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401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武定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

武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富民毗邻,西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

县政府驻地距昆明100公里。

二、自然条件

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

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坝子及水面占3%。

全县平均海拔1910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

海拔最低点为境内金沙江边的己衣新民大沙地862米,最高点为己衣乡白龙会峰2956米,高低相差2094米。

县城海拔1710米。

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乌蒙山余脉从东贯穿全境,组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重叠的地形。

全县长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其中21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

全县土地面积442.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7.2万亩(水田10.6万亩,旱地16.6万亩);林用地261.9万亩(有林用地150.3万亩);森林覆盖率25.4%。

全县土壤共分紫色土、红壤、黄棕壤、棕壤、水稻土、燥红土、石灰岩土和冲积土8个土类、14个亚类、26个土属、62个土种,其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的42.2%,红壤占20.5%,黄棕壤占19.6%,棕壤占6.8%,水稻土占3.4%,燥红土占0.6%,石灰岩土占0.4%,冲积土占0.3%。

三、历史沿革及文化特点

武定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

在宋朝以前武定县没有设制。

公元1174年始,这里的彝族先民罗婺部落逐渐兴起,并做了统治。

在云南大理国时,罗婺部扩大了势力和地盘,成为当时东方三十七蛮部之一,称雄一时。

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落归顺元朝,于公元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候,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一部分地区。

公元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厉裔凤氏土司统治。

明朝中叶以后,朝廷逐渐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成为明朝末年改土归流中举国瞩目的大事而载入明史。

公元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流夜,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

1950年建立武定专区。

1953年武定专区与楚雄专区合并,改属楚雄专区。

1958年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属楚雄州至今。

1981年以来,在县内发现和出土了较多的文物及古迹。

县文化馆和狮山园林管理处藏有清朝制铜磬、童子铜墙铁壁蜡谷、释伽牟尼三世铜像,明朝永乐至宣统年间制造流通的古钱币数枚;大明宣德炉、铜像。

以及青铜时代的青铜犁。

古迹有狮子山正续寺古建筑群:

该寺始建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

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避难于此,亲手植“乾坤双桧”、“茶花”等,以及诗词、塑像和神奇美妙的传说。

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及开发,已成为云南省的重点风景游览胜地之一。

三台山凤家城遗址:

系罗婺部凤氏建筑,为屯兵之地(建筑年代不详)。

分为内城堡和外城堡。

城毁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凤乡造祖之乱。

1938年在县内田心乡老把村发现石棺墓12座。

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古墓葬。

万德土司墓:

在县境西北部的万德乡有土司墓7座,建造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

1938年3月列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窝富如山墓:

在距县城60公里的发窝乡境内,为清末土豪富如山夫妇合葬墓。

有墓碑5块,碑文记述了发窝姓钱地主与万德土司争夺土地权,身亡后招富如山为婿继续打官司的过程。

有史料价值。

汉文碑:

清咸丰八年(1858年)立。

记载清咸丰年间清庭镇压回族人民的事件,重修凌云桥,云南立武定中学等事件。

三台山凤家城石刻:

在通往凤家城的山道左侧10米高的峭壁上,刻有罗婺部及其后裔的兴衰过程的彝文。

1987年12月21日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也叫文笔塔):

在县城东南的7公里的白塔山顶。

据民国资料载:

“宋时罗婺部长建”,意在“镇风水”。

塔用规则的石块砌成,四方形、实心,共7级,约高15米,塔顶为宝盖式。

1986年2月列为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定地震纪事碑:

1997年10月24日武定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记事碑共3块,立于境内的发窝乡、插甸乡康照村、田心乡鸡街子林,碑文记述了公元1995年10月24日凌晨6时46分武定境内发生6.5级地震以及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过程。

立碑点为地震中心带和新搬迁点。

  2000年,武定县辖3个镇、10个乡:

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己衣乡、万德乡、东坡傣族乡、环州乡、发窝乡、田心乡、石腊它苗族乡、插甸乡、九厂乡、白路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2626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近城镇52344高桥镇24710猫街镇25371九厂乡22487插甸乡21977田心乡18110发窝乡14604白路乡14322石腊它苗族乡10320万德乡16816己衣乡15424环州乡11958东坡傣族乡14158。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楚雄州部分乡镇撤并方案。

其中,武定县撤销九厂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近城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近城镇更名为狮山镇,镇政府驻原近城镇政府驻地;撤销石腊它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高桥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四、绿地现状与分析

(一)园林机构现状

武定县城市绿化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园林绿化机构基本具备,建设局下属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有环卫绿化站。

绿化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绿地建设维护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二)、园林绿地建设现状

1、园林绿地建设现状

据调查统计,县城园林绿地面积33.6hm2。

(包括公园绿地面积2.3hm2,道路附属绿地9.2hm2,单位附属绿地3.5hm2,居住附属绿地7.8hm2,防护绿地10hm2,生产绿地面积0.8hm2,其他绿地面积5hm2。

),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43m2/人,绿地率:

10.6%。

2、各类绿地现状

根据现状调查,武定县城现主要绿地有潘池塘公园、武定一中、县林业局、人民法院、粮食局、中山路、鸿儒大酒店、少数街旁绿地及周边山体绿化等。

道路绿地以中山路、武康路、狮山路、复兴路、中新路、西门街、北门坡、元武路元禄公路等绿化为主体,乔木以雪松、香樟、云南樟黄葛榕、小叶榕、天竺桂、法桐等为主,其次有圆柏、棕榈、银桦桂花、龙柏、桉树等,灌木主要有红花继木、海藻、金叶女贞、满天星、红叶石楠、杜鹃、侧柏等。

单位及居住区附属绿地主要乔木树种为藏柏、雪松、南洋杉、云南樟、桂花、滇朴、石榴、小叶榕、棕榈、垂丝海棠等;主要灌木为小叶女贞、假连翘、红叶石楠、叶子花、红花檵木,海藻;主要草本为一串红、地锦、血苋和沿阶草等。

少量生产绿地位于县城东北部。

第二章规划期限和规模

一、规划期限

1.近期:

2009—2010年

2.中期:

2011—2015年

3.远期:

2016—2025年

二、县城规模

根据《武定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5)

现状(2009年):

总人口5.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3.64km2

近期(2009—2010年):

总人口万人,建设用地规模km2

中期(2011—2015年):

总人口万人,建设用地规模km2

远期(2025年):

总人口10.0万,建设用地规模11.09km2

第七章县城规划区绿地分类规划

按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进行绿地分类,按该标准城市绿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分5个大类,11个中类,13个小类。

具体见下表:

表7-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备注

大类

中类

小类

G1

公园绿地

G11

综合公园

G111

全市性公园

G112

区域性公园

G12

社区公园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G121

居住区公园

服务半径:

0.5-1.0km

G122

小区游园

服务半径:

0.3-0.5km

G13

专类公园

G131

儿童公园

G132

动物园

G133

植物园

G134

历史名园

G135

风景名胜公园

G136

游乐公园

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137

其他专类公园

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14

带状公园

G15

街旁绿地

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G2

生产绿地

G3

防护绿地

G4

附属绿地

G41

居住绿地

G42

公共设施绿地

G43

工业绿地

G44

仓储绿地

G45

对外交通绿地

G46

道路绿地

G47

市政设施绿地

G48

特殊绿地

G5

其他绿地

(一)第一节公园绿地(G1)规划

一、公园绿地规划指标

公园绿地的合理规模由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城市总体规划和该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分配面积而定。

根据《武定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03-2030年)相关规定,现状人口(2009年末)为万人,规划近期末(2010年)武定县城市人口达到万人;规划到中期末武定县城人口达到万人到远期末(2025年)武定县城人口为万人。

表7-2公园绿地指标现状表(2009年)

指标类别(现状)

2009年(人口:

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公园绿地面积(hm2)

建成区面积(km²)

注:

公园绿地的计算:

公园游人容量:

游览旺季星期日高峰小时内同时在园游人数(亦按县城总人口的15-20%来计算)C=A/Am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²);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²/人)

人均公园绿地占有面积(m²/人)=公园绿地面积(hm2)/县城人口(万人)

二、规划原则

(一)贯彻国家在园林绿地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遵守相关规范标准和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列》,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及相关文件、武定县城市总体规划等。

(二)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公园的使用要求,为各种不同年龄的人们创造适当的娱乐休闲条件和优美的休息环境,丰富公园的活动内容及空间类型等。

(三)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风格。

(四)在武定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使公园在城市分布均衡并与各区域建筑,市政设施融为一体,既充分显现出各自的特色、富有变化而又协调统一。

(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织公园各个构成部分,使不同功能区域各得其所。

(六)使公园与武定县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相结合,体现地方特色和风格。

(七)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满足工程技术和经济要求,正确处理近期和中期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及经营管理措施。

另外,在进行武定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公园绿地与邻边建筑物、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的联系,使公园绿地自然地融合于县城之中,两者相互融合渗透,共同呼吸发展。

三、公园绿地分期规划

(一)近期规划(2011-2015年)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综合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10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60m2为宜;根据城市发展和扩大程度等情况,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m2。

(二)中期规划(2016-2020)

中期建设主要补充近期规划的不足,且为远期规划做准备。

(三)远期规划(2021-2025)

结合自然山水植被条件,打造公园系统完善,植物景观风貌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的森林式生态园林城市。

四、公园绿地分类规划

(一)全市性公园(服务半径2-3km,步行30-50分钟到达)

1.全市性公园规划原则:

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公共绿化,面积较大,有完善的活动内容和娱乐设施。

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30分钟可达。

根据武定县主城区的实际情况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可在城市中设2处市级综合性公园(见表7-4):

美奂山公园、宛水公园。

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能容纳全市居民中的10%的人同时游园,高峰游人的容纳量约为服务范围居民的10%-20%,人均公园活动面积为80-100m²。

(2)全市性公园规划内容

①休憩娱乐:

按游人的各种年龄、爱好、职业、习惯等不同的要求,安排各种活动内容的分区,如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等。

②文化科学普及与教育。

③服务设备:

设置供休息用的坐椅、亭、廊等设施,也包括饮食服务的餐厅、茶室、摄影等,厕所、垃圾箱、灯饰等。

④园林管理区:

管理办公室、附设花圃、苗圃、温室、花房、车库等。

2.市级综合公园规划设计:

(1)**山公园

性质:

市级综合公园

定位:

城市休闲、文化、健身

规划期限:

*期、*期、*期

地理位置:

城市**

规划说明:

公园位于城市**。

现状占地52.02hm2,绿化率83.5%。

公园总体布局分山体、广场、人工湖三个板块,美奂山公园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综合公园,公园分为休闲娱乐健身区,有迎宾道、文化广场、音乐喷泉、演艺舞台、背景假山;还有湖光观景区,依山建湖、环湖修路、以湖造景的方式打造曲岸夕阳、云蒸雾润等12个园林景观节点。

规划远期扩建至91hm2,扩建区域延续现状景观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山、水、亭阁、植物及一些民族特色、火腿美食文化特色小品等造景元素,打造具有武定县地方特色的园林,成为武定县的“城市客厅”。

植物造景方面,结合原有湖面绿化造景,打造城市湖畔森林,分片区体现“春花、夏叶、秋实、冬干”的植物群落景观。

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总面积:

91hm2

建筑面积:

2.1hm2

绿地率:

83.5%

游客容量:

9100人

绿地面积:

76hm2

绿化覆盖率:

87%

公园人均面积:

100m2/人

水体面积:

4.3hm2

道路、广场面积:

8.6hm2

(二)区域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1~1.5km,步行15~25分钟,乘公车10~15分钟)

1.规划设计原则

区级公园是为县城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区级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可参照以下几点:

(1)位置适当,应尽量方便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绿化基础,尽可能与该区域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该区域的居民休闲活动空间。

(2)规模合理,在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3)布局紧凑,应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地和活动内容,各功能分区或景区间的节奏应有所变化。

(4)利用地形,尽可能利用和保留原有自然地形及原有植物。

(5)应有一定比例的建筑小品,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布置应比城市小公园相对紧凑。

2.区域性公园规划

根据武定县市级情况,将规划四个区域性综合公园分别是:

**公园、**公园、**公园等。

(1)**公园

性质:

区域性综合公园

定位:

观花、健身、避灾

规划期限:

*期

地理位置:

**片区

规划说明:

公园位于城市望城片区,占地58.50hm2。

基地紧邻居住区,其作望城片区综合性公园,为片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科教、避灾等。

整个公园规划采用自然式布局,以水、风、花等大自然景观元素,通过流畅的曲线构图划分自然、明朗的不同功能空间。

主要景观特色包括:

“水之乐”:

指位于中央主广场的音乐喷泉,以文化景墙作为视线焦点,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互映衬,营造不通动感韵律。

“风之声”:

指位于景墙上的风铃柱,结合武定县当地特色文化,通过风吹铃铛产生的声音律动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观赏植物以枫香、银杏、鹅掌楸,云南樱花,日本晚花、垂丝海棠、桂花、黄花决明、桃、李、梅、紫叶李、石榴、紫玉兰、山玉兰、白玉兰、香樟、球花石楠、金钱松、雪松、榧树、杜鹃、木槿、扶桑、叶子花、马缨丹,炮仗花、紫藤等。

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总面积:

58.5hm2

建筑面积:

1.3hm2

绿地率:

88.7%

游客容量:

5850人

绿地面积:

51.9hm2

绿化覆盖率:

90.7%

公园人均面积:

100m2/人

水体面积:

0hm2

道路、广场面积:

5.3hm2

(三)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大片的种植绿地,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

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和要求。

1.社区公园规划原则:

(1)规划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创造独特的古典园林空间。

(2)要表现地方特点和风格,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景观的重复。

我国有名的公园很多,各有特色。

在设计中,我们要有选择地汲取一些名园在设计上的经验,但不可全套照搬。

(3)要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

(4)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

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

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

2.社区公园规划:

(1)**公园

性质:

居住区公园

定位:

休闲、娱乐

规划期限:

*期

地理位置:

城市**居住区周围

规划说明:

占地7.60hm2。

位于城市北部,周边用地为居住区、城市商业区。

公园规划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以“和谐、舒适、自然”为主题,布置适量的儿童游玩设施、小水池、花坛、雕塑,以及花架、宣传廊等小品作为点缀。

全园植物配置以乔灌草藤合理搭配的方式,选用乡土树种,注重植物的立体结构,体现层级与季相变化带来的不同视觉美感。

规划主要植物有:

云南樟、香樟等樟科树种为主形成绿色背景,以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云南樱花、贴梗海棠、桃、梅、李等形成冬春观花特色。

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总面积:

7.6hm2

建筑面积:

0.08hm2

绿地率:

83.2%

游客容量:

1266人

绿地面积:

6.1hm2

绿化覆盖率:

86.2%

公园人均面积:

60m2/人

水体面积:

0hm2

道路、广场面积:

1.2hm2

(四)带状公园

1.带状公园规划原则

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设施的狭长形绿地。

带状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可参照以下几点:

(1)配合总体布局和规划,满足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态现状。

(2)确定公园特色和园林形式,深入研究现状、考虑长期效益,针对带状的类别和特点创造具有充分特色的公园。

(3)规模合理,利于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尽量充分利用吸收原有绿化基础和文化气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优美、实用性强的公园。

(4)按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在不影响带状公园特色项目布置的情况下按需求设置各项基本的活动内容,满足游人需要。

(5)注重乡土水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

2.带状公园规划

(1)**滨河公园

性质:

带状公园

定位:

生态、水体景观保护和休闲、健身

规划期限:

*期、*期

地理位置:

**片区西河两侧

规划说明:

长1.97km,占地11.8hm2。

该滨河公园紧邻居住区,是集休闲、娱乐、水体保护为一体的生态滨河公园,以“休闲、生态、活力”为设计主题,充分依据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以水为设计的中心,景点环水而置,美观实用。

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场所。

植物以观花、观枝等植物为主,同时增加一些防止污染、净化河道的植物。

如:

垂丝海棠、广玉兰、云南樱花、日本晚樱、紫玉兰、桃、垂柳、荷花、鸢尾、睡莲、狐尾藻、水芹菜等。

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总面积:

11.8hm2

建筑面积:

0.02hm2

绿地率:

71.9%

游客容量:

1966人

绿地面积:

8.48hm2

绿化覆盖率:

74.9%

公园人均面积:

60m2/人

水体面积:

2.2hm2

道路、广场面积:

1.1hm2

(五)专类公园

1.专类公园规划原则

专类公园,含有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专类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可参照以下几点:

(1)配合总体布局和规划,满足县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态现状。

(2)确定公园特色和园林形式,深入研究现状、考虑长期效益,针对专类类别的特点创造具有充分特色的公园。

(3)位置适当,规模合理,不影响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尽量充分利用吸收原有绿化基础和文化气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优美、实用性强的公园。

(4)按照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在不影响专类公园特色项目的布置情况下按需求设置各项基本的活动内容,满足游人需要。

2.专类公园规划:

(1)**湿地公园

性质:

专类公园

定位:

湿地景观

规划期限:

*期

地理位置:

规划说明:

公园位于钱屯水库西侧,占地41.9hm2。

公园共规划5个功能分区,分别为:

“生态旅游及休闲区”:

靠近入口处设置了售票、管理、游船码头等各种休闲服务和旅游观光的设备,提供游客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

植物选择时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

植物生态型为陆生的乔灌草一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一浮叶沉水植物等,如:

山玉兰、红花玉兰、峨眉含笑、滇润楠、银木荷、牛筋条、红千层、清香木、山杜英、鸡爪槭、三角枫、云南扇叶槭、紫叶小檗、阔叶十大功劳、扶桑、杜鹃、西鹃、垂柳、芦苇、花叶芦竹、黄菖蒲、千蕨菜、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香蒲、水葱、泽泻、慈姑、荷花、睡莲、旱伞草、海寿等。

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总面积:

41.9hm2

建筑面积:

0.5hm2

绿地率:

80.4%

游客容量:

4190人

绿地面积:

33.7hm2

绿化覆盖率:

83.4%

公园人均面积:

100m2/人

水体面积:

3.2hm2

道路、广场面积:

4.5hm2

(六)街旁绿地

街旁绿地是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为了美化城市、美化人民生活,尽量将街旁绿地建设成能够让居民参与的街旁小游园。

我国的小游园面积小,分布广,方便人们利用。

小游园以花草树木绿化为主,合理地布置游步道和休息座椅。

一般也会布置少量的儿童游玩设施、小水池、花坛、雕塑,以及花架、宣传廊等小品作为点缀。

1.街旁绿地规划原则

(1)依据总体布局和规划,符合绿地系统规划,与道路规划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街头绿地与县城园林绿地融为一体。

(2)以植物造景为主,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建筑小品、活动场地供游人小憩及游玩。

(3)充分表现县城风貌,具有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

(4)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留原有自然地形、水体及植被。

(5)使用经济耐用的材料。

(6)不过于夸张招摇,不制造眩光,不在拐弯处种植树冠繁茂的大树以免挡住人车视线。

2.街旁绿地规划设计:

(1)向阳小游园

性质:

街旁绿地

定位:

规划期限:

地理位置:

**路东侧

规划说明:

位于县城东部,占地5.8hm2。

周围规划有居住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以休闲、观赏、驻足、漫步等功能为主,在现有基础上增设一些花架、健身器材、林荫步道等。

景观空间塑造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遵循“立体层次丰富、季相色彩多样、本土树种为主”的原则进行树种选择,现有植物为滇朴、雪松、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等乔灌木,增加一些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