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
1.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
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
以上现象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2.西周时期的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让我们看到:
贵族们受到王的赏赐,然后为亡祖亡父做器祭祀,赞扬先祖的品德;最重要的是祈求先祖降福,“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祖先崇拜具有鲜明功利性B.贵族主要据德行获得权位
C.“家天下”观念开始形成D.王权借神权强化中央集权
3.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
此举意在
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
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
4.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
“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
……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
”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5.明朝积极建立朝贡体系,对夷国贡期的规定和执行比较严格。
清朝建立后,要求朝鲜、琉球、安南等附属国初次朝贡时,必须缴纳前朝封诰印敕,“亦照旧例封赐”。
此后,清政府把贡期延长,使各国朝贡频次减少。
清初这样做旨在
①.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②.沿袭前明的朝贡体系
③.减少朝贡方的财政负担④.昭示改权的合法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鸦片战争后期,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全权代表同英军议和,但他们三人在后续的几次谈判中却只是委派了几批低等级的官员来承担具体的交涉谈判事务。
耆英三人的这一做法意在
A.展现灵活的谈判技巧B.维护清政府的尊严
C.宣示清朝的等级秩序D.延缓中英和谈的进程
7.鸦片战争期间,姚莹认为“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并建议“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
而造船之人,又必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庶可制敌取胜”。
据此可知姚莹
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B.预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
C.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8.图1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
这一时期
图1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9.1938年中日两军在华北已经没有大规模会战,但日军伤亡数达到将近5万人,其中2月到5月由于日军在山西主动发起攻势作战,伤亡数占到全年2/3以上,分别为26765人和8321人。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敌后战场的作用日益突出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日D.日本战争潜力逐步丧失
10.1949年3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这是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盛大会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周恩来为大会题词“努力生产,打破封建”。
该会议的召开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凝聚了国家发展的力量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实现了妇女的完全解放
11.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在公社分配的自留地从事家庭副业生产,同时规定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5%,允许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
这一文件的实施在当时有利于
①.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②.自留地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③.适应农业生产复苏的要求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1985年,教育部着手改变恢复高考后实施的国家包揽学生学费、学生毕业后绝对服从国家分配的制度,规定高校可以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
这一变革
A.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B.提高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
C.顺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D.促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13.20世纪90年代,我国沿边省区的会展经济开始出现。
到2008年,我国已经形成了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三大区域的五个国家级会展。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B.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
C.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D.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
14.罗马法学家普遍认为,一切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国家绝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一旦财产权被侵犯,正义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受到破坏。
由此可知,古罗马
A.个人权利不受限制B.公法发展比较薄弱
C.注重维护个人权利D.强调司法公平公正
15.雅典娜是雅典人心中的“城邦守护神”。
雅典每年都会举行“泛雅典娜大庆”以祈得保护,还将雅典娜的头像和象征雅典娜的猫头鹰印在雅典货币的两面。
以下正确的是
①.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②.促进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培育公民的城邦认同意识④.不利于雅典人文精神的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在王宫前廊相遇,游叙弗伦要告自己的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开始表示不理解,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他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
可见,苏格拉底
A.强调神性B.注重人权
C.倡导民主D.推崇理性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表1是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49
36.00
1954
37.97
1959
24.78
1950
37.00
1955
32.60
1960
20.86
1951
37.80
1956
31.90
1961
18.02
1952
37.00
1957
34.03
1962
37.01
1953
37.00
1958
29.22
1963
43.37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
依据表1根据所学知识对中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加以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图2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局部)
材料二
表2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
统治者
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
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
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
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
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
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洲
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
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
(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3近代中国部分年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手工)
矿产品(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5.6
——
——
28.4
0.1
53.4
2.5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9
1920
36.4
0.9
2.8
8.2
12.3
31.2
8.2
1930
45.1
1.2
3.4
3.5
12.2
27.1
7.5
1936
44.1
2.6
1.6
15.6
5.6
32.4
7.1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胡厥文(1895~1989),上海嘉靖人,在新学教育下,青少年时代就懂得了科学可以强国富民的道理。
1914~1918年,在就读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期间,更加坚定了他走实业救国之路的信念,毕业后,还被介绍进入汉阳铁厂实习。
1921年,他创办了新民机器厂,闯出一条设计和制造机器的新路。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胡厥文团结上海工商界同仁,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7年,他发起组织了上海百家民营工厂迁川壮举,1945年,和黄炎培发起组织民主建国会,配合共产党建立新中国;1948年,与其他在上海的民主建国会理监事公开宣布接受中共领导,成为民主建国会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陈小平《民族工商界的杰出代表——胡厥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厥文的历史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厥文取得历史贡献的原因。
(6分)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答题卡
成绩
一、单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7
18
19
20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D
B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C
C
D
二、非选择题
17:
1949年至1957年,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鼓励生育;(4分)1958年至1961年,出生率持续下降,主要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分)
1962年至1963年,出生率迅速反弹,主要是受“八字方针”等政策影响,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2分)
18.(20分)
(1)政局特点:
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或北方多政权并立,南方局部统一);政权更替频繁。
(4分)影响:
北方经济破坏;人口大量南迁,加速江南地区的开发(或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实行改革;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国家统一。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启示:
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9论题一:
20世纪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2分)
阐述:
20世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912年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发展。
机器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机器生产的程度提高,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8分)
综上所述,20世纪早期,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2分)
论题二:
民国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仍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2分)
阐述: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民国建立后,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从1920年到1936年,中国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中国仍然是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贸易受列强控制,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8分)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受列强控制,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2分)
论题三: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世界形势的影响。
(2分)
论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
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机采原料矿产品、机器半制品、机器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下降。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掠夺中国经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工业,中国矿产品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
(8分)
综上所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民族工业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深受世界形势变化的影响。
(2分)
论题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论题五: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评分说明:
论题2分(论题明确,只写论题,没有论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8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不给分,至少需要两个论据);
结论2分(国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20.(12分)
(1)开创民族机器设计和制造的产业;支援中国抗战;组织建立民主建国会;支持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6分)
(2)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丰富的求学和从业经历;近代教育的发展;爱国精神的驱使。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