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074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儿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学习字词,体会句子,范读课文等内容制成的教学演示课件。

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图片,周恩来成才经历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提名学生回答。

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课题。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

三、学习生字、生词

1.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注意: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

(2)“范、巡”是前鼻韵。

(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板书难理解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崛起---兴起的意思。

铿锵有力:

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通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的方式体会铿锵有力的意思。

诸生:

这里是敬辞。

“诸”是“众、许多”的意思。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下诸生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

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提示:

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

12岁的周恩来初次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中国人受到欺侮的场面,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

周恩来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3.记忆生字词。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铿锵崛起:

兴起

铿锵有力:

声音有力、响亮。

诸生:

敬词,所有学生。

范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

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

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

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

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中华不振啊!

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

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

――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

”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

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4)导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

仅仅是偶然吗?

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

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

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

”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

)是的!

中华不振啊!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

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4、补充材料,书写感想

出示一组图片:

十九世纪末,中国被外国殖民者欺负瓜分的时局图

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

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内,外国人在乘马车游玩。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

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

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

他究竟在想什么。

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

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

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

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老师期待着。

课后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jué()起门méi()yà()死

lún()陷血pō()kēnɡ()qiānɡ()

二、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

(陷入)

B.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大模大样地离开)

C.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振兴)

D.书中自有颜如玉。

(颜色)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B.斥责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B.妨碍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B.质问C.询问)之后,警官说:

“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B.宽阔C.广阔)的心胸啊!

【精读训练】

四、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却说:

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

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①伟大②富强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容不用引号呢?

4.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

答案

一、崛楣轧沦泊铿锵

二、D

三、1.C,B

2.B

3.A

四、

1.①渺小

 ②贫弱

2.比喻,比喻用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3.间接引用。

4.对比。

5.用“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