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071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四五单元教案

罗甸县第二小学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目标 :

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 :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保护法》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自由回答)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保护法》。

      师: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比例(板书课题:

比例)               

二、新授 (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 

    师:

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

两个比相等)师:

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

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把定义补充完整)。

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

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

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     师:

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师:

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

60:

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

怎么写?

(口答)     师:

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

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拓展应用:

         

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

2和35:

42( ) 0.6:

0.2和6:

2()

3:

4和12:

8 ( )         40:

30和30:

40

总   结 :

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

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

请问:

谁说的对?

   

 四、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求比值:

2.4:

1.6=3/260:

40=3/2

2.4:

1.6=60:

40或2.4:

1.6=60/40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 :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 :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

2.4:

1.6=60:

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内项外项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

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

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

1.6=60:

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

(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

总 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四、作业布置 :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

9和9:

12    0.5:

0.2和10:

4       1.4:

2和7:

10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内项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比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2、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创境激疑,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

(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

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

(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

(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320=1:

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

(小组交流完成)做好的组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解:

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

x:

320=1:

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

叫做什么?

(板书:

未知项)  

 (11)、指着x:

320=1:

10,问:

“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

那怎么办?

谁上来做做?

 (指几名学生板演,其余下做) 

 (12)、订正:

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呀?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

(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

(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

怎么知道?

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3、教学例3 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

2.4/1.5=6/x

问:

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

哪些是内项?

     

(4)学生自己解答(提问:

你们是怎么解答的?

)、检验。

     

(5)、2412=x3

 三、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四、总   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3、解比例

2.4/1.5=6/x 

 解:

2.4x=1.5×6 

x=(   )×(  ) 

                         x=(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能力目标 :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

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创境激疑,揭示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让学生看书上例题情境图。

 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例1、一种彩带的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 

总价 /元 3.5 7 10.5  14  17.5  21  24.528…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总价总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数量扩大几倍,总价就随着扩大几倍,反之,数量缩小几倍总价就随着缩小几倍,比值也就是商不变)   

(3)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y/x=k(一定) 

(5)教学正比例的图像 

学生自学后问: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6)回答题后相关问题   

2、教学例2、 

(1)用教学例1的方法教学例2.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并板书。

   

y/x=k(一定)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

(小组交流)

四、拓展应用:

教材49页2题 

五、总结:

说一说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六、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y/x=k(一定)(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反比例y/x=k(一定)(积一定)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例尺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 :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 :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难点 :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 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

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

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

12000000=1 :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

12000000=1 :

500000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应用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力目标 :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情感目标 :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 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2、教学例题2、 

(1)让学生看书,弄清题意:

右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 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2)学生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小组交流完成。

(3)集体订正

解:

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7.8/x=1/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

(略)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弄题意

(2)要画出平面图形,必须知道那些数量?

(3)引导计算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小明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20000×1/10000=2(cm)

小亮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40000-20000)×1/10000=2(cm) 

小红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25000×1/10000=2.5(cm) 

(4)让学生在书上画出平面图。

三、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四、总  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例2、

解:

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7.8/x=1/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例3、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小明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20000×1/10000=2(cm)

小亮到学校的图上距离:

(40000-20000)×1/10000=2(cm)

小红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5000×1/10000=2.5(cm)            

反思:

罗甸县第二小学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 :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法学法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

(课时、导入、新知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 

师:

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

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

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   

(2)学生举例。

 

师: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

指名说一说。

 师:

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

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

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

按2:

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

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

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

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

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 

(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

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 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三、 拓展应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四、总  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五、 作业布置:

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