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211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docx

环境学复习资料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

1、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明确指出,“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作用(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美学与精神享受;生命支持系统)

3、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过度采集和狩猎对物种的破坏(人类最早的环境问题)

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土地

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

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局部性环境污染)

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污染转移和全球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农村向城市。

5、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是指:

由于自然或人为地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是指:

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6、大气污染物(P13)

(一)大气污染分类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中各粒子按粒径的大小又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和飘尘。

7、大气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

(二)几种主要的气体状态污染物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卤化合物。

8、光化学烟雾现象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9、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气温垂直递减率;

大气稳定度;

逆温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

降水和雾

10、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地形和地物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热岛环流

11、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由于城市气温经常比周围郊区高(特别是夜间)这样,城市上空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12、水污染的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就是通过物理作用,以分离、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1)重力分离(即沉淀)法

(2)离心分离法

(3)过滤法

(4)蒸发结晶

(5)气浮(浮选)法

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向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某些污染物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1)化学沉淀剂法

(2)混凝法

(3)中和法

(4)氧化还原法

3、物理化学处理法:

利用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等操作过程,处理或回收利用工业废水的方法称为物理化学处理法。

(1)萃取(液-液)法

(2)吸附法

(3)离子交换法

(4)电渗析法(膜分离技术的一种)

(5)反渗透法

(6)超过滤法

4、生物处理法:

污水的生物处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是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是的污水得以净化。

(1)耗氧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氧化还原塘法)

(2)厌氧生物处理法

13污水处理的分级(来源节流,管理治污)

1、预处理

2、一级处理:

一级处理多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其任务是从污水中去除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

3、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法是最常用的二级处理方法。

4、三级处理:

三级处理是在二级处理之后,进一步去除残留在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氮、磷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满足更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或回用要求。

14、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环境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可分为三种情况:

土壤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使土壤生产力下降,植物受到伤害而导致产量减少或植物死亡

土壤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已近发生改变,虽然植物仍然生长,但污染物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使农产品中有害成分含量过高,人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及各种疾病

土壤污染物含量较高,间接地污染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15、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是指:

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

(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微生物)

16、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

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17、土壤环境值的应用

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4、土壤环境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

1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POPs):

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1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一)土壤吸附

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不同。

(二)淋溶、挥发

对于大多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来说,由于本身极低的水溶性和土壤对其强烈的吸附作用使其淋溶作用很弱。

(三)非生物降解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主要有光解、水解和氧化还原。

(四)微生物降解

(五)植物过程

1、植物吸附

2、植物吸收和积累

3、植物代谢

20、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

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了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1、固体废物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包括破碎、分选、沉淀、过滤、离心等处理方式,其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焙烧、浸出等处理方法,生物处理包括耗氧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法。

22、固体废弃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是指:

采取能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属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包括对自然界及对人生健康危害性极大地危险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也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亦称最终处置技术,包括堆置、填埋、海洋投弃等。

23、固体废物利用

固体废物利用是指: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源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包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回收利用,以及交由其他单位的综合利用。

24、危险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定义危险废物为“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25、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P96)

固体废物管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三化”原则。

26、按环境噪声的来源分类

交通噪声

工业噪声

建筑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27、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P117)

28、噪声污染控制

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是噪声污染的三个要素,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才会构成噪声污染。

29、辐射的防护方法

1、外照射防护

时间防护

距离防护

屏蔽防护

2、内照射防护

30、热污染对大气德危害

1、近地层大气升温

2、城市形成热岛

3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的过程。

32、监测网点的布设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等污染较严重的河段,一般设置三类断面。

第一类为对照断面,该断面反应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布设在不受污染物影响的城市和工业排污区、生活污水排放口的上游。

一个河段可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第二类为控制断面,该断面反应本地区排放污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布设在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如支流汇入河段,废水排放口下游、污水和河水能充分混合的河段,可设一至数个控制断面。

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控制监测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第三类为监测断面,反应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

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至少10KM),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应设置消减断面。

33、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为:

1、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提供环境质量水平的成因

2、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污染源治理和区域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等标污染指数指:

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排放标准德倍数,简称超标倍数。

使用等标污染指数可确定一个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

等标污染指数其公式为:

式中,

为第j个污染源的第i中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为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为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

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的等标污染负荷

等标污染负荷:

等j个污染源中含第i中污染物的介质排放量。

对一个含几种污染物的污染源,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

3、污染负荷比:

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种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等标污染负荷中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贡献顺序的特质量。

34、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5、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宣传教育手段

5、科学技术手段

36、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清单分析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步骤:

1、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清单分析

3、影响评价

4、结果解释、

37、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

步骤一:

危害识别。

主要是一个定性的评估过程,分析一个特定的污染物是否会引起对于人群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可能的潜力,并对环境风险物质进行危害类型的评估等。

步骤二:

暴露评价。

步骤三:

剂量反应评价。

步骤四:

风险表征。

38、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环境管理

二、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39、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一)八项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污许可证制度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二)新的环境管理制度

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2、清洁生产制度

3、环境标志制度

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

40、主要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人口问题

城市化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生物多样性问题

海洋污染问题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

全球性大气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

食品安全问题

41、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上升明显

2、全球气温上升不是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42、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带移动

3、动植物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43、全球变暖的对策

1、调整能源战略,实现节能减排

2、实施绿化和森林保护对策

3、控制人口数量

4、加强管理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44、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人类过多的使用氟氯烃类物质。

45、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

4、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6、人类保护地球大气臭氧层活动(主要方法)

提高利用率,降低操作损失

回收与再循环

改进CFCs产品

使用CFCs产品的替代产品

47、酸沉降:

1、湿沉降:

2、干沉降:

危害:

1、酸化天然水源,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2、溶解出土壤中有毒害物质,危害陆地植物

3、腐蚀材料,促进其风化

4、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

1、健全环境法规和加强环境管理,控制工业污染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总量

2、调整能源结构,从源头控制酸性气体的排放

3、积极开发新型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从末端控制酸性气体的排放

4、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促进全民共同参与。

48、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4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1、社会可持续性

2、经济可持续性

3、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5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驱动力指标

2、状态指标

3、影响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