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docx
《拿来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拿来主义》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2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针对的事情距今已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学生对课文的前半部分把握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对课文前半部分即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把握不难,但对第8、9自然段的领悟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首先涉及到课文后半部分即“主张拿来主义”大量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理解不容易,同时升华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更为不易了。
学生极易将“拿来主义”仅仅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接受,而缺乏用现代的眼光去关照“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整体教学流程中对课文两个层次的定位大致为“读好”前半部分,“读懂”后半部分。
加之,意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因而,第一课时主要重在对文本的解读,回到作者那个背景中去理解文章。
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讲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升华。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落在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上,以领悟寓意,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
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人所教授的两个班的学生由于入学成绩高低不等,通过他们入学以来的考试和平常课堂上课的了解观察,发现他们在语文方面,初中基础知识普遍不够系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有待提高。
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特别是理科班。
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积极,课前不会进行预习,且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等情况,本课的教学教师设计导学案,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记时事不留面子”;有这样一个人,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杂文如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有这样一个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谁?
(鲁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板书:
记时事不留面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学生回答提问
以鲁迅的性格特点、杂文的特点和他自己的诗句引入,以激起学生对他的杂文学习,加深对杂文的印象。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解题
何为杂文?
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积累文学常识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残羹( )冷炙( )鱼鳍( )鸦片( )脑髓( )自诩( )
吝啬( )玄虚( )国粹( )譬如( )出售( )
冠:
冠冕( )冠军( )
孱:
孱头( )孱弱( ) 度:
度量( )
揣度( )
2、掌握下列词语
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孱头 玄虚 冠冕堂皇
夯实基础
四、课文分析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
前面4段讲的是什么问题?
后面5段讲的时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
揭露批判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
阐明 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的人应具有的品质,以及 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思考探究
阅读课文1—7段
1、第3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入下列空格。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他发疯而死 只送去,不拿来
2、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
明确:
抛来——
抛给——
送来——
拿来——
3、第7段“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
“放出眼光”指:
“自己来拿”指:
阅读课文第8—10段
1、 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根据文中列举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填写下列表格。
大宅子比喻为: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混蛋
废物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该怎样做?
3、理解比喻的含义,填写下列空格。
喻体 本体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2)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品味语言
1、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
3、请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
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五、小结归纳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 。
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3、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 (第1段)
② (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 (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④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讨论
展示
通过课前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讨论,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把握全篇,学会自主学习。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八)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第一课时
(破)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孱头
(破)旧人 昏蛋
废物
(立)拿来主义
鱼翅 吃掉 精华
鸦片 送药房 糟粕但有价值
(立)新人
(占有挑选) 烟灯烟枪 送 毁掉 旧形式
姨太太 走散 腐朽的封建文化
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中心思想: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教学节奏过快。
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学生反映,教师就急忙地往下讲,显得课堂引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精细,课堂生成有些囫囵吞枣。
即使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酝酿答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课堂引导不够充分。
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般都会紧跟着回答,但离标准答案有距离。
这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有效,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或者过一遍答案。
例如课堂中问:
用什么主义来概括昏蛋和废物的态度行为?
应先让分析文本再引导概括得出“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
3、课堂语言欠简洁。
教师较注重问题小结和环节衔接,但学生已理解的知识教师最好只言片语简洁明了地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新重复多次,教师语言啰嗦会导致学生抓不住课堂语言的重点而走神。
4、学情分析不足。
整个课堂多是教师主导,讲得过多,没有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接受学习。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已掌握的不用展开讲,凸显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较多,欠缺条理性,个别问题繁琐了些。