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138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4年11月22日出题人:

刘艳玲审题人:

张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当代学者葛兆光曾评价一种思想,“(它)在传统知识中衍化出一个全然不同于……的思路,在这个思路中隐含了几种可以延伸的思路,一个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反社会的倾向,这将引出追寻个人自由或保全个人生命的两种不同结果;一个是以内心体验为中心的反理智的倾向,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

”这种思想应该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2.荀子《乐论》曰: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表现形式),形而不为道(引导),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引导)之。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用音乐来表现快乐B.礼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C.人要快乐须懂得乐礼规范D.礼乐制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元仁宗1313年下诏:

“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

”元仁宗此举意在

 A.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B.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 

C.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D.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

4.王艮(1483~1541),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的观点,以下对其观点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B.具有思想启蒙并引领了明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C.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本质上仍是维护封建专制的

D.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密切关系

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验室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D.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6.唐代学者吕总《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

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

“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

”该书法家是

A钟繇B怀素C欧阳询D苏轼

7.李嵩的《货郎图》(如图5),采用横卷形式,以货郎担为中心,妇女儿童聚散有致,顾盼生情。

不大的场面但前围后追,可见老货郎受欢迎的程度。

老货郎不胜重荷,前后照应货担,应接不暇,儿童们前呼后拥,顽皮天真、神态各异。

画家在热闹中不忘在货担头上添一山鸟,停立观看,本来极动的变为极静,此一衬托足见画家匠心。

下列作品中与《货郎图》同属一类的是

A.《女史箴图》B.《游春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

图5

8《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9.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写道:

“天生人而赋之以权利,且赋之以扩充此权利之智识,保护此权利之能力,故听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

有桎梏之戕贼之者,始焉窒其生机,继焉失其本性,而人道乃几乎息矣。

”该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民本思想    C.群治思想D.为民治理       

10.“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材料主要说明

A.要实行真正的共和必须思想解放B.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政治制度

C.当时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D.共和与复辟的矛盾制约中国发展

11.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B.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1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13.章士钊曾说:

“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B.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C.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14.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中国同盟会“平均地权”主张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走欧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C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D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相联系

15.“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上述内容可能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

16. 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有学者说:

“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

”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18、“天文学产生于迷信;雄辩产生于抱负、仇恨、虚假和奉承:

几何学产生于贪婪;物理学产生于无聊时的好奇;道德哲学产生于人的自尊。

所以,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

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

”卢梭上述分析是为了说明

A.人应该回归自然B.以科学反对迷信C.主权在民D.美德即知识

19.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

这体现了他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20.2009年,瑞典文学院评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穆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体现了作家具有

A.古典主义风格B.浪漫主义风格C.现实主义风格D.现代主义风格

2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23.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

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B.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C.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D.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2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5.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B.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6.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27“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28.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29.《(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

“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

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该地祠堂文化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

30.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31.某史学家认为:

“后世官制,变化繁赜(复杂深奥)。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原理”是指分权制衡原则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③作者认为“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④作者于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32.《琅玡台刻石》(右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

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小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琅玡台刻石)(局部)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3.《史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34.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

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曰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

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

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选贤任能

35.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3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37.《通典·选举》中记载:

“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以定其迁。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

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该时期是

A.魏晋时期B.西汉时期C.隋唐时期D.太平天国时期

38.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39.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B.唐代C.宋朝D.明代

40.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

“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

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

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

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

(1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1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4分)

 

42.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

由于参加的士人,不够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

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

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

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

元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

(3分)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型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2分)

 

43.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

“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叶士奇《草木子》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国家有四个特点:

…(三)尊法律、重制度,而不偏赖人伦道德以为治。

(四)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治国的基本原则。

并简析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5分)

 

高二周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5ACDCB6——10BCDCC11——15ABCDB

16——20CDABC21——25CACCB26——30CBABA

31——35CDBCA36——40AAACC

24【解析】“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再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而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5【解析】这里的所谓“革命”指的是政治局面的根本性改变;“周朝的革命”,结合所学,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这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故A项正确;“汉朝的革命”是指皇帝与高级官员都出身于下层,并且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没能长久,故D项正确。

【答案】B

26【解析】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字“分封制度”对“中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其强调的是分封制造就了中华、中原文明的同一性,故选C项。

西周文化和西周统治都是分析分封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没有涉及“自秦以后”,故A项、B项错误,分封制阻碍中华民族融合的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C

27【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

故B正确。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

【答案】B

28【解析】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29题干中要求的是说明家规的作用,从材料中“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

”可看出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故B项正确;A、C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中主要讲家规的作用,故A、C项错误;材料中“其事殊,其理一也”,说明家规与国典作用不一样,故D项错误。

【答案】B

30【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呈现“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