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276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育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育学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具体体现在: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

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和中心外周方向。

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人的发展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年轻一代的不用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同时,前后相邻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必然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也要考虑这种衔接性。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意识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如智力的发展,在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成熟水平的一半,而后的发展呈阶梯型减速发展。

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用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即有的发展领域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发展领域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

人的发展互补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与生理机能的互补。

要求:

首先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类似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

5.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由于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用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

最后不用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a.加速人的发展;

b.发掘人的潜力;

c.提升人的价值;

d.健全人的个性。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如下: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简述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或者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简述教师的义务是什么?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这项义务可称为遵纪守法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这项义务可称为教育教学义务。

3.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这项义务可称为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项义务可称为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这项义务可称为保护学生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这项义务可称为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7.简述教师的权利是什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的最本质的特征。

法定上的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教师权利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教师本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障其权利的权利。

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这项权利可以称为教育教学权。

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2.指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这项权利可称为学术活动权。

这是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

这项权利可称为指导评定学生权。

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这项权利可称为报酬待遇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这项权利可称为参与教育管理权。

6.参与进行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这项权利可称为进修培训权。

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这种劳动与生产劳动、其他职业的脑力劳动都有所不同。

其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

具体特点表现在:

1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有二:

一是知识和文化;二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需要有创造性的。

2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9.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其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就要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的表现;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10.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育与教师、教育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持续提升,崇尚先进;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11.教师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

1诊断者。

所谓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怎么才能做好诊断者。

首先,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包括生理学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个性差异心理学知识等,教师不懂人,就无法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诊断。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再次,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2传授者。

传授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

教师要当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

其次,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意身教。

3指导者。

指导者的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指导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学业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思想、心理等方面)。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指导者?

第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心理活动的规律。

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这是成为指导者的必备条件。

第二,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权威和裁判,能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

第三,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第四,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安排出相应的时间,创造有利于沟通的场所和空间,是发挥指导者角色作用的条件。

第五,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在指导时才有说服力和示范性。

4.评价者。

评价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要成为良好的评价者和激励着,首先要端正评价观,即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过分看重终结性的评价,而要更多地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

再次,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同时利用评价的结果指导教学设计与教育方案。

最后,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既要善于批评,更要善于表扬,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

5.管理者。

管理者的角色,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教师要做好管理者,需要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6.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应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成为好的研究者,需要发挥优势,弥补劣势。

具体说,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7.协调员。

所谓协调员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成为有效的协调员和引导者,需要有教育的系统观,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能,需要加强与完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

12.简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职业属于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

根据专业的标准,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

1 专业功能和专业伦理;

2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 专业训练和资格;

4 专业自主;

5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 专业地位。

13.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4.简述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 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3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2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 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5.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但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还有自身的特殊性。

它具体体现在:

第一,知识的间接性;第二,教师的指导性;第三,教学的发展性;第四,教学的教育性。

1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

17.简述班级常规管理基本内容。

班级组织纪律管理;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班级文档管理;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18.简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他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

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首先是因为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其次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行为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

只有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才能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有主动性、积极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教师教是外因,学生学是内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以及所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内化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经验共享的过程,交往的过程,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建立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

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9.教师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式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式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0.教师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2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任务和职责?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较好学生。

具体来说,有下列具体任务和职责: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