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457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实验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实验报告.doc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实验报告

1

2

3

5篇二:

妇产科见习报告

《》见习报告表

1

2篇三:

产前检查实验课教案篇四:

《妇产科护理》实验、实训开出率+实践指导

学年第学期《妇产科护理》科目实验、实训开出率情况汇总表

实践1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技能训练

【目的】

1、熟练掌握正常女性骨盆的结构和分界及骨性标志

2、掌握正常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及功能

3、认识正常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准备】

正常女性骨盆模型、内外生殖器模型、女性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模型等。

【方法与步骤】

1、模型示教

(1)女性骨盆:

1)女性骨盆的结构:

骶骨、尾骨、左右两块髋骨位置及组成。

2)骨盆分界线:

前为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两侧为髂耻线,后为骶岬上缘中点。

3)骨性标志:

髂前上棘、髂嵴、耻骨弓、骶骨岬、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切迹、骶尾关节、骶髂关节、髂耻粗隆、耻骨联合。

(2)女性生殖器

1)外生殖器: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解剖结构

2)内生殖器:

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解剖结构

(3)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

膀胱、尿道、输尿管、直肠、阑尾位置。

2、分组训练学生分利用模型辨认骨盆及内、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及其邻近器官,教师巡回矫正反馈。

【小结】

1、实践结果检测抽查学生指认内生殖器及邻近器官部位,说出骨盆的结构、分界及各平面径线、由学生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小组成绩。

2、作业完成实践报告,总结学习体会。

实践2产前检查技能训练

【目的】

1、掌握骨盆外测量的方法及各径线的正常值

2、掌握腹部四步触诊的方法及目的。

3、培养学生关心、体贴病人的态度及实际工作中的团结协助精神。

【准备】

多媒体教学资料、孕妇人体模型、骨盆模型、检查床、骨盆外测量器、记录纸、笔。

【方法与步骤】

1、观看多媒体教学资料。

2、示教

(1)盆外测量:

1)髂棘间径:

伸腿仰卧位。

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

正常值23~26cm。

2)髂嵴间径:

伸腿仰卧位。

测量两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

正常值25~28cm。

3)骶耻外径:

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

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

正常值为18~20cm。

4)坐骨结节间径:

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双膝。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

5)耻骨弓角度:

两手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被测量者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80°为异常。

(2)腹部四步触诊法:

了解胎儿大小、胎产式、胎方位、胎先露及羊水情况等。

做前三步检查时,检查者面对孕妇,做第四步面向孕妇足部。

1)第一步:

检查者双手置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得宫底高度测,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

然后以双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宫底部的胎儿部分,若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

2)第二步:

检查者双手分别置于孕妇腹部左右侧测,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

平坦饱满者为胎背,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四肢,有时感到胎儿肢体活动,更易判断。

3)第三步:

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儿先露部,进一步查清是否已经衔接。

若仍浮动,表示尚未入盆,若已衔接,则先露部不能被推动。

4)第四步:

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

3、分组训练

示教后分四个实习组,每2名同学为1组相互测量练习,将骨盆外测量的数据和腹部四步触诊检查的结果填写到实践报告上,教师巡回矫正反馈。

【小结】

1、实践结果检测每项实验分别在4个实习组中抽出4位学生进行演示,由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讲评,并将结果作为小组成绩。

2、作业写出骨盆的外测量方法,总结实践体会。

实践3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训练

【目的】

1、熟练掌握正常分娩产妇的外阴冲洗的方法。

2、掌握正常分娩时的操作规程,能进行接生时的护理配合。

【用物准备】

1、会阴冲洗盘1只,无菌冲洗罐2个(1个内装温凉开水800ml;另1个内装消毒液800ml)、无菌持物桶内装卵圆钳3把,无菌弯盘1只内装无菌纱布3块或大棉球3个、无菌治疗巾1块或臀巾1块、带盖方形储盒1个内装软皂液棉球若干、便盆1个等。

消毒液(0.2%呋喃西林或0.1%苯扎溴铵)棉球若干。

2、胎心音听筒1个、血压计1副、吸痰管1副或洗耳球1个。

【方法与步骤】

1、模型示教

(1)会阴冲洗:

产妇仰卧于产床上,取膀胱截石位。

首先给产妇臀下放置便盆,外阴擦洗加冲洗共三遍。

1)第一遍:

操作者右手持一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大棉球1个蘸软皂液,擦洗外阴部,顺序是:

小阴唇、大阴唇(方向上、阴阜、阴蒂(方右)、大腿内上1/3(顺大腿方向)、会阴(横向擦洗)、肛周两股(由外向肛门弧形擦洗)、肛门(弧形擦洗)。

2)第二遍:

操作者右手持另一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大棉球1个遮拦阴道内,防止液体进入阴道。

右手持装有温开水的无菌冲洗罐,冲洗外阴部的皂液,顺序是:

由上至下,由外向内,最后阴道口及会阴。

3)第三遍:

操作者右手持第三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较大的棉球1个遮拦阴道口,防止消毒液进入阴道。

左手持装有消毒液的无菌冲洗罐,冲洗消毒外阴部。

顺序和方法同上。

最后移去便盆,臀下垫消毒巾。

篇五:

实验报告讨论集

蟾蜍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实验

4.1动作电位的传导是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过程。

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细胞膜的电位较前方静息部位膜外侧的电位为负,而膜内则相对较正;由于这种电位差的存在,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和邻接的静息部位之间便产生局部电流。

这个局部电流将依据膜的被动电学性质在动作电位前方的静息部位首先形成电紧张电位,电紧张电位进一步引发去极化的局部反应,并在局部反应达到阈电位时引起动作电位的发生。

如此,动作电位便通过局部电流沿细胞膜传导。

4.2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故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叠加而成的综合性电位变化,称

[2]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那可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刺激电压

从uth增加至umax,神经干动作电位振幅随刺激电压增加而增高。

4.3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差别很

[2]大,这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4.4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形成的,冲动通过第1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正相波,冲动通过第2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负相波。

4.5刺激神经干中枢端在其末梢端引导所得bap和刺激神经干末梢端在其中枢端引导所得bap,正相振幅均大于等于负相振幅,正相时程均小于负相时程,由此表明在蟾蜍坐骨神经干ap引导时,两引导电极处神经纤维的多寡不是形成bap正相振幅大于负相振幅和正相时程小于负相时程的主要原因。

若叠加发生在正相波去极后期,正相波波峰减小,时程缩短,当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使负相波消失,正相波被叠加的部分显示出来,正相波的波幅和时程均增大。

若叠加发生在正相波复极期,正相波波峰不减小,但时程缩短,当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使负相波消失,正相波被叠加的复极化部分显示出来,正相波时程延长。

双相动作电位负相波的去极期完全与正相波叠加,其波幅减小程度大于正相波。

负相波的复极后期,正相波已复极完毕,没有叠加发生,动作电位复极后期的时程较长,负相波时程缩短的程度比正相波小。

4.6由于神经干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组成,各种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有所不同,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由许多不同直径和类型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叠加而成的综合性电位变化,因此神经干的动作电位传导属“衰竭性”传导:

越远离刺激端,各种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差异越大,产生的复合电位幅度越小。

从而解释了实验中通道二中正相电位幅度显著小于通道一的现象。

5.3肝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四氯化碳(ccl4)对肝细胞膜有直接溶解作用,但ccl4毒性主要与其活性代谢产物有关。

ccl4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代谢,生成活泼的三氯甲基和氯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可与细胞内和细胞膜的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使酶的功能丧失,

2+[4]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胞浆ca浓度升高,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胞浆内转氨酶渗入血液。

5.4肾损动物模型建立

升汞又名氯化汞。

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汞溶液给动物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带有二价阳离子的hg进入体内,与带有巯基的氧化物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并可使蛋白质凝固,造成

[5]重金属盐导致的中毒性肾小管损伤,临床出现arf。

离子和药物对离体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

4.1心肌收缩-舒张机制

心肌细胞兴奋时,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触发心肌细胞收缩。

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不

2+2+如骨骼肌的发达,贮ca量少,因此在收缩过程中有赖于细胞外ca的内流。

在心肌动作电

2+2+2+2+位的平台期,细胞外的ca通过l型ca通道流入细胞内,使胞质内ca浓度升高,ca浓度

2+2+的升高再触发肌质网释放大量的ca,使胞质内ca浓度升高约100倍(即钙触发钙释放),

2+[2]ca与肌钙蛋白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

2+2+在动作电位2期末,ca内流中止,细胞中内流的ca被迅速通过以下机制使细胞内的

2+2+ca浓度恢复到静息水平:

①通过肌质网上的ca泵主动回收进入肌质网;②通过细胞膜上+2+2+2+2+[2]的na-ca交换体将ca排出细胞外;③细胞膜上的ca泵可将ca主动排出细胞,导致

[5]收缩终止和肌肉舒张的开始。

4.2收缩对外钙的依赖

实验中灌流低钙和高钙溶液后,心肌收缩能力有明显的升高和降低变化。

至少来自三个钙库的钙可参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强度的调节。

细胞外钙库是进入细胞内并充实细胞内钙库的来源,而细胞内钙库储存的钙与激活收缩蛋白有更直接的关系。

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钙并不立即参加收缩蛋白的激活,肌质网则是供给肌钙蛋白需要的直接钙

[2]源。

心肌肌质网上存在两种钙释放通道——因分别可与ryanodine和三磷酸肌醇(ip3)

[2]结合而分别称之为ryanodine受体和ip3受体。

根据钙触发钙释放理论,可知在一定范围

2+2+内增加细胞外ca浓度,可使心肌收缩增强;而降低细胞外ca浓度,则使心肌收缩能力减

弱。

4.3内钙浓度对舒张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细胞内钙浓度较高,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舒张末期张力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通过如下机制解释。

钙外流的研究证明,80%以上的钙外流需要细胞外存在钠或钙,而且一般说来绝大部分

+2+外流钙是由于细胞外钙与细胞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