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275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II)

单项选择题(1.5分×32=48分)

1.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此变化说明西周

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3.商鞅指出:

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4.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C.打击土地兼并B.增加零家税收D.确保制度延续

5.考古学家在徴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徴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徴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6.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图(单位:

万贯)。

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拆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了大量岁币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7.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削弱'

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

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9.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

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

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

这―变化过程表明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突化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10.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七值昂”的情形。

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抬高地价

11.明末淸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安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奍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2.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13.《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耍求

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冇制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14.货仁宇说:

“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

A.性格怯馆B.角色意识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

15.有学者指出:

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推翻淸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

16.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逍:

“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

A.上海己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淸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17.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

”这导致

A.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二次革命失败

C.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D.国共合作破裂

18.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消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主要文献千余份。

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B.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新理念更有利于全衆展示历史D.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19.某年9月5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

“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次晋察冀的出击,采取主动进攻,是一种进步。

”由此可见,当时

A.国共两党军队摩擦加剧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D.北方抗战己转入反攻阶段

20.有学者在评论某琪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

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

A.城邦公民政治素质较高B.采用中庸态度彼此妥协

C.平民贵族利益髙度一致D.改革者具有商尚的品质

22.《十二铜表法》规定:

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诸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

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

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淸晰,实用性强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23.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

在一个地方,1689年8磅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磅。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24.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

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A.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25、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

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D.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6、1917年,第二国际的领袖们疯狂地攻击列宁不顾俄国的“落后”程度,硬要“直接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试图使一个怀孕的妇女生下一个完全没有成熟的婴儿”。

这些批评主要是针对

A、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四月提纲》的提出D、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7、在罗斯福的“百日问政”期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

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

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破坏

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28、有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国内政策的压力,美国的战争决策者并没有太多选择,而斯大林则是大权独揽,利欲熏心,绝对要保证苏联的安全。

该学者的观点说明

A.冷战格局出现的必然性B.冷战维护了战后世畀和平

C.冷战格局由单方面造成D.爆发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29.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曾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的商品输出资本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为东西两极的催化剂。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于遏制苏联D.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己确立

30.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该现象表明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B.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C.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D.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31.下面是—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专著的目录(局部),从该目录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A.使资本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打击B.导致了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

C.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D.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2.“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

”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D.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

二、非选择题(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

在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民间手工业突破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独立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

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城镇出现专事手工艺生产的“倚织为命”的机户,如濮院镇有所谓“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机业之家”。

江西景德镇在明中期发展成制瓷手工业城市,隆万时,“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

四时雷电镇”。

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还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景德縝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

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加工谋利。

如有的闽商“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损落》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

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

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

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

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英国和江南的情形不同。

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同时还能够从瑞典等国进口铁。

因为它是岛国,依靠海路运送煤铁既便宜又方便。

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因为缺乏廉价能源或工资低廉,而没有爆发工业革命。

只有英国独享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科技人才辈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煤铁矿,因此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而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淸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工业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15分)

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笫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

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

……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

这个变动是可控的,自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

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

‘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位.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

……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35.(15分)材料建安元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当年“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正式在各地推行《置屯田令》。

屯田的主要方式有“军屯”和“民也”。

军囤始于西汉,民屯则是曹操的首创,将闲散的劳动力安置为50人一屯,分配在收归国有的荒废农田上进行耕作,“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为保证屯田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加强管理,曹操颁布“重(禁)豪强兼并”的法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和控制劳动力,使得“流民归还,关中丰实”。

设立了“典农部”,专门管理屯田事务,在地方也设置专门机构来保证屯田的有序实施。

大兴水利,治河修渠,构建起科举的灌溉体系,使得“以溉稻田,官民有蓄”。

同时,还改进灌溉工具“翻车”和耧犁”技术。

——摘编自孙金刚、孙晓平《枭雄曹操的经济政策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主要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意义。

(9分)

1—5:

ACBBC6—10:

BBBCA11—15:

ACCCD

16—20:

BCBBC21—25:

BADBB26—30:

CDAAC31—32:

CC

33.

(1)社会分工扩大,手工业独立趋势增强;手工业专业市镇出现;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商业资本进入手工业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10分)

(2)中国: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重工业发展缓慢和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英国: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牛顿等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殖民扩张和重商主义。

(15分)

34.示例一:

观点: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4分)

论述:

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3分)

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2分)

示例二:

观点:

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4分)

论述:

战国时期,秦国商鞍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分)

古代雅典梭抡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3分)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髙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2分)

35.

(1)设屯田试点,首创民屯,与军屯并举;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屯田事务;颁布法令,强制推行,抑制豪强;配套、改进灌概体系和生产工具。

(2)改进耕作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军粮供应;安抚了部分流民;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后世制定土地政策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