班

44

62.5

59.4

9.1

54班

45

76.1

93.3

44.4

53班

49

44.8

12.2

0

55班

48

46.3

16.7

0

注:

80分以上为优秀生

2.4实验的讨论

在第二组中,55班采用分层教学,而53班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结果是物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也即分层教学并不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在第一组中,54班采用分层教学,而52班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结果是:

在期末考试两班成绩显著存在差异。

该实验事实说明分层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为什么两组实验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经过作者深入调查,作出如下解释:

在第二组中,两个班的无关因素控制不好,最终影响实验结果。

第二组两个班学校开学进行调整,基础比较差,并且初中毕业不打算参加中考,学习无目标,主动性不足,积极性差,这些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

在第一组中,学生基础较好,并且均要参加中考,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积极,其他影响相对均衡。

2.5实验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最后结论:

分层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影响,分层教学优于传统的物理教学。

结束语

以上对分层教学对物理教学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分层教学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全面和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叶尚雄主编《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版

2.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版

3.崔秀梅主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